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当权的时代(一)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明:繁华与崩溃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3241更新时间:2024-05-25 16:16:50
明代宦官之祸很烈,但没有烈到像汉末以及中晚唐那样能把皇帝的废立死生皆操纵于手的程度。而且,明朝宦官如同寄生虫,他们的“寄主”皇帝一死,或者突然变脸发威,宦官本人权势顿时消散,汪直如此,刘瑾如此,冯保如此,魏忠贤也如此。
这种情况,均同朱元璋当年废丞相制度有关,由于军权、政权分由六部分担,皇帝一人提纲挈领。这些举措,听着好听,皇权独握,其实真正遇到事情,天子本人也因结构的复杂无从完全对一切大事加以掌控。皇帝如此,“准皇帝”的九千岁大太监也是如此。弄权一时好办,狐假虎威,有皇帝招牌,但当这块招牌不管用或不挡风时,太监只有挨剐的份儿了。
明太祖朱元璋丝毫不掩饰他本人对宦官的印象:“此曹(宦官)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宦官)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
朱元璋规定,内臣官阶不能高过四品,月给食米一石,衣食用品皆为“官给”,并在宫内设立铁牌,上铸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也正是在朱元璋当政期间,内监二十四衙门已经搭建完毕,即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最有威权的是司礼监,其长官官称为提督太监。现代人一般把宫内的宦者统称为太监,年轻的叫小太监。其实,宦官等级森然,最高的一级才能叫太监,往下是少监、监丞,中级的有奉御、听事等,最低级就是杂役类,有手巾、火者之称。至于各个监局当中,除掌印太监、提督太监外,也有经理、管理、监工等职衔。
司礼监原本的职责,是管理皇城内大小宦官以及关防关禁、长随当差等事务。逐渐地,由于明朝皇帝惰于政事,司礼监太监反倒成了有实无名的真“宰相”了,监内一般有八九个宦官分别帮皇帝“御笔”朱批。
对于自己想搞猫腻的宦官来说,他可以把内阁奉呈入内的阁票打返,令阁臣重拟内容。刘瑾气焰最嚣张时,就把这些公文带回自己家中,与门客商量官员任免和处理意见,更改好以后也不交回内阁,直接以御旨名义发出,可谓做到登堂入室,随心所欲。
有人观此可能产生疑惑,朱元璋不是严禁宦官学文化吗,怎么又有这些文人“宦者”呢?这种教宦官学文化的事情,首先始自明宣宗,他设置“内书堂”,专门派文官教宦者学习,内容为《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可惜的是,公公们忠孝节义入脑的少,奸诈使坏的心计反而因知识平添了“力量”。
入司礼监的宦者,一般必为“内书堂”毕业,入“文书房”办过事(“文书房”乃司礼监的“秘书处”),这样的公公,才能成为司礼监太监。但也有例外,比如魏忠贤,几乎就是大字不识的老粗。
司礼太监有“议政”权,并非是关键,他们还掌管东厂、西厂等事。设想,一个衙门又管政事,又管监察,天下大事,皆入一司。东厂始设于明成祖朱棣时,一直至明朝灭亡达二百二十多年。这一“特务”机关,直接向皇帝负责。东厂的办事太监有时由司礼监主管太监兼任,有时由司礼监二把手兼任,全名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属下人尊称其为厂公或督主。
东厂手下的“刑侦”人员和打手,均来自锦衣卫。有人可能以为锦衣卫也是宦官机构。错!锦衣卫始于洪武朝的“拱卫司”。洪武十五年,正式成立“锦衣卫”,乃“上十二卫”中的一卫。“服飞鱼服,佩绣春刀”,是皇帝私人卫队,兼秘密特务工作。锦衣卫逮人,可以不经任何国家司法程序,他们不仅有逮捕权,还有审问权。不幸被逮的人,即入“诏狱”或“锦衣狱”,十人入狱八九死,令人闻之生畏。
锦衣卫下有十七个所,专门负责外出侦探的人员称为缇骑。人数最盛时,锦衣卫特务有十万人左右,加上各地流氓充当的“眼线”,达二十万人。
