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韬光养晦心机深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清:矛盾重重的王朝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5514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2

多尔衮的青少年时代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作为明朝僻远边裔的建州女真豪酋,努尔哈赤本人身上落后文明的印迹十分明显。努尔哈赤一生之中,不仅兄弟相残——杀掉了弟弟舒尔哈齐,而且父子不睦——幽杀了长子褚英。

在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凶蛮的一生中,始终不忘肉体之欢。他共生有十六个儿子,按照长幼顺序,分别是褚英、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极、巴布泰、德格类、巴布海、阿济格、赖慕布、多尔衮、多铎和费扬果。

在努尔哈赤心中,这些儿子绝非按照长幼顺序排序,而是“子以母贵”——哪个儿子的母亲家族势力大,哪个儿子就是心肝宝贝。所以,皇太极虽然当时排行老八,却因为他母亲是叶赫贝勒之女,在后金政治联姻中地位最高,就成为努尔哈赤“爱如心肝四子”之首。

而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是建州乌拉部酋长布占泰的侄女。为了讨好努尔哈赤,布占泰在万历二十九年,亲自把年仅十二岁的阿巴亥送给时年四十三岁的努尔哈赤。

不过,当时的努尔哈赤还没有看上这位小姑娘,正一心一意爱着皇太极的母亲孟古。三年后,孟古病死,努尔哈赤悲痛欲绝之余才移情别恋,开始宠爱时年十五岁的阿巴亥,并且和她先后生下了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努尔哈赤一生中,正式的福晋一共有十六个,但《清史稿》中,只有孝慈皇后、元妃、继妃、大妃、寿康太妃、四位侧妃以及五位庶妃。

由于孟古是皇太极的生母,因此被追封为皇后。《清史稿·孟古传》中有对这位女人最后的赞语:

庄敬聪慧,词气婉顺,得誉不喜,闻恶言,愉悦不改其常。不好谄谀,不信谗佞,耳无妄听,口无妄言。不预外事,殚诚毕虑以事上。

由于《清史稿》撰文皆清朝遗老,这些阿谀之语,也纯属按照皇太极当初为了抬高他的生母而编造的资料撰写而成,可信度不大。其实,正因为聪明伶俐的小姑娘阿巴亥嫁给了努尔哈赤,孟古深感自身地位受到威胁,急火攻心,最终一病不起而亡……

升任努尔哈赤大妃后,阿巴亥一直受宠。但在天命五年,一件看似非常不起眼的小事,竟然让阿巴亥这位尊贵大福晋的地位一落千丈——当年三月初十,服侍阿巴亥的两个侍女纳扎和秦泰吵架。其间,秦泰骂纳扎与达海通奸,并私下给了达海一匹翠蓝布。结果被努尔哈赤的小妃德因泽听到,并将此事向努尔哈赤告发。努尔哈赤本人是个老财迷,他特别在意后妃私藏财物,得知自己府中有东西流出,更是深感愤怒。

经过调查,阿巴亥的侍女纳扎的确与达海通奸,而且在大妃阿巴亥同意下,确实送给过达海一匹翠蓝布。

努尔哈赤大怒,立刻下令处死了纳扎。由此,德因泽进一步揭发说,阿巴亥还曾经给大贝勒代善送过两次饭,代善受而食之;给皇太极送过一次饭,皇太极受而不食。隐隐约约,德因泽似乎还证明阿巴亥和代善曾有通奸嫌疑。

对于自己大福晋和儿子代善是否通奸,努尔哈赤倒不是非常在乎。女真当时还处于奴隶制,对这些事情也不太在意,努尔哈赤更在意的,是自己媳妇是否吃里扒外把东西倒腾出去。于是,他故意扬言,要搜查阿巴亥私藏的财物。

当时阿巴亥非常害怕,就把财物一一藏匿到自己娘家人家里,但最终都被搜查了出来。

大怒之余,努尔哈赤痛斥阿巴亥。如果没有三子一女需要阿巴亥亲自照顾,努尔哈赤很可能当时就把阿巴亥杀掉。

其实,阿巴亥当时给代善和皇太极送饭、做吃食,并私藏财物,都是出于一个女人护雏的本能——努尔哈赤身体不好,一旦去世,自己孤儿寡母的,只能依靠新即位的代善或者皇太极。仰人鼻息生活之下,确实需要留些财物以供吃喝……

