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作为不孝之子的雍正(二)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清:矛盾重重的王朝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3578更新时间:2024-05-25 16:18:05

意大利籍传教士马国贤《清廷十三年:冯国贤回忆录》中如此记载康熙帝去世情况:

1722年初,我被指定去担当天子的钟表匠安吉洛神甫的翻译和顾问。我们全天都在都城内务府钟表处工作,这里距离我们在畅春园的住地有两个多小时路程。有关官员下令我们在法国或葡萄牙耶稣会士的寓所下榻……在这时期,正在历代乡下御苑海子的陛下,忽然感染炎症。由于天气差别,这种病在中国北方并不像在意大利南方那样盛行……由于抱病,天子前往被称为海淀的畅春园。一两天后,欧洲人来到这里,对天子的安康情况表示问候……1722年12月20日,我们在寓居的国舅别墅中吃过晚餐后,我正与安吉洛神甫谈天,忽然,似乎是从畅春园内传来阵阵喧闹声响,低沉杂乱,差别平时。基于对国情民俗的理解,我立刻锁上房门,通知搭档:出现这种情况,或是天子去世了,不然,即是都城发生了兵变。为了摸清兵变的缘由,我登上住所墙头,只见一条横衢弯曲墙下。我诧异地看到,有无数骑兵在往四面八方狂奔,互相之间并不说话。察看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听到步行的人们说:康熙天子去世了。我随后知道,当御医们宣布无法救治时,他指定第四子雍正作为承继人。雍正立刻施行统治,人们无不平从。这位新帝关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给他去世的父亲穿衣。当夜,他骑马而行,兄弟、孩子及亲属们跟随着,在有无数佩带出鞘白刃的兵士保护下,将其父亲的遗体运回紫禁城。

但马国贤回忆录中又称:“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

从上面几种资料看,当时年近古稀的康熙帝,在暴崩之前,身体状况应该相当不错。无论是读《康熙起居注》,还是读当时的实录,以及朝鲜使臣的笔记等,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康熙帝自青年时代起就极会保养身体,甚至对于人参、鹿茸等补药也有他独到的见解。由于保养得宜,从不食用矿物春药,加上平时酷爱行猎等体育运动,康熙身体的底子很好。

我们可以想象:身为老人的康熙帝,在木兰秋狝之时还精力十足,回到北京依旧兴致勃勃到南苑行围,如果他身体患有致命的慢性病或者感觉有什么不好,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精力呢?

从历史记载看,康熙五十八年到康熙六十年,康熙帝竟然没有任何患病的记载,连他自己都表示说“朕体安善,气色亦好”,还能亲自骑马从南苑到畅春园(根据《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中康熙帝给吏部尚书富宁安的朱笔批示)。

特别是康熙五十九年,皇帝的头发又重生黑发,连白胡子都呈现青色。这些“返老还童”的表征,正是因为康熙帝最终下决心处理了第二次废皇太子事件之后,使得他心里放下一块大石头,身体状态越来越好了。

十一月初六日,他还能在南苑召见皇四子胤禛以及宗室延信等奉命查勘通州等处粮仓的人员,当面听取汇报。由于当晚气温骤降,他确实有受寒得病的可能性,但忽患重病的可能性极小。因为从对外宣称皇帝得病,直到他死亡,历史档案中没有任何延请御医前来诊病的记载。

皇四子胤禛号称“细心孝子”,在这段可疑的时间内进出父皇身边五次,却没有一次去急招御医前来治病。

由于身体有恙,小有不适,康熙帝第二天就到了畅春园休养。根据马国贤《清廷十三年:冯国贤在华回忆录》记载,当时的传道士们赴畅春园问候起居,并没能见到康熙帝。这倒不是因为皇帝当时病重,而是因为他处于斋戒时期。斋戒时段内,一般外人和宫眷都不可能轻易见到皇帝。

也就几天工夫,到了十一月十三日晚戌刻,也就是傍晚七点到九点之间,硬朗的康熙帝忽然病情恶化乃至暴崩。这种情况,只有心脏病和脑溢血才可能导致突然死亡。

在康熙此次得病前,虽然因为废太子之事悲伤过度而患过疾病,但能够导致他猝死的病症,几乎没有出现过。

当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或许康熙帝就是忽患莫名急症,一个年近七十岁的老人,一夕暴死,也不算不正常。但是,从雍正帝日后的一系列举动看,康熙帝的死亡肯定是非正常的。

清朝的官方史料都说康熙在畅春园得病之时,还派遣皇四子胤禛行祭天大礼,而胤禛却以父皇有恙的借口拖延不去。康熙帝当时很可能是感觉自己身体不好,先派心腹大臣吴尔占提前到达南郊,以监视胤禛的动向——从康熙五十六年开始,康熙帝对这位以前一向印象良好的四皇子已经产生怀疑,知道这个皇子心机极深。康熙注意到,胤禛本来是胤礽一党,但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后,他又和八阿哥胤禩往来密切,暗相勾连,如此朝三暮四,让人疑窦顿起。

也正是基于此,康熙帝如果真的病危或者病重,他不可能同意四皇子胤禛单独待在自己身边。

就在胤禛被迫去南郊祭天的同日,也就是十一月十日,这位皇四子却能够一日三次派侍卫进入保卫森严的康熙寝宫。以后,他又每日不断,多次派侍卫进入寝殿。其间,康熙帝身边再无任何大臣、皇子、后妃陪伴。直至三天之后,也就是十三日晚,康熙帝猝死。

根据康熙帝崩后胤禛登位之时所说,康熙帝在弥留之际向隆科多口述遗旨,传位给四皇子胤禛——更奇怪的是,日后雍正帝下令逮捕隆科多。隆科多被处决前,自称先帝驾崩前他本人并不在御床前,也没派任何人到御床前——所有这一切,都暗示着康熙帝之死,隐藏着一个惊天动地的大阴谋!

