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14 明代三部小说(1)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明清沧桑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2924更新时间:2024-05-30 14:20:58

中国古代文学在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汉有汉赋、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到了明朝,小说和戏曲等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更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四大名著占了三个。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除了《三国演义》,他还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是少有的多产小说家。《三国演义》是一本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内容涉及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没有很深厚的政治体验的人,是很难创作出来的,这与罗贯中的经历有关。

元末时,爆发了很多农民起义反抗元朝的统治,罗贯中就是其中的参与者之一。不过,他不属于最终胜利的一方,跟随的不是朱元璋,而是后来战败的张士诚。作为张士诚的谋士,罗贯中曾给他出过不少计策,帮他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很可惜,张士诚刚愎自用,并没有采纳。眼见张士诚不是明主,为了躲避祸端,罗贯中很快就离他而去,返回了老家。正是因为有这段特殊的经历,让罗贯中对历史、谋略和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演义》的条件。

《三国演义》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所谓“章回”,其主要特点就在于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的故事都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使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另外,罗贯中的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有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形式,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每一回往往在情节展开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话吊人胃口,中间也多引用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另外,小说的语言也从半文半白逐渐向口语化转变。如此种种,都足以说明《三国演义》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就故事来源看,《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因此,它既有真实的史实,也有不少虚构的成分,后人评说为“七实三虚”,可以说这是该书的一大特点。《三国演义》的内容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近百年间的历史风云,其中又以描写战争为主,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最后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可以说,不但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各类谋略、战争,也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还概括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巨变。

《三国演义》的非凡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军事、政治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上。这可能是由于罗贯中曾亲历过真正的战争,比一般人更擅长描写战争,又由于他熟读史书,可以写出每次战争的特色来。和别人描写战争不同,罗贯中更注重于描写战争中的战略战术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而且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着战争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另外,他在写战争的同时还兼写其他活动,以作为战争的前奏、平行线或者余波,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张弛有度,疾缓相间。如写赤壁之战前孙、刘两家合作对抗曹操,其间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的诱敌深入准备等,其轻重缓急无不“拿捏得死死的”。

在人物塑造上,罗贯中的描写更是作文写作教科书级别的。他不是刻板地去描写一个人如何如何,而是把人物放进现实斗争的各种矛盾中去,然后通过人物各自的言行,加上周围环境的衬托,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仿佛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被作者所操控。如写曹操的奸诈,他的一举一动都似乎隐藏着阴谋;写张飞的心直口快,其言谈举止都带着一种天真、莽撞的色彩;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遇到事儿总是从容不迫,问题随手就解决了,有种“这都不是事儿”的洒脱。刘备“三顾茅庐”,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等,更是流传极广、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篇章。

纵观《三国演义》一书,塑造了400多个人物形象,串联着数以百计的大小故事,描写了近百年历史进程中的战争、谋略和人心,创造了一种对当时来说十分新颖的故事体裁——章回小说,更是使用了一种大众都能听懂的、近乎白话的演义体小说语言。这使它在出版后,受到了当时读者的喜欢,这些人物、故事也纷纷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大量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由此而生。而且,它的出现也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此后出现了一大批同类小说。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就有一二百种之多。另外,它还成为后世戏剧、评书、影视剧等艺术形式的题材来源,甚至三国题材的漫画、动画、游戏作品也不少见,拥有一大批年轻粉丝。最后,它不但受中国读者的喜爱,更受到了外国读者的喜欢。朝鲜、日本、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都有它的译本,甚至有不少专门的研究和论著。可以说,它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崇高的地位。

知识拓展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三国演义》传播极广,深受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底层百姓的喜爱。小说催生出大量成语典故,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单刀赴会、大意失荆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等。清朝皇帝对《三国演义》尤为痴迷,甚至要求将领们人手一册,视为行军打仗的学习宝典。有个满族将领被任命为荆州将军,升了官本应高兴,但他却愁眉苦脸,死活不肯去上任,理由居然是:“关老爷都守不住荆州,更别说我了!”

施耐庵著《水浒传》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现在存在很多争议。有人说,它的作者“施耐庵”并不是真实姓名,而是一个笔名或假名;也有人说,它的作者其实是罗贯中;更有人认为,它是由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而成。虽然众说纷纭,但一般多数都认为,《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

施耐庵本名施耳,字子安,耐庵是他的号,元末明初人。据说他天资聪慧,一路通过了科举的多重考试,36岁时考中了进士,曾做过钱塘县县尹,后来因看不惯官场的钩心斗角而辞官回乡。元末张士诚起兵抗元时曾邀请他出谋划策。不过张士诚很快就变得独断专行,听不进他人的劝告,于是他早早地就离开了。之后,施耐庵开始浪迹江湖。他做过民间的郎中,做过算命看风水的相师,还专门拜过师学过武,拳脚棍棒都算精通。可以说,人们都以为他是个文弱书生,却不知他不但造过反,而且多才多艺,还功夫了得。这样一来大家也就明白,为什么《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带着一股“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侠义之风了吧。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施耐庵遇到了罗贯中。两人遭遇相似,小罗钦佩他的才华与人品,于是拜他为师。两人还一起隐居乡间,一边任教一边搞创作。在此期间,施耐庵写出了《水浒传》,弟子罗贯中写出了《三国演义》。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多次征召施耐庵入朝为官,都被他给拒绝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厌倦了官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小说《水浒传》的创作之中。后来,施耐庵写完《水浒传》,没过几年就病逝了。也有说法认为,施耐庵还没把全书写完就病逝了,是罗贯中续写了后面三十回,并整理书稿、署上老师施耐庵的名字,让它流传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