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明清沧桑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2691更新时间:2024-05-30 14:20:57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直是很先进的,不但有改变人类历史的四大发明,在农业、林业、矿业、制造业等方面都曾创造过举世瞩目的成就。明朝的科学技术也曾大大领先于世界,这在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以及他所编写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可以得到印证。
“中国的狄德罗”
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评价宋应星是“中国的狄德罗”。狄德罗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他主持编纂的《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曾掀起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人物。那么,宋应星究竟有怎样的成就,让李约瑟如此赞誉?
宋应星是江西奉新人,出生于明万历十五年,年少时就被称为神童,后来考取了举人,但没能再考取进士。在科举考试等级森严的明代,宋应星的举人身份是做不了高官的。他为什么不继续在科举中博一个好前程呢?原来,除了科举考试的内卷让他屡试不中而放弃科举,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兴趣已经不在四书五经上,而在于自然科学。这在当时是很“离经叛道”的。宋应星在求学时,就已经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或许是受李时珍的影响吧,宋应星后来放弃了八股文,转而研究科学。于是,中国明朝多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少了一个迂腐的夫子。
据说,宋应星15岁的时候,听说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有名的科学著作,于是想找来读一读。有一天,他听说镇上的书店新进了一批书籍,就急匆匆赶去找,可是书架上摆的都是四书五经之类,并没有《梦溪笔谈》。老板见这少年在书架旁找来找去却没有看中的,就问他:“这么多经书,就没有你要的吗?”询问后才得知,宋应星要找的是《梦溪笔谈》。老板便告诉他:“现在的人都读四书五经,为的是考取功名,《梦溪笔谈》这种闲书,即使进了货也不会有人买。”宋应星只能遗憾地离开了书店。
无巧不成书,宋应星在回去的路上撞到了一个吃米糖的人,道歉之余突然发现,那人包米糖的纸上竟然印着“梦溪笔谈”几个字。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连忙向那人询问米糖是从哪儿买的。得知结果后,宋应星跑了好几里路追上了卖米糖的老人,要买下包米糖的纸。老人找出了那本《梦溪笔谈》给他,可惜已经是部残本,少了后半部分。老人还告诉他,这书是从村口的纸浆店找来的。宋应星又一路赶到纸浆店,却发现那后半部书已经拆散泡入水池,准备打成纸浆了。宋应星望着水池里的书页,心疼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他摸出身上所有的钱摆在老板面前,急切地央求道:“求求您,把《梦溪笔谈》那本书捞上来吧。”随后,他向老板讲述了自己寻找这部书的经过。老板被深深地感动了,赶忙让工匠捞起并找齐了那半部书的书页。宋应星捧着湿淋淋的书页回到家,然后一页页分开、晾干,再重新装订好。最终,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梦溪笔谈》。
宋应星年长后,曾经六次进京赶考,沿途都要经过江西、湖北、安徽、江苏等许多地方。他和其他喜欢游山玩水的学子不同,更关心世间的万事万物。他曾说过:“这一路行程数万里,没有什么事和物是我不想知道的。”一路上,宋应星走访过南方水田、北方旱地,实地考察过各种生产现场、手工作坊,眼观、耳听、口问、笔录,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描画出来。虽然每次考试都落第了,但是可以说,他的六次会试之旅,也是六次科学考察之旅。
知识拓展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徐光启同样是明末很重要的科学家,他比宋应星大15岁,是崇祯皇帝时期的高级官员。徐光启和外国传教士合作,积极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首次将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译为中文,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军事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农学代表作《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是中国古代一部很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因为屡试不中,宋应星后来便绝了科举的念头,找了份县学教谕的文职工作勉强糊口。工作之余,宋应星也没闲着。他走遍了田野和村镇,遍访当地打谷场、手工作坊里的各类匠人和艺人,以及店铺、窑厂、工地等,掌握和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且让他的视野更开阔、阅历更丰富、思想更深入,为他后来写就《天工开物》这部名著奠定了基础。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正是靠着这种不懈探索的精神,宋应星积累下了深厚的科学知识。他编写的《天工开物》一书,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该书分三卷18篇,梳理了130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附有120多幅配图,其中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的身影栩栩如生。其中,上卷主要记载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记载了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等非金属矿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载了金属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而且,书中的内容都经过宋应星的筛选,谈到某一产品的制造时,往往以该产品生产技术最发达、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为例,如江西景德镇陶瓷、闽广的蔗糖、浙江嘉兴与湖州的养蚕、苏州和杭州的丝织等。可以说,《天工开物》展现了17世纪明朝最为壮观的工农业生产景象,因此也被后世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的科学家。关于锌,他明确指出这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另外,《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炼制黄铜的方法,也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到黄铜的最早记录。
可惜的是,《天工开物》刊印于明朝崇祯年间,之后明朝很快就灭亡了。清朝建立后,因为这本书中有“北虏”“夷狄”等词而被清朝禁毁,在中国失传了。不过,它的译本早就传遍了亚欧大陆。《天工开物》传入欧洲后,很快就成了被广泛推崇的普及读物,书中记载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养蚕及防治蚕病的技术等,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革命的进程,以及蚕丝业、纺织业等的发展。其中对欧洲影响最大的,要数造纸术。因为《天工开物》中造纸术的传入,解决了困扰欧洲数百年的造纸原料紧缺问题。1840年,有人将《天工开物》中的“造纸章”译成法文,刊登在《科学院院报》上,其中提到了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作为造纸原料,甚至可以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的方法。这一技术很快被欧洲人所采纳接受,英法德等国先后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大大推动了各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为了纪念宋应星在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2021年5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中国在“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8个月球地貌的命名,宋应星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