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班子虽草亦搭台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辛亥革命:启蒙、光荣与梦想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4030更新时间:2024-05-25 16:21:02

湖北军政府的新气象

傀儡主角选定,蔡济民等人商议,派人把黎元洪送到咨议局二楼的一个小房间内严加“保护”起来,并为他专设了“警卫司令”一职,专门负责对他的软禁监视工作。

庙里的菩萨,待在座上就行,乱说乱动不行。

然后,与会人员集中商议了几个重大议题。第一,成立由蔡济民、邓玉麟、吴兆麟等十六人组成的“谋略处”,负责军事指挥、参谋、政务、外交;第二,推汤化龙为“总参议”,确认这次起义要成为全国性活动,以同盟会为号召;第三,废清朝宣统年号,定当年为黄帝纪年4609年;第四,凡一地起义成功,立刻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某省都督府;第五,以共进会的旗帜为标志性旗帜,红地黑星,星间连以虚线,代表十八省联合。

会议开了好久,至晚才散去。

晚上10点多,咨议局附近忽然枪声大起。原来,武昌城内未被缴械的数百旗兵忽然叛乱,想趁机劫走黎元洪。事起仓促,咨议局内并无多少士兵护卫,就临时调来八十多名测绘学堂的学生兵,扛枪阻击。

惊慌之余,吴兆麟、张振武二人匆忙换上了清军服装(清军是黄色军服,革命党人在起义第二天全部易为青色军服),准备趁乱逃命。此景,正好为起草文告的学生军士兵李翊东撞见,他举枪怒喝:“你们怎么换上了满狗的服装?想跑吗?敢跑,我就打死你们!”

二人脸红,悻悻返身。还好,旗兵劫人未果。而后,陆军中学数百学生兵赶来,旗兵被击退。

经此一吓,革命军内部有人觉得黎元洪是个累赘,张振武更激进,建议把他斩首了事。但吴兆麟、蔡济民坚执不可,认为既然已经打了黎元洪的旗号,就应该留他一命。

稀里糊涂之间,黎元洪自己不知道,他已经“死”过好几次。

10月12日,为了使黎元洪“造反”成为不可改易的“事实”,蔡济民、蒋翊武(此时返回武昌)一起“劝”他剪辫。事已至此,黎元洪只得乖乖坐着,老老实实挨“剪”。

剪辫之后,自认男不男女不女,黎元洪索性要求给自己剃了个光头。

望着乖乖坐的黎元洪,蔡济民觉得滑稽,他摸着黎元洪的大圆脑袋,哈哈笑着说:“都督这脑袋,真似罗汉一般。”

黎元洪照镜,忍不住自己笑出声来:“我看像弥勒佛。”

革命士兵们都觉高兴,在咨议局噼里啪啦放了一大挂鞭炮。

当天,汉口、汉阳光复,武汉三镇皆落入革命军手中。

特别令人高兴的是,10月13日,朝廷派来剿平武昌起义的湖南、河南两只巡防营部队,皆被革命军气势所压,竟然集体缴械投降。

就这样,一直到10月14日,黎元洪本人基本处于严密的软禁状态中。他一举一动皆被监视,连上厕所都有士兵“保护”。

其间,汤化龙等人暗中偏向他,悉心搞出一个《武昌军政府组织条例》,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把谋略处职权归于都督。从汤化龙等咨议局议员内心深处,他们根本不放心革命军士兵。保不住革命党哪天兵败,势必引起兵变。稍有乱起,士绅们的脑袋就可能从脖子上搬家。所以,黎元洪才是汤化龙等人心目中最佳的都督府领导人选。

都督府谋略处的革命党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对这个《条例》的处置很简单——抛入废纸篓了事。

10月14日这天,继跑到新沟的蒋翊武回到武昌后,在汉口藏身的刘公也来到武昌。

众人商议后,让蒋翊武主持军务部,刘公主持谋略处。但蒋翊武本人由于在武昌起义中没啥份儿,意不在此,他总想插手汉口军政分府的事情和改编汉川和京山的义军,故只担任顾问一职。刘公本来就无真正的谋略,很快就转任监察处总监察的虚职。

