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06 八股取士制度(1)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明清沧桑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1484更新时间:2024-05-30 14:20:53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其创始于隋朝,成型于唐朝,在宋朝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认可,并延续至明清时期,为各个王朝网罗了一大批人才。然而到了明朝,科举制却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成了禁锢人才的一大弊端,这一变化就是“八股取士”制度。

什么是八股取士

平心而论,科举制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于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层。然而在明朝,它却越来越显得僵化。究其根源,还在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身上。原来朱元璋自己是泥腿子出身,造反起家当上皇帝后却担心别人效仿他,也造他的反,于是想在思想上驯化老百姓,而儒家所提倡的“忠孝节义”思想与朱元璋不谋而合。因此,自明朝建立后,尊孔崇儒成为唯一的“主旋律”。在科举制度上,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出自儒家经典的“四书”和“五经”。

不但如此,科举考试还规定,考生对于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南宋大儒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试答卷会被视为无效,而考生也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便文章写得再好,再有才华,也不可能被录取。就这样,原本广纳人才的科举考试,经过明朝这么一番折腾,变成了培养顺民和奴才、禁锢人民思想的根源。根据这一考试制度,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也被限定下来,后世称之为“八股文”。

所谓八股文,是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从起股到束股,每组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八股文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文章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展开,每个部分该写什么也都有严格规定,包括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等都要相对成文,决不允许自由发挥。

八股文不仅体制僵死,而且多数内容晦涩枯燥,没有其他文体如诗赋、策论等的飞扬文采和酣畅气势,和政治才能也谈不上有什么关系。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就曾批评说:八股之害等于秦始皇焚书,其败坏人才更甚于坑儒。到了现代,“八股”成为公式化、教条主义的代名词。

五级科举制度

除了八股取士制度,科举考试在明朝,其层次、等级、条规和名目已经成为一个繁多苛严的体系。以等级为例,明朝的科举制度可以详细分为五级,分别是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一个人如果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必须层层过关。然而,这种金字塔形的递进模式只有少数人能够登顶,大多数人耗费一生,也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童试是明朝科举制度的最初等级,通过县、府两次考试的人,成为童生,表明这些人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千万不要被童生的“童”字所迷惑,很多人考了一辈子,到七老八十的岁数,很可能仍然只是一介童生。

院试是在府、州学院举行的考试,又分为“岁试”和“科试”。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秀才”。科试则是对已经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低劣者还要受到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科试也称为录科,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了平民阶层而成为士族,可称为“士”了。生员可以享受到各种特权,比如免除徭役、国家供给衣食、司法优待权等。

乡试又称为大比、秋闱,每三年一次。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共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举行。乡试的录取举人名额由中央朝廷规定,各省按人口多少分为数十到一百多不等,全国录取总额在一千到一千三百人。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乡试可说是明朝科举中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