锦衣卫与“厂”并称,统称“厂卫”,但“厂”对锦衣卫有伺察之权。因为,太监多日夜在皇帝身边,一般来讲自然厂权要大过卫权。当然,厂卫权势此消彼长之际,相互勾结的时候为多,刘瑾、魏忠贤等大奸太监,均以自己的心腹亲信任锦衣卫使,完全把这些军棍当成大狼狗来使。刘瑾当政时,开设内行厂,把独裁发展到极致。他本人对厂卫“走狗”仍不放心,以内行厂的宦官来监督东厂和锦衣卫,但这一机构存在时间短,只有四五年而已。至于“西厂”,乃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十三年设置,乃太监汪直用事期间的事情,存在约五年多。其后,明武宗在刘瑾撺掇下又重设过一次,也有四年多时间,以后就未再设置过。
还有一事令大家叹喟,明人笔记《酌中志》记载,东厂大厅左室供岳飞画像一轴,厅后又有砖砌影壁,雕有狻猊以及狄青杀虎的塑像。厅西祠堂内还有一座牌坊,上面有朱棣御书“百世流芳”四字。大英雄岳飞与狄青,竟被这些阉人宦竖供奉,真匪夷所思。不过,“百世流芳”是决然不可能的,这些阉人特务们只能“遗臭万年”。
说完了司礼监、东厂、西厂、锦衣卫后,正式转入本文的主人公——王振大公公。
《明史》上讲,“王振,蔚州人,少选入内书堂”;又有笔记中说他年轻时一直读书,久考不中,才毅然发愤“自阉”。这种说法,是明朝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中提到的,根据他的说法,明成祖永乐末年,诏许国内学官考满无功绩者,如果有子嗣,就可以在自愿的情况下净身,入宫训导女官。当时有十余位这样的“学官”净身入宫,但日后混出头的只有王振一人。
不管怎么讲,王振确是个颇通文翰的宦官。明英宗为太子时,王振是东宫中下级宦官局郎一类的陪侍。小皇帝年方九岁,自然与平素教他读书写字、游戏玩耍的宦官最亲,并一直称王振为“先生”。
甭看王振没学过儿童心理学,他很能拿捏儿童爱玩爱看大排场表演的天性。英宗小皇帝刚刚继位,王公公就带着他去朝阳门外的武将台观看盛大的阅兵式,让诸卫和京中禁军的兵将们操弄刀枪、演习马术,射箭飞刀,把小皇帝乐得小手拍红。
高兴之下,小孩子马上让王振管理司礼监,成为太监中的第一人。王振手中有权后,立刻矫旨,提拔自己的心腹纪广(原为隆庆右卫佥事)为都督佥事,对外声称说他在比武中获第一。这样一来,就让自己人掌握了禁卫军权。纪广的越级擢升,标志着以王振为起始的明朝宦官专政的历史正式开启。
明仁宗的皇后张氏,时为太皇太后,得知孙子皇帝当学之年不御经筵听先生讲课,反而整天被王振引诱出宫观武弄枪,她很是生气。一日,她召集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尚书胡滢以及英宗小皇帝一起入朝。
太皇太后奶奶坐着,皇帝孙子只能站着,众臣也立于西侧屏息侍立。
张太后指着五个大臣,对孙子说:“这五个人,是汝父汝祖留给你当辅佐的,有行必与之计。国家政事,如果他们五位不赞成,绝不可行!”
小皇帝忙表示听命。
停顿一下,张太后派人宣王振入觐。
王公公很怕这位皇奶奶,入殿后俯伏跪听,大气也不敢喘一口。
良久,张太后一拍桌案,厉声叱责王振:“汝一宦者,侍皇帝起居,多有不法之事,今当赐汝一死!”
女官闻言,立刻上前,横白刃于王振后颈之上。
英宗小皇帝一看奶奶要杀自己的老玩伴,又急又怕,连忙下跪为王振求情。五大臣见皇帝下跪,也忙跟着下跪向太皇太后求情。
张太后见此情状,觉得威吓目的已经达到,缓缓言道:“皇帝年少,岂知此辈常祸人家国。这次我看在皇帝及大臣面上,饶王振一命,此后不可令他再干扰国政!”
这位张太后,乃一贤德明慧妇人。明仁宗做太子时,由于贪吃贪睡变成巨胖,加上他弟弟汉王朱高煦等人挑拨,明成祖非常厌恶这个不会上马击剑的胖太子,数次想废掉他。但儿媳太子妃张氏“操妇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喜”,朱棣当年看在儿媳贤德的分儿上,才没有废掉胖儿子的太子之位(当然还有大臣的保举)。
明仁宗继统后,张氏为皇后,对中外政事,莫不周知。其子明宣宗在位,军国大议,多听她裁决。但是,张氏并不干政,对自己母家非常严厉,严禁外戚预政。
明宣宗崩后,英宗皇帝年幼,众臣请“垂帘听政”,张太后表示:“不要坏祖宗成法!”坚决不允。
但是,张太后仍旧是有妇人之仁,见孙子皇帝下跪为王振求情,心一软就后退一步,没有杀掉这个日后引出无数祸端的害人精。张太后于正统七年病死。
王振虽遭此大惊吓,并未收敛,反正有小皇帝撑腰,先让小主子高兴再说。他“老实”将近一年有余,胆子渐长,在正统元年冬又在将台召开“比武大会”,命令诸将骑射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