坐困穷愁之际,一生总撞大运的黎元洪又迎来了一个“贵人”——同盟会的居正。此时,他来到了武昌。

居正与汤化龙派去起草《条例》的咨议局人员黄中垲是日本的老相识。二人见面十分高兴,就一起去到江汉书院进行长谈。

居正,字觉生,湖北广济人。1905年,他在友人资助下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1909年,他曾在武汉活动,为武昌起义最早的策划人之一。1911年,中部同盟会在上海成立,他成为湖北分会负责人。听闻武昌起义成功,居正与谭人凤两人赶忙乘船自上海抵达武昌。

经黄中垲一谈,居正对汤化龙授意搞的《武昌军政府组织条例》很认同。他逐条过目后,赞赏不已。于是,他召集武昌的党人开会。

以居正在同盟会的身份,大家都非常尊崇他。居正扯虎皮作大旗,手拿那份黄中垲起草的条例,上来就讲条例是孙中山制定的:“先生在海外,一直致力革命研究,万事皆有预谋,早就写好条例。今闻武昌同志起义,派我持此条例相送,希望大家遵守。”

与会的人一听,心服口服,再无一人表示反对。

其实,这些人当时也犯糊涂,中山先生屡战屡败,军事方略本非所长。即使真是他制订的条例,都不一定有可行性,何况是居正送来的“赝品”。

看见大家手掌拍红,居正自己心中也感诧异:“中山先生这块牌子怎么这么好使呢?”于是,趁热打铁,他详细宣读了条例内容,与会者均无异议,由此条例得以顺利通过。

这份《武昌军政府组织条例》的通过,终使黎元洪逐渐由纸幌子而变为肉傀儡,再由肉傀儡变成真“大王”。

很快,黎元洪大权独揽,起义各省竞相仿效,为日后军人专政埋下伏笔,为祸不可谓不大。

现在细读文件,我们还可发现,《条例》冠以“中华民国军政府”,即把湖北军政府升格成中央政府,暴露出汤化龙等人的勃勃野心。

根据这个《条例》,除军事归大都督一人独揽外,政事完全独立,尽归汤化龙。如此军民分治,大饼一人一半,汤议长可谓费尽心机。10月25日,孙武到位。大家合议后发觉上当,另拟了一个《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从中扩大了党人事权,但已经不能动摇黎元洪的地位。

截止到11月16日,湖北军政府以鄂督黎元洪的名义发出的电文不少:《传檄全国电》《致海内士电》《檄各督抚电》《宣布满洲罪状檄》《致清朝政府电》《告汉族同胞之为满洲将士者电》……同时,都督府派人持照会遍送武汉各外国领馆,表示不会损害各国在华利益。

以黎元洪名义发布的这些通电,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特别是《告汉族同胞之为满洲将士者电》,揭露了清政府一直以来以汉杀汉的阴险伎俩,揭示汉人兵将在清军中的低贱地位:“以满人为统御,以汉人供驱役。一旦有事,则披坚执锐,冒矢石,当前敌,断头流血者,皆汉人;而受殊勋、受上赏者,则满人也!”对那些误以为为清朝效力等同于报效祖国的汉人将士,给予了鲜明的告诫。

《致满清政府电》则更旗帜鲜明,畅快淋漓地正告清政府应该认清大势,“急以保种为心,毋贪中原富厚之利”,敦促北京的小皇帝为避免招致灭族之惨祸,应该“消号归藩,称臣纳币”,极大宣泄了二百多年来汉民族的抑郁之气。

为了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武昌军政府条例》变为现实,在汤化龙等立宪派紧锣密鼓的活动下,他们导演了“祭天大典”,以昭示“光复大义”。