当然,阿巴亥之所以被揭发,根据后人分析,很可能是皇太极设下的一个阴谋。因为久居深宫的德因泽,竟然知道努尔哈赤大福晋给代善和皇太极送饭的事情,确实令人生疑。

此事结果,除了阿巴亥大受责罚以外,大贝勒代善肯定也会遭受父亲的怀疑。另外,事前代善就是否杀朝鲜李朝投降官兵之事和努尔哈赤意见相左,经过阿巴亥送饭之事后,他这个大贝勒的日子雪上加霜,弟弟皇太极的地位看上去显得更加稳固……

阿巴亥被废后没过多久,由于后金大军夺取辽沈许多土地,努尔哈赤高兴,很快就回心转意,恢复了阿巴亥的大妃地位,并派人把她迎到辽阳城居住。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红夷大炮击中后伤重不治而死。弥留期间,他让人传命阿巴亥前来与自己诀别。这对夫妻到底说了什么话,已经成为千古之谜。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矫传努尔哈赤遗命,让阿巴亥给老汗王殉葬。当时,阿巴亥正当三十七岁盛年,虽然生有三个儿子——二十二岁的阿济格、十五岁的多尔衮、十三岁的多铎,却不得不屈从继子、新汗王皇太极的诏命。

据理力争久之,未得允许,万般无奈之下,阿巴亥只得悲愤吊颈而死,为努尔哈赤殉葬。

有关努尔哈赤遗诏中让阿巴亥殉葬,疑点多多,从以下几点看,很可能是皇太极为了汗位稳固而制造的一场精心阴谋:阿巴亥作为努尔哈赤爱妻,确实有殉死的资格,但她膝下有幼子要照顾,所以并不满足殉葬的要求;而且,天命五年努尔哈赤大怒的时候都没有杀掉阿巴亥,临死前,和大妃关系恢复得不错,更不可能遗命让大妃阿巴亥殉死;与阿巴亥同时殉葬的还有两个小妃,其中包括当初告发阿巴亥的德因泽——这也间接说明,皇太极为了一劳永逸掩盖天命五年的那个阴谋,顺便也把德因泽灭口。

至于有人揣测说,皇太极当初之所以矫诏让阿巴亥殉死,可能是努尔哈赤在临终弥留之际对阿巴亥说让多尔衮继位才导致皇太极大动杀心。此说,也是妄自揣测。当时的多尔衮,年方十五岁,以德以能以才以地位,都不足以和满洲贵族共同看好的皇太极相提并论!

但是,对于当时十五岁的少年多尔衮来说,凭空一声惊雷,严父刚死,慈母又被逼自杀殉葬。在他的心中,仇恨肯定如同春天新发的嫩芽,悄然滋生。衔恨之间,也就养成了日后他那种阴騭的、韬光养晦的性格……

阿巴亥一生悲惨,死后也没有多大的荣光。顺治七年八月,已经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多尔衮追封其生母阿巴亥为“孝烈武皇后”。但好景不长,没不久多尔衮就暴死。顺治八年初,福临和他手下诸王将多尔衮、阿巴亥和多尔衮之妻博尔济吉特氏的追封全部追夺。日后,虽然乾隆恢复了多尔衮的亲王封爵,对其生母阿巴亥却只字未提。所以,阿巴亥这个可怜的女人,终生只有一个“大妃”头衔……

皇太极虽然逼杀阿巴亥,但继位之后,对幼弟多尔衮却不薄,非常信任,非常重用。

天聪二年,年仅十七岁的多尔衮就在战争中崭露头角。是年二月,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获得敖木轮大捷。此役,多尔衮率部斩杀二千余级。为此,皇太极大宴诸贝勒大臣,大赞多尔衮能干,赐多尔衮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王”。从此,多尔衮一步一个脚印,开始加入后金军主要征战统帅之列。

