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千万生灵尽涂炭(一)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清:矛盾重重的王朝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3170更新时间:2024-05-25 16:17:50

多尔衮丧尽天良的“剃发易服”

占领北京之后,多尔衮确实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使得清王朝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机构不断得以完善。他还网罗汉族士大夫,对明朝降官加官晋爵,提倡尊孔读经,重新科举取士,在短时间内赢得了不少北方官僚、士人、百姓的投附。

偏安江南的弘光小朝廷,腐朽昏庸,人心思变。很快,清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小朝廷一扫而亡。对这样一个腐败朝廷,江南人民内心并不留恋。此外,由于南京人民先前未与清朝打过交道,清军处处以令箭宣示“不杀人,不剃发,安民乐业”,所以普通百姓都对清朝抱以厚望。

当时的南京街道,居民在清军入城时,纷纷高举“大清国皇帝万万岁”“顺民”等字牌,向清军表示归顺。而且,由于南明诸部军阀残兵的凶蛮,不少百姓还有“清兵如蟹,曷迟其来”的盼望之语。老百姓特别希望清军统治苏松地区之后,能减免田赋,大展新朝抚民的善举。

南明弘光朝廷灭亡后的中国,对清廷来讲,形势“一派大好”:张献忠远遁西南,李自成败死湖北,南方各地虽有残明势力分布,但权力分散,明朝的鲁王与唐王各派争斗,势同水火,清王朝一下子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但也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在明朝降臣孙之獬的撺掇下,摄政王多尔衮下达“剃发令”。

剃发令一下,以水泼油,九州鼎沸,血如浪流。千万人命,丧于一纸文书!

清廷强迫剃发,并非入关后才施行。满族为女真人的一个支系,为建州女真。早在宋代,金国人就剃发,高压强迫占领区的汉人剃发。1129年,当时的金太宗就下过这样的强硬命令:“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所以在当时的金人统治区,士兵常常窜入市肆,见居民发式稍不如式,立即牵出当场斩首。

满族人经历了几百年,发型一直没变。满族男子一般是将头顶中间一撮如钱大之头发留长,结成辫子,其余四周发皆剃光,所以称为“金钱鼠尾”。一般来讲,满族人只有“国丧”和“父母丧”内百日不剃,平时,除中间一小撮外,周围头发不能留蓄。清朝中后期,留发范围逐渐扩大,但基本形式不变。

努尔哈赤建后金称汗后,强迫被占领区汉人和投降的汉人必须剃发,所以,剃或不剃成为一种政治性标志。汉人只要剃头,就免死收降,否则就砍头。后金军占领辽阳后,当地成千上万汉民不愿剃头,自投鸭绿江而死。(朝鲜《李朝实录》)当时当地,汉民被剃发后有时候结果更惨。由于明清方面的拉锯战,剃发汉民常被明军杀死,士兵们割头后冒充满人首级去“报功”。皮岛的毛文龙,当时就杀了不少剃发的汉人,然后拿着首级向明廷邀赏。

皇太极继位后,杀人方面有所收敛,但对剃发则要求更严。

皇太极之所以如此强调剃发,正源于他读过书,对历史上的女真帝王金世宗非常钦佩。他坚定认为,女真如果汉化,后果肯定是速亡。

清军初入关,占领北京后不久,即颁布剃发令。由于吴三桂等明朝降官劝说,加之北京及周围地区人民反抗连连,多尔衮不得不收回成命。但是,他对率先剃发的明朝兵部侍郎金之俊等人,还是表现出特别的信任。清军入据北京后,好长时间内,明朝旧官变成清朝官员,仍旧身穿明服,冠裳不改。

清军进入南京城,豫亲王多铎还对率先剃发的明朝都御史李乔加以斥骂:“剃头之事,本国相沿成俗。今大兵所以,剃文不剃武,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

但是,当北京的多尔衮得知南京已定,又有汉臣孙之獬紧劝,他即改变初衷,于六月十五日让礼部在全国范围内下达“剃发令”。

南明弘光朝覆亡后,以钱谦益为首的明朝朝臣多送款迎降,劝多铎说:“吴地民风柔弱,飞檄可定,毋须再烦兵锋大举。”

