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大意命丧妇人手(一)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清:矛盾重重的王朝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4139更新时间:2024-05-25 16:18:25

“祺祥政变”肃顺被杀

肃顺在咸丰七年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兼都统;咸丰八年,调礼部尚书,仍管理藩院事,长期主理清廷的外交事务。在中俄边界交涉中,他坚持民族立场,坚决反对割让境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反对妥协、投降,力劝咸丰帝杀掉丧权辱国的耆英;英法联军入侵广州,他一直反对恭亲王主和;咸丰九年,俄国使臣伊格纳切夫到北京谈判,肃顺当面斥责俄国侵略要求,并把未经批准互换的《瑷珲条约》文本怒掷于桌,喝称条约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

但在国家实力就是一切的19世纪中后期,既有内忧又临外患,清政府一直以来和战不定,最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政府君臣一行人等,不得不“北狩”,逃往热河。

咸丰帝逃往热河,日后责任却被推到肃顺头上,说就是他力劝皇帝逃跑。其实,“国君死社稷”是亡国之时才干的事情。当时作为大清皇帝,北京即将被攻陷,咸丰帝只能一跑了之,总不能被英法联军生擒后受辱吧。

而且,当时撤退的建议,最早还是由僧格林沁细细分析了清军和洋人军事实力之后首先提出来的,并不是由肃顺提出的。所以,懦弱、误国以及哄君北逃,这些“黑锅”都是肃顺被杀后给他背上的。

相比日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逃跑,咸丰帝这次逃跑,其实路上不是特别危险。当然,以“木兰秋狝”的名义逃跑,其实明眼人心里都清楚。早在道光七年,清廷已经下诏废除铺张浪费的“秋狝”制度,这次只是打着“秋狝”的名义来逃跑。

国人一直爱在词汇上给败局作掩饰,就连宋朝的徽、钦二帝,都让金朝人抓往东北苦寒之地当囚犯了,宋朝人也称二帝是“北狩”——到北方去“打猎”了……

也就是在北逃路上,肃顺把咸丰帝的两个妃子——慈安和慈禧都得罪了。一路撤退的具体事务,都由肃顺安排。毕竟事出仓促,肃顺也只能尽量把咸丰皇帝的生活保障到位,其他人等,包括给慈安、慈禧的供应,只能保证不缺吃穿就可以了,她们为此深恨肃顺安排不周。

到承德后,供应丰盛,一切恢复正常。待咸丰帝等人吃饭之时,还是满汉全席的派头——皇帝等人除真吃以外,依旧在殿里摆清朝时代惯有的“看席”。对此,慈安很生气,就话里有话地说:“如今流离羁旅,何用‘看席’?把这些中看不中吃的桌子都撤了吧!”

这句话,看似慈安贤惠、节省,其实就是她在撒路上没吃好饭的气。

咸丰帝当时也没太在意,就对肃顺说,把这些东西还是撤了吧。岂料,出于大礼,肃顺马上表示:皇帝本来离开京城就是外逃,如今在承德再忽然变得小家子气,礼仪简陋,会使得臣下更加惊疑,传出去更会引发不好的联想,所以,这种节约使不得!

听肃顺说出如此知大体的话,咸丰心喜,转头就对慈安说:“你看,肃六说不能这样做啊……”

由此,肃顺在慈安、慈禧的眼中和心中,更是大坏人一个了。

虽然在避暑山庄安顿了下来,但君臣陆续接到坏消息,颐和园被烧,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字字惊心,大清尽失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而且,在江南和“长毛”的战事,连连大败——为此,咸丰帝急火攻心,很快就得了大病。

咸丰帝虽然是个庸君,但人品还是非常不错,面对祖宗基业的倾颓,他在承德得病,主要是因为气懑所致。

虽然年纪刚刚三十,但眼看自己咳嗽得都出血了,咸丰帝知道来日无多,只得提前安排后事。当时,咸丰帝只有一个不到五岁的儿子,但嫡子的生母那拉氏还挺年轻,因而要考虑如何防止太子生母的侵权误国。

