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天道好还终归汉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辛亥革命:启蒙、光荣与梦想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2469更新时间:2024-05-25 16:21:17

清帝逊位后的时局

良弼被炸身亡,隆裕太后胆肝俱裂。

据梁士诒回忆,这位没本事的太后把代替“因病”不能视事的袁世凯办理内阁事务的赵秉钧、梁士诒、胡惟德三人唤入宫中,号啕大哭,叫着三人的名字,哀言道:“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母子二人性命……”

为了崇礼袁世凯,隆裕太后派载沣(时为醇亲王)手捧懿旨,封袁世凯为“一等侯爵”。

对此,袁世凯四次上折力辞。此等封爵,太让他难堪——一直拆清廷墙脚,受之有愧;马上有“大总统”新职,嫌弃清廷的封侯太小。

袁世凯这厢忙不迭地办事,南京孙中山找碴儿发火。他电告伍廷芳,认定袁世凯、清廷没有诚意,故意拖延,表示“民国将士决意开战”。

袁世凯得知消息后,心中十分着急,急忙电复伍廷芳,说明自己“抓紧布置”。

隆裕太后呢,还存最后一丝幻想,想能争取虚君共和政体。没得说,此议立刻遭到南京政府与袁世凯内阁的断然否决。

思来想去,只得退位。隆裕一妇人,就把心思全用在退位后皇室能得多少优待方面。

听说隆裕太后已经决定采纳“共和”建议,袁世凯不再装病,立刻出来办事,全权处理与南方议和事宜。

这时候,在争取优待清室条件方面,袁世凯是真卖力,想给老东家拉更多的银子和“宅子”。

马上要亡国的隆裕太后,此时忽然变成高智商,捧着那份共三大部分二十款的《清廷优待条件》,一个字一个字地细抠,逐条修改,把一絮叨妇人的内心泄露得淋漓尽致。

袁世凯有些恼火。清帝逊位这种事,一定要早做决断,早成事实。否则,夜长梦多。倘若中途生变,不知平地又会生出多少风波。于是,他派亲信靳云鹏又一趟奔波,带去一份已经拟好的电报稿,交给段祺瑞。

1912年2月5日,段祺瑞只字未易,按着那封稿发拍电报,代表全体“前线将士”,正告朝廷:

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钧鉴: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致因旨不颁,万民受困。现在全局危迫,四面楚歌,颖州则沦陷于革军,徐州则小胜而大败;革舰由奉天中立地登岸,日人则许之;登州黄县独立之影响,蔓延于全鲁;而且京津两地,暗杀之党林立,稍疏防范,祸变即生,是陷九庙两宫于危险之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

三年以来,皇族之败坏大局,罪难发数,事至今日,乃并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安富尊荣之典,四万万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见允,祖宗有知,能不痛乎?盖国体一日不决,则百姓之困兵燹冻饿死于非命者,日何啻数万?(我段祺)瑞等不忍宇内有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祖宗神明,实式鉴之。挥泪登车,昧死上达,诸代奏。

这份电报内容不长,表面上指斥“二三王公”阻挠共和,实际就是指斥隆裕太后拖延共和。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率全军将士入京”这几个字,拥兵逼临之意,飒然纸上。

一张电奏,满是剑影刀光。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除了恭亲王溥伟不咸不淡说了几句风凉话以外,满朝的王公大臣,再没一个敢吭声。

最后,还是袁世凯做主,电请南方迁就三项隆裕太后最后的“条件”——第一,争取不用“逊位”二字;第二,宫禁与颐和园皇室可以居住;第三,保持“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十个字。南方表示同意。

1912年2月11日,袁世凯如释重负,向南京临时政府发去一份措辞恳切、情深意长的电报(即袁世凯“真电”,“真”是十一日的代字),至今读之,仍旧让人感叹:

南京孙大总统、黎副总统、各部总长、参议院同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

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亲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现在统一组织,至重且繁,世凯亟愿南行,畅聆大教,共谋进行之法;只因北方秩序不易维持,军旅如林,须加部署;而东北人心,未尽一致,稍有动摇,牵涉全国,诸君皆洞鉴时局,必能谅此苦衷。

至共和建设重要问题,诸君研究有素,成竹在胸,应如何协商统一组织之法,尚希迅即见教。

袁世凯真

与此同时,纵横捭阖的袁世凯给北方清廷原督抚也发有长文密电。在电文中,他言及自己多日奔走的辛劳,大肆渲染南军实力,并把与南方议和的动力全部推向洋人、军队、商团以及各省咨议局。袁世凯反复陈说自己是以“国家为前提”,以“安上全下为目的”,在于避免“激成种族之惨祸”。

里里外外,袁世凯竭力维持自己清室忠臣的形象。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让大臣刘厚生拟稿(有说是洪述祖拟稿),张謇定稿,最后徐世昌、汪荣宝在袁世凯授意下稍加润饰,加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的关键语,向全国下颁以宣统语气所发的退位诏书: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乾清宫内,时年五岁的溥仪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宣诏过程中,满满一殿跪伏在地的大臣们千奇百怪的胡须引起他极大的兴趣,这个孩子竟然不时发出一声清脆的笑声。

隆裕太后悲伤至极,脸上挂满了泪水。

刚刚收了袁世凯几万银票的太监小德张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低首劝说道:“太后,您老人家不必担心。袁大人乃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有他在外面罩着,您和皇上安心享福,荣华富贵一样不缺,跟从前一样……”

一样吗?当然不一样。

这一次,不仅仅是清朝,连同在中国施行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也终于完结了。回到家宅,极目大好春光,袁世凯终于放声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