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孔子被迫周游列国

书名:典籍里的中国:春秋故事作者名:严曼华本章字数:2445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1

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孔子的政绩有目共睹。他不仅在齐鲁夹谷会盟中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夺回了被齐国侵吞之地,而且在任大司寇期间使鲁国民风变得淳朴,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具体而言,在经济上,他严令禁止市场买卖中的欺诈行为,稳定了鲁国物价,促进鲁国经济发展;在百姓教化上,他以礼化民,使百姓知礼守礼,互敬互爱,和睦融洽。因此,不到三年,鲁国上下已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呈现出一派祥和清明之相。这使鲁定公大喜过望,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一个可靠之人振兴鲁国。但在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其他国家惊惧担忧,其中,最为忧虑的便是邻国齐国。

此时,听着探子报来的关于鲁国中都大治的消息,齐景公坐在大殿之上,连声叹着气:“唉,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才两年,鲁国就如此昌盛。要是他一直在鲁国待着,那鲁国称霸岂不是指日可待了?鲁国一旦称霸,作为它的邻国,我齐国定然首当其冲要被它吞并。这可如何是好呢?唉……”

犁 听着这些灰心丧气的话,心中暗暗思量。孔子的才干他也是领教过的,当初他陪同景公去夹谷会盟,一心想给鲁国难堪,孔子却一再用“礼”维护了鲁国与鲁君,占了道义的上风,反而使齐国失利。现下,鲁君见识到了孔子的才能,必定是更加信任孔子。如今,要使孔子离开鲁国的政治中心,也只有这一计了。计策拟定,他便开口说道:“君上,臣以为要使孔子离开鲁国,并非难事。”

闻言,景公眼中又有神采了,催促他赶紧说。

犁 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孔子如今之所以能在鲁国摄相事,使鲁国大治,归根结底在于鲁君、孔子以及季桓子三人君臣同心,加之以前隳三都之事,鲁君对孔子更是依赖,连季桓子也对孔子言听计从。不过,好在季桓子已醒悟过来,发现隳三都之事于己不利,立马停止这个计划。在这个时候,矛盾已然生成。倘若我们再用计离间一番,使孔子与季桓子的矛盾加深,又与鲁君之间产生嫌隙,也就无须忧心鲁国强大对我国不利了。”

小古文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犁 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方法确实是好,可是具体如何实行呢?”

“离间之计也简单。臣听闻,久劳必逸。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井井有条,可是这也助长了鲁君的淫逸之风。加之季桓子本就是贪恋美色之人,倘若我们为鲁国送去美女,他们必然会被迷惑,荒废朝政,失礼于臣。而孔子是一位十分在乎周礼的君子,对君主恭顺敬爱,见此必然会大加劝阻。如此就可以加深他们的矛盾,孔子也就不再受重视了。”

景公听后,认为十分妥当,便依计派遣使者给鲁国送去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良马。使者来到鲁国后,并未直接去见鲁君,而是让那些美女穿着美丽的衣服,奏着齐国的音乐在城外表演跳舞,又将骏马牵引至鲁国的城墙之外,引得鲁国人纷纷驻足观看。

季桓子听说这事,也跑去城外观看,一连几次,愈发沉迷在齐乐女色之中,无法自拔。孔子几次前去求见都被拒绝。不止如此,季桓子对齐国送来的礼物十分满意,想让定公接受,便请定公前往观看。定公经不住诱惑,观看过一次之后就沉沦了,便收下了齐国的礼物,就此沉迷声色,不理朝政。孔子想要劝阻,却连定公的面都见不上。

如此一来,孔子也觉得有些灰心丧气了,不仅仅是因为隳三都之事与季桓子生了嫌隙,更是因为国君如今的行径与昏君无二。他预感到,自己在鲁国的政治理想可能再也无法实现,终日里郁郁寡欢。孔子的弟子原本在隳三都一事上热情高涨,现在因为国君与季桓子的不理不睬,情绪也有些低迷。还是大弟子子路比较直接,对此骂道:“再这样下去,这鲁国哪里还是个鲁国啊!鲁君没有半点国君该有的样子,隳三都一事上意志不坚、软弱也就罢了,现在还把那样多的政事搁置起来不处理,每日就看那些女的舞来舞去,成什么样子?难道鲁国的江山还比不上齐国送来的那些女人吗?”

学点知识

隳三都

三都即鲁国“三桓”的都邑,分别是季孙氏的费邑、孟孙氏的郕邑和叔孙氏的郈邑。在孔子那个时代,鲁国国君也重蹈覆辙,遭遇了周天子大权旁落的命运,鲁国三桓犯上作乱,其家臣权力膨胀,又将他们架空,形成了鲁国“陪臣执国命”的政治局面。这正给了致力于匡扶公室的孔子机会,刚刚升任大司寇的孔子便抛出“隳三都”的主张,将权力归还鲁定公。公元前498年,在“三桓”的默许与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宣布“隳三都”的命令。但“隳三都”最终只隳了两都,郕邑的高大城墙仍然岿然挺立着。孔子这一旨在打击“三桓”及其家臣势力的宏伟蓝图,最终没能实现。

这一通牢骚并没有安抚众人的情绪,大家仍然沉默着,一脸忧郁。见此,子路忍无可忍,径直走到孔子面前,说:“夫子,既然国君不听劝阻,我们不如离开鲁国吧!我们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这样的国君身上!”

“再等等吧。”孔子抬眼看着窗外,他似乎看到了正坐在桌前饮酒纵乐的鲁定公等人。难道真如子路所说,国君现在对鲁国一点都不在乎了吗?可是,他不想如此轻易放弃,他对他们仍然是抱有一丝幻想的。

“郊祭在即,等今年郊祭完毕之后,就知道我们该往何处走了。”原来,按照周礼,每年郊祭之后,国君都应该向大夫分发祭肉。倘若定公仍能按照周礼向他赠送祭肉,那就证明自己在国君心中还有一定分量,他也还有机会再与季桓子合作,以实现自己的愿景。而若是他们连这都忘了,那便证明,自己确实已经无足轻重了,那么继续在这里待着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而事实并未像孔子期冀的那样。不久,鲁国的郊祭潦草而敷衍地举行了。祭祀结束之后,鲁国的许多大夫分到了祭肉,孔子却没有收到。这一事实传递的信息便是,孔子在鲁国已经不再是受欢迎的人了,那些曾经构想过的宏伟蓝图注定无法在自己的故土实现。于是,孔子便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故土,从此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周游列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