除了太仓农奴为了抢夺先前主人的财产造过几次反外,江南大地一时还没什么对清军太大的袭扰。各地乡绅为了自保,也纷纷在城墙上大书“顺民”二字,向清军降附。钱谦益与各地乡绅的信中,称大清“名正言顺,天与人归”。尤其是对扬州大屠杀的恐惧,一向生活安逸的江南人民,在心理上确实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开始认真思考顽强抵抗后的毁灭后果。

让人极其震骇的是南京和扬州的结果昭然在目——“扬州十日”杀了八十万人;南京在弘光帝逃跑后,由赵之龙、钱谦益等人手捧明境图册和人民户口向清豫亲王多铎行四拜礼献降,二十余万兵马束手交械。清军兵不血刃,果然没有大行杀戮——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确实在江南士绅民众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那么,阴劝多尔衮在全国剃发的孙之獬到底是什么人呢?孙之獬,山东淄川人,明朝天启年间进士。此人因人品低下,反复无常,一直郁郁不得志。清军入关后,他求官心切,属于第一批乞降的汉官,并很快当上了清朝礼部侍郎。

为报新主提拔之恩,孙之獬一时间想不出什么平定大计,在让全家女眷全部放大脚之后,就走个“偏门”——主动剃发,上朝时想博个满堂彩。

不料,当时汉人官员仍是博冠大袖,明朝装束,见到孙之獬这一装束,心中都觉得可笑又可鄙,扬袖把他排挤出班。满族官员自恃是统治征服民族,也都纷纷脚踢笑骂,把他踹出满班。

恼羞成怒加上气急败坏,孙之獬下朝后立马写了一道奏章,向多尔衮建议在全境范围内给汉人剃发,其中有几句话直挠多尔衮心窝:

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

清帝顺治当时年仅七岁,国家大事全部由摄政王多尔衮一人决定。多尔衮本来就是阴沉、狠毒的性格,被孙之獬这一阴激,深觉其言甚是有理。而且,早在1644年入关之前,满人大学士希福已在盛京向朝廷进献了满文写的辽、金、元三朝史料,想使这些过往入主中原的历史经验“善足为法,恶足为戒”,其中最主要的警示,就是防止上层“汉化”。特别辽、金两朝,“汉化”最终导致皇族的消沉和委琐、懦弱。孙之獬的进言,正好挑起多尔衮的警惕之心,他想先从形式上消除“汉化”的潜在危险——好!我先下手为强,先给全体汉人来个“满化”,强迫剃发。

恶法逼人,本来渐趋平静的江南地区顿时如水入沸油般四处暴散起反抗的怒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一直以孔孟伦理为原则的中国人,无论官绅还是普通百姓,都不能接受自己剃发。遥想元朝,即使是统治中国近百年,也从未下令要汉人改变装束。

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家族宗法儒学为源的中国人,或许能把朝代兴迭看成是天道循环,但如果有人要以衣冠相貌上强迫施行改变,把几千年的汉儒发式强行改成剃发梳辫,便是一种对人格尊严的侮辱。而且,在明朝人心目中,以这种形象活着,死后一定有愧于祖先,再无面目见先人于地下。

如果在文化、财产、等级等方面,士大夫和平常民众还存有歧异的话,在这种保卫自身精神和风俗的立场方面,所有的汉人,几乎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原本已经降附的地区纷纷反抗,整个中国大地陷入血雨腥风之中。连日后真心归附清朝的汉人学者王家桢,也在笔记中愤愤不平地记述道:

我朝之初入中国也,衣冠一仍汉制,凡中朝臣子皆束发顶进贤冠,为长服大袖,分为满汉两班。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则满以其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其为满饰也,不容。于是羞愤上书……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野草,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研堂见闻杂记》)

不过三年后,因为受人钱财卖官,孙之獬受弹劾,被夺职遣还老家淄川。恰好赶上山东谢迁等人起义,义军攻入淄川城,孙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愤怒的民众一并杀死,“皆备极淫惨以毙”。

“嗟呼,小人亦枉作小人尔。当其举家同尽,百口陵夷,恐聚十六州铁铸不成一错也!”孙之獬此种下场,连仕清的汉人士大夫也不免幸灾乐祸。

1645年6月28日,清廷再次传谕:“近者一月,远者三月,各取剃发归顺。”

这样一来,剃发就成了绝对死命令。

如此野蛮的“留发不留头”,引发了江南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从苏州开始,抗争怒潮波延而起,常熟、太仓、嘉定、昆山、江阴、嘉兴、松江,处处义旗,人人思愤。清军王爷多铎大肆镇压,江南胜地,顿时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