在这个事情上,中国历史上的汉武帝做得最毒、最狠、最绝,也最好——汉武帝临死之时,将立小儿子为太子,于是,某天他无缘无故罪谴那孩子的生母钩弋夫人,然后派人将其下狱杀掉。杀掉钩弋夫人后,汉武帝问左右侍臣:天下人如何看待我这件事情啊?侍臣们也不解,问:“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汉武帝莞尔一笑,回答说:你们这些愚人当然不能明白,主少母壮,必定于国大害,当初吕后就是例子!而寡后独居,必定骄蹇不法,淫乱自恣,作为皇帝生母,谁还能管得住她……

汉武帝的史实,咸丰帝肯定知道。所以,根据潘祖荫的记述,当时咸丰帝还对肃顺表示,自己要对那拉氏行“钩弋故事”,为此,肃顺俯首不答。(《潘祖荫笔记》)

日后那拉氏深恨肃顺,以为是他劝咸丰帝杀自己。最终因为咸丰帝自己柔弱不决,造成大清又出了一个北魏胡太后那样专权跋扈的太后,把大清朝送进了坟墓!

思来想去,咸丰帝既然不忍生前对那拉氏动手,就在病笃时给皇后慈安留下一封遗诏,说慈禧若有不法,即可凭诏诛之。可惜,这慈安日后身体不舒服,看到慈禧天天到自己宫内嘘寒问暖、送东西,一时感动,就当着慈禧的面把密诏给烧了。不久,慈安就不明不白去世了……

既然咸丰帝怕自己死后儿子小、国家乱,难道他就没有兄弟来托付吗?有!那就是恭亲王奕。

我们知道,咸丰帝奕詝是道光第四子,奕排行老六。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就遵守清朝的立储家法,密立奕詝为太子,将他的名字写好后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但随着时日递嬗,老六奕越来越聪明,让道光皇帝有些后悔早立奕詝为太子。因此,继位之后,咸丰帝和六弟的关系就有嫌隙。

过了几年,咸丰帝和六弟奕因为给奕生母上名号的事情,又弄得大不愉快。

咸丰生母去世得早,咸丰当时养于奕生母康慈贵妃之手。这位太妃,对年少时的咸丰帝护爱有加,视同己出。所以,咸丰帝和六弟奕小时候的关系其实非常亲密。咸丰帝继位后,兄弟不多,加上有太妃这层关系,他很快就让六弟入军机执掌国事。

咸丰五年夏,康慈太妃病重。一日,咸丰帝去探病,躺在床上的太妃以为是自己亲儿子恭亲王奕,就闭着眼睛说:“你怎么又来了?能给你的,我都给了。他性情不测,你们兄弟莫生嫌疑就好……”

听太妃这语气,显然不是和自己说话,咸丰帝马上喊了声“额娘”。太妃睁眼一看,原来是咸丰帝,也不好再多解释,就转身装睡,希望咸丰帝能猜想刚才自己的说话都是撒噫症……

但咸丰帝也是聪明人,他仔细琢磨好久,就对六弟产生了怀疑,认定他在额娘前说过自己的坏话。

不久,咸丰帝看到六弟满脸泪水入宫,就问:“额娘病情如何?”奕哭言:“已经不行了,就等着封号闭眼了……”

奕所说的封号,就是要给自己生母以“皇太后”的封号。当时,咸丰帝支吾两声,转身离去,其实并没有答应。

确实,清朝皇帝继位后,有封赠自己生母为皇太后的先例。但是,康慈太妃不是咸丰帝生母,身为皇帝,封赠前朝皇帝的嫔妃为皇太后,在清朝历史上无例可循。

但恭亲王奕就认定皇帝哥哥答应了,他马上到军机处传旨,说皇帝已经同意封自己生母为皇太后,让大臣们赶紧议定册封礼仪。结果,当大臣们拿着封典方案来找皇帝批示的时候,咸丰帝大怒,但当时不好发作,只得勉强同意了封号,尊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