中国人特别喜欢形式上的东西,在那个暮气沉沉的时代,这出大戏是必要的,可以给人们这样一种印象:黎元洪本人的就位以及军政府的成立,乃“应天顺人”的结果。

1911年10月17日,祭天誓师大典在军政府前的阅马场举行。筑坛,设燎火,具太牢之仪,坛上摆轩辕皇帝牌位,香案供玄酒,祭旗迎风,钟鼓齐鸣,可谓全套仪礼具足矣。

黎元洪一身蓝呢戎装,汤化龙为导,谭人凤授旗剑,居正宣讲革命初衷,最后,由大戏主角黎元洪跪谈祝文:

……义声一动,万众同心,兵不血刃,克复武昌,我天地、山川、河海、祖宗之灵,实凭临之!(我)元洪投袂而起,以承天庥,以数十年群策群力呼号流血所不得者,得于一旦,此岂人力所能及哉!日来搜集整备,即当传檄四方,长驱漠北,吊我汉族,歼彼满夷,以我五洲各国立于同等,用顺天心,建设共和大业!凡我汉族,一德一心,今当誓师命众……

视文内容慷慨激昂,文采飞扬,显然不再是李翊东那种学生兵能为,而是咨议局士绅们的手笔。

特别是黎元洪读到“元洪投袂而起,以承天庥”的那一句时,已经完全入戏,大有“一代伟人”的风采。

而后,礼官朗读誓师词,三军举枪鸣放,三呼万岁。

临观军民,无不意志昂扬,热泪盈眶。

黎元洪的这一次正式登坛亮相,也表示他本人铁下一条心。到这份儿上,他也只能死心塌地“革命”了。其间,汤化龙等立宪派人士三番五次地“婉劝”,对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黎元洪本人原本就不是一个草包。主演祭天“大戏”后,湖北军政府的实权,渐渐为黎元洪所掌握。

锦上添花。祭天大典的第二天,11月19日,革命军三路劲旅直杀刘家庙,把盘踞在那里的清军打得大败而逃。当地百姓纷纷手持农具参战,军民情绪高昂无限。

当时的对阵形势,一直是革命军占上风。革命军的前身,皆是湖北新军,枪械、粮食、子弹充足,特别是拥有一批德国克虏伯公司所造的新式大炮。而且,炮兵们皆为学堂科班出身,专业炮手持最新大炮,打得往往有炮无弹的清军弃械而遁。

大胜之后,革命军凯旋。武汉三镇布店中的红布红绸被购买一空,全被制成大花英雄结。官兵们胸前一人挂一个,列队游行,军民同庆。

此情此景,大部分党人和军民,皆相信清军不堪一击。但是,身为大都督的黎元洪,沙场宿将,反而心中保有难得的冷静和清醒。

他知道,张彪残部和各地巡防营不可怕,陆续南下的没有领头羊的清军也不算太强。而真正要人命的近畿陆军(袁世凯北洋系军队)一直没大动静,那才是最可怕的敌手。

“诸位同志,大家不要只顾着庆祝,还要防止敌人的大举反攻啊……”

军政府内喜气洋洋,上下欢天喜地,没什么人拿他的话当真。

黎元洪起义以来一直被党人当作“摆设”,但他本人实际是一位在军界经验丰富的将领,知兵善驭,专业知识极强。

黎元洪水师学堂科班出身,参加过实战,平素手不释卷,基本功扎实。1899年,法国军官罗勃尔利到湖北参观,张彪摆宴款待。席间,法国佬问张彪几个军事问题,老张一个都答不出,倒是一旁陪坐的黎元洪娓娓道来,语惊四座。为此,罗勃尔利离鄂前,向张之洞盛赞黎元洪知兵晓战。

在清廷1905年、1906年举办的两次秋季军事演习(秋操)中,黎元洪更是大出风头。特别是1906年在河南彰德的演习,清廷组成假想的“南军”“北军”演习。黎元洪任“南军”统制官,不仅在对抗演习中数战数胜,在射击、军容、战法等操演科目中,均拔得头筹。为此,他受清廷嘉奖,获赏顶戴花翎(秋操的“总统官”段祺瑞,后来在民国时反而“屈居”黎元洪大总统之下,做他的“总理”)。

也正是在秋操中,黎元洪见识过北洋军健锐的士气和强大的武装能力。所以,他才对未来的战事大感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