隆科多当时的官阶,只不过是个“护军统领”、理藩院尚书而已,并非“领侍卫内大臣”或者“大学士”那样的重臣。如果康熙病危期间尚有意识,他最可能要召见诸位皇族和亲近大臣。由此,无论遗诏哪个皇子继位,见证人也很多,不会造成日后雍正帝继位那种死无对证的尴尬局面。

雍正即位之后,由于诸皇弟的有意散布,民间一直有人说康熙皇帝是被儿子雍正皇帝害死的。而雍正朝曾静案中的供词也说:“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似乎康熙帝去世当天,雍正向康熙进献人参汤之事,当时不少人都传说是实。为此,学者们多方考证人参汤对于高烧病人或者肺炎病人的致命性——这就完全走向了误区。

在清朝统治时期,民间传闻毕竟比较委婉和避讳。所谓的“人参汤”,其实就是喻指毒药——最有可能的是,在舅舅隆科多帮助下,当时身为四皇子的雍正帝在几天之内完全把父皇隔离起来,控制几日后,胤禛和隆科多最终下毒手,毒死、扼死或者闷死了康熙帝!

倾向康熙帝是寿终正寝的学者认为,康熙帝由于先前废太子事件之后,一直对诸子有所防备,他的身边侍卫人员和大臣都是严格挑选的,不可能有人得到机会害死他。

康熙帝警惕性很高,这一点确实不假。这位皇帝对中国历史熟悉至极,且不说僭伪之君或者匈奴、鲜卑,汉族帝王中隋文帝、南朝宋文帝等人就是被自己儿子所弑,康熙对此也毫不讳言。

康熙五十六年,康熙帝曾说:“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耋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至不克令终!”康熙五十八年,他又说过:“或有不肖之徒,见朕精神气血渐不如前,因以为奸,亦未可定!此诸臣俱应留心者也!”(两次讲话均见于《清圣祖实录》)

显然,康熙帝口中所说的“不肖之徒”,当然不可能是别人,就是他心怀叵测的诸子。

那么,警惕性如此高的康熙帝,其贴身侍卫就真的滴水不漏吗?事实证明相反——既然康熙帝怀疑皇四子胤禛,为什么偏偏提拔他的舅舅隆科多当侍卫长?如此说来,漏洞很大!

康熙皇帝有病卧床,再威武、再有力,也不过是个老人而已。一旦隆科多把守了寝殿大门,又有哪个卫士敢自己入得室内保卫皇上呢?

要加以说明的是,我们都知道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其实,隆科多和雍正的血缘关系,不是来自母系,而是来自父系——隆科多的亲姑妈,乃康熙的生母佟佳氏。雍正之所以叫隆科多“舅舅”,是因为雍正的养母,也就是隆科多的姐妹,后来嫁给了康熙,成为康熙的第三个皇后。这位佟佳氏皇后嫁给康熙后,所生子女中只有一个女孩存活。当时康熙为了安慰她,就将皇太子胤礽和四皇子胤禛都交给她抚养。

皇太子让皇后抚养自然天经地义,但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和八阿哥胤禩的母亲良妃出身都很低贱,乃辛者库浣衣女奴。由于乌雅氏温柔恭顺,康熙年轻时就很宠爱她,所以把德妃的儿子胤禛过继给佟佳氏皇后抚养。其实,这也是为了给这个爱妃的儿子日后安排一个好前程——让当时的四皇子胤禛以皇后养子的身份和皇太子胤礽建立感情……

雍正帝继位后,迫不及待地下令逮捕康熙帝晚年的贴身近侍太监魏珠、梁九公、赵昌等人,而且断然加以诛杀。这几个跟随康熙帝几十年的老太监,如果不知道雍正帝不可告人的秘密,怎么可能在老皇帝尸骨未寒之际,就被新君儿子杀掉呢?

雍正帝弑父,当然不符合封建常规礼制。但平心论之,他的继位,对于清王朝的稳定还是极其有利的。如果雍正帝不伪造遗诏登上宝座,清朝国内政治必然会因为康熙帝的病危、死亡而大乱。

而恰恰由于父皇康熙帝在世时的诸子纷争和自己的弑父“经验”,雍正帝日后变得非常“聪明”,为清朝开创了秘密建储的制度——亲自书写储君皇太子名字后装于匣内,安放于乾清宫顺治皇帝所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接着,别书密旨一道,藏于内府。待皇帝崩逝后,王公大臣们拿出两份文件对比,勘照无误后,就推举新君继位。

这种办法,可谓雍正帝汲取自己夺嫡经验后的“另辟蹊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