七月九日,康慈皇太后逝世。清廷虽然以“皇太后”礼仪埋葬,但在谥号上面,并没有给她加上“成”字,即道光帝的谥字,以示这个“皇太后”和别的“皇太后”还是有区别的。

康慈皇太后死后仅一周,咸丰帝为了惩罚六弟,就诏令恭亲王罢职军机,赶他回上书房“读书”,闭门思罪……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咸丰帝病重昏厥前,吩咐内臣不得散去。晚间,他苏醒过来,于子初三刻召集慈安、慈禧二后,宗室载垣、端华、景寿、肃顺,以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在病榻前交代后事,立载淳为皇太子,嘱托载垣等八人辅佐幼主,赞襄政务。

由于当时咸丰帝已经处于弥留状态,拿不起毛笔,所以是口诉谕旨,大臣们“承写”。如此,载垣等八人就成为皇帝临崩前的“顾命八大臣”。而咸丰帝的六弟恭亲王奕,竟然没有在床前受到顾命,可见,这哥俩确实嫌猜已深。

当年三四月间,咸丰帝病重之时,恭亲王奕曾经表示说要来觐见,但被咸丰帝一口回绝:“相见徒增伤感。不必来觐!”所以,临崩之时,咸丰帝身边只有血缘不太亲近的叔伯兄弟载垣、端华和肃顺。

作为“顾命八大臣”,在场人员很多,所以他们就成为咸丰帝临终钦定的大清新一代集体领导成员,在政治上极具合法性。到同治长大成人之后,这八大臣就可以归政于皇帝了。在此之前,任何人侵犯、剥夺八大臣的辅政权力,按照封建法统,都是抗旨犯上的“乱臣贼子”。

咸丰帝临终前,虽然其后妃慈安、那拉氏也在身边,但她们是不能算“顾命”人员的,因为清朝有祖制,后妃和宫监不得参与国家大事。

从当时的情况看,肃顺的“肃党”挺强大的,他们有咸丰帝临终前授予的辅政权力,有某些留京官员作为外援,又有在各地控制军队的汉人遥相呼应,似乎确实可以掌控朝政。而所谓的“后党”,其核心不过是两个深宫内院的妇人而已,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如此想,则大错特错!

“后党”的慈安、慈禧,手里有小皇帝同治这张“王牌”,目的就在于垂帘听政。而在北京,恭亲王奕是她们最大的后援。而且,当时这位恭亲王掌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面负责外交事务,和洋人关系密切,不少文武大臣也是他的心腹。特别是在外带兵的胜保,他的姐姐文殊保在慈禧入宫前就曾是慈禧的书法教师,和慈禧家族私人关系密切。在咸丰帝死前,胜保就秘密表示过要带兵前往热河“清君侧”,由此一表态,欢喜得慈禧特地绣了个荷包送给胜保,上绣四字“精忠报国”。北京停战议和后,胜保统领各路溃军及陆续来到的勤王部队,又奉命兼管圆明园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所以他手下兵马势众,也成为日后“后党”政变成功的强有力保障。

特别重要的是,由于肃顺改革多年,在官场上得罪了无数满族官员和旗民,所以,“后党”之中,“群众基础”也很深厚。

咸丰帝驾崩后,清廷以八大臣辅佐幼主的“集体领导体制”开始运作。这一套管理国政的运作程序如下:每天臣下有奏章,顾命大臣与两位太后共同阅看,拟旨的任务则由顾命大臣率军机处负责;二后口谕,相当于先前咸丰皇帝“朱批”;清廷重要的人事任命,要由太后、顾命大臣和军机处共商确定;圣旨用印,正文开始处用“御赏”印,结尾处用“同道堂”印,这两方印章,由咸丰临终前分别赐给慈安和慈禧。

对于一般任命则由小皇帝抽签决定。而抽签决定任命的程序,是由吏部堂官选择候选官员,然后将姓名写在签上,密封进呈。抽签时,太后坐两边,小皇帝坐中间,大臣们立堂下,由太监把签筒交给小皇帝,由他“掣签”。掣出后,太后用印,再下发各部各省执行。

可见,批阅奏折、任命官员这两项朝廷最重要的权力,两位妇人虽然参与,但真正的权力,还是在顾命八大臣手中。

对此,心地深险的慈禧肯定心内不甘。慈安则小权即安,才能非常有限。

如此行政数日,一向老到、谨慎的肃顺觉得万事大吉,在政治上完全忘记了“防患未然”的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