天聪五年大凌河之战,多尔衮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率先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皇太极得知后,切责诸将不加劝阻,几丧这位十四弟的性命。松锦大战,多尔衮更是被皇太极委任为主攻统帅,他披坚执锐,在锦州城下差点被明朝守将祖大寿的红夷大炮轰毙。

日后,清军包围松锦,多尔衮虽然因为擅自让手下军士轮休而遭到皇太极贬爵处理,但其军事才能还是一直深受皇太极赞赏,不久就被恢复了爵赏。

作为清朝政治家,皇太极确实属于深谋远虑之辈。他继位之后,重新在女真诸族中建立封建性质的伦理道德观念,稳固皇权,称帝建国,改“金”为“清”,易“女真”为“满洲”,重用汉族儒生,提倡满汉一体,基本构建了日后清朝大业的根基。

皇太极在处心积虑利用汉人力量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以昔日金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为鉴,强调不忘满洲旧俗。

当时,皇太极既倾心学习中原儒家文化,又对女真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极其重视。其手下重臣达海和库尔缠虽然屡劝皇太极效汉人服饰制度,改易满洲衣冠,却一直未被接受。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崇德元年十一月,皇太极对以多尔衮等人为首的亲王、郡王、贝勒、固山额真等大臣们说:“如果朕先前接受达海和库尔缠等人的建议,改服宽衣大袖的汉服,则不便于我们女真人骑马射箭,而骑射乃八旗兵之长技和战无不胜的法宝,所以,我们大清的衣冠风俗断不能改!”

转年,皇太极又对诸王、贝勒们说:

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废其祖宗时衣冠、仪度,循汉人之俗,遂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不时亲弓矢,惟耽宴乐,则田猎行阵之事必致疏旷,武备何由而得习乎!盖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朕欲尔等时时不忘骑射,勤练士卒。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俱令遵照国初之制,仍服朝衣。且谆谆训谕者非为目前起见也,及朕之身岂有习于汉俗之理!正欲尔等识之于心,转相告诫,使后世子孙遵守毋变弃祖宗之制耳!

可见,金朝灭亡的历史经验,一直让皇太极忧心忡忡。他借金朝覆亡前鉴,谆谆告诫说,语言、服饰和骑射,三者皆为满洲传统文化的根本,要一直努力保持下去。不仅在当朝,后世子孙也不要轻易改变。

皇太极不仅是口头上这样说的,在实际行动中也是这样做的。在满语方面,早在天聪八年四月,他已经命令将业已汉化的官名和城市名改为满语,如总兵官改为“昂邦章京”、副将改为“梅勒章京”、参将改为“甲喇章京”等;又将沈阳改为“盛京”、赫图阿拉改为“兴京”等。不久,他下令礼部举行科举考试,不仅考核传统儒家文化,还专门选拔精通满语、蒙语的人才。服饰方面,为了遏制清朝内部改穿汉服的趋势,他严令清朝大臣要身着圆领、窄袖、左衽和衣摆四面开衩的旗式服装。在骑射方面,他诏令各旗的牛录额真们必须带领士卒在春、夏、秋三季进行操演,并派部院大臣随时抽查,在适当时候,大范围举行骑射比赛……

对皇太极如此的训示,多尔衮最为心领神会,他当时就跪奏:“臣等更复何言,惟铭刻在心,竭力奉行而已。”

虽然对于皇太极这位皇帝哥哥杀生母之事一直耿耿于怀,但对于皇太极“满洲化”的教诲,多尔衮却一直铭记在心,甚至在后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中原和江南占领区的汉人剃发易服,竭尽残酷之能事……

当什么一定就要有什么样子!这种类似丛林法则的处世之道,多尔衮一直谨慎遵行。

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处处附和、赞同皇帝八哥。早在天聪七年六月,皇太极曾经询问诸王及将领:时下征伐的主要目标,是明朝,还是察哈尔或者朝鲜。揣测到皇太极的心意,深知主攻方向关系到后金政权能否进一步迅速发展的重大问题,多尔衮就极力赞和,力主以“征明”为先。他从夺取全国政权这一目标出发,向皇太极献策说:

宜乘春时整练士卒,待我耕种既毕,彼谷将熟,入边直逼燕京,截其援兵,残毁屯堡诸物,因粮于敌,为久驻计,可坐待其毙也。(《碑传集》卷一《睿亲王多尔衮传》)

当然,多尔衮赞和皇太极是揣测上意,但他的建议,确实对于当时的后金政权是最好的一种策略:第一,从八旗实际情况出发,在整练战备的同时,不误生产;第二,抢掠明朝粮食,以战养战;第三,对明朝统治地区施行“残毁”的屠掠破坏性战争,可以不断削弱明朝的国力。

天聪八年,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死于青海打草滩。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皇太极命令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等人率精兵万人,收服了林丹汗之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这次攻蒙之战,多尔衮不仅为皇太极顺利地解决了蒙古问题,还从察哈尔苏泰太后处得到元代传国之玺“制诰之宝”,为皇太极正式称帝的合法性大造其势。

为此,皇太极不久就改元“崇德”,改国号为“清”,正式立国,而多尔衮也因功晋封为“和硕睿亲王”。

崇德元年十二月,清军猛攻朝鲜,把朝鲜国王李倧包围在南汉城。为促使李倧投降,崇德二年正月,多尔衮率军进攻朝鲜的江华岛。当时朝鲜的二王子、王妃以及众多大臣和眷属都在岛上。

正是由于多尔衮出军猛战,江华岛被清军占领。朝鲜国王李倧绝望,不得不率文武群臣向皇太极献上明朝所颁发的敕印,正式向清朝称臣并遣送质子。

由于多尔衮的鹰犬功劳,清军收降察哈尔,击降朝鲜,最终使得明朝在辽东失去了两翼之援,整个明清战争形势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对明朝战争的过程中,多尔衮率领清朝军队,每到一处都施行屠掠政策,犯下种种暴行——崇德三年,多尔衮作为“奉命大将军”和岳托一起进犯明朝,分别在董家口、墙子岭等地毁边墙入侵,西掠至山西,东破济南,杀明朝总督卢象升。

此次清军在明朝境内纵横豕突数千里,蹂躏明朝城池四十余座。清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一空,二十多万汉人被掠出关供奴役,汉地损失财物不计其数,给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百姓带来了噩梦般的深重灾难……

皇太极时代,多尔衮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深得皇太极的信任。其谋略思路,与皇太极同出一辙,自始至终对他的意图予以贯彻。在清朝开国过程中,多尔衮可谓居功甚伟。所以,皇太极一直非常看重多尔衮,甚至表示对这个十四弟“爱胜亲子”。在诸贝勒中,除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颖亲王萨哈廉之外,多尔衮的官阶升迁最稳定。

努尔哈赤去世前,多尔衮已初封贝勒;天聪二年三月二十九日,晋固山贝勒成为镶白旗旗主;天聪四年七月十一日,皇太极与诸贝勒焚香盟誓之时,多尔衮在诸小贝勒中名列第五;天聪五年十月二十八日,与大凌河投降汉官祖大寿等人盟誓中,多尔衮排列顺序未变;天聪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以及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当时除大贝勒代善坐在皇太极右边外,多尔衮在诸小贝勒中已跃居第一位,多铎、岳托、豪格、阿巴泰、阿济格等人都排在后边;天聪十年四月初五日,诸贝勒正式登堂仪式上,多尔衮排第三,初八日,皇太极上尊号,出场贝勒中,多尔衮虽然依旧排名第三,但由于是代表满族官员向皇帝敬献表文,多尔衮的地位实际上又有上升,二十三日,多尔衮被正式赐封为“和硕睿亲王”。

皇太极时代,相比多尔衮,济尔哈朗一直排名第一。这主要是因为,在皇太极心中,济尔哈朗的才能虽然不是很高,但他为人比较厚道,不擅权,不居功,从生活上真正关心皇太极,平时过错很少,而且在松锦大战中开辟过“围锦打援”新局面。这种安排也体现出了作为帝王的皇太极的用心良苦——十四弟多尔衮才能出众,但位高气骄,难以驾驭,有济尔哈朗在前,可以压制一下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