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早岁已知世事艰(一)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明:繁华与崩溃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5418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1

濠梁起兵

读过宋史、元史的人都知道,元朝的武力之盛,自古罕匹,亚欧大陆,无数帝王、国王、部落酋长,皆在蒙古铁蹄下颤抖。然而,黄金家族统治中国才几十年,由于“马上得之”,继而“马上治之”,致使国祚日衰。昔日赫赫雄武,竟沦为不堪一击。

特别是元顺帝继位以来,天灾人祸不断。自广州朱光卿和汝宁的“棒胡”造反以后,全国动乱蜂起,按下葫芦又起瓢,最终闹出了刘福通等人的“红巾军”。一时间忽变为燎原之态,元朝灭亡,已成必然之势。

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投附郭子兴后由郭子兴取的,他原名朱重八。朱重八的父亲,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的妈妈,叫陈二娘。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他本人排行老三,叫朱重八。

看见这么多“数字”,我们当代人可能奇怪,这朱家难道是“数学世家”,咋起名字都按数字排列?

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然证以高皇帝(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

据俞老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元顺帝至正四年,淮河大灾,水旱蝗灾祸不单行,活人一个个倒下变成死人,速度快得不及掩埋,当然就爆发了传染病。朱家虽然在朱重八小时候夜夜“冒光”,此时却无任何“异兆”,与常人凡家无异。几天内,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幼弟均病死,贫不能殓,只得用草席一裹随便挖坑埋掉。又过几天,朱元璋二哥朱重六也染病而亡。

无奈之下,年仅十七岁的小朱只得就进入皇觉寺为僧。他并非信佛,只图有口饭吃。仅仅一月刚过,庙里粮食被僧人食尽。树倒猢狲散,小朱重八只得身着僧服,步行西至合肥,在光州、固州、汝州等处辗转流浪,化斋乞食。

三年下来,天天辛勤奔走,只为饱腹活命,朱元璋熬过人生一大劫难,终得不死。

大饥荒之际,淮西地区已经遍布动乱的种子。当地最活跃的当属游方僧出身的彭莹玉,人称“彭和尚”。此人到处散播“弥勒教”,以烧香拜佛为名,奉“弥勒佛”和“明王”为大神,称为“明教”。彭和尚属明教南宗一系。北宗一系是家在河北栾城的韩山童。韩家几代人皆为白莲教教主,一直想趁天下大乱的时机称王称帝,便也称明王要出世,暗中加紧准备。

明教,其实最早叫“摩尼教”,乃波斯人摩尼在3世纪创立的一种糅合佛教、祆教、基督教为一体的混合宗教,武则天时代传至中国,一度在汉人与回鹘地区大盛,信众人数颇多。唐武宗时期毁佛,顺便也把明教禁了。转入地下后,本来就是大杂烩的明教适应能力很强,道教及民间淫祀诸神和原始传说日益添入其中,最终形成了类似会道门的邪教组织。北宋时期,明教一度大盛,特别是江南地区,明教斋堂比比皆是,其中供奉摩尼和耶稣的画像。由于明教人戒吃乳葱,以菜为食,又供“魔鬼像”(百姓见画像中人皆黄毛绿睛,以为是鬼),不在教的人就称明教为“吃菜事魔”。

但凡邪教发展到一定地步,都会和政府叫板。日后,明教与白莲教合流,在缺少经济联系的广大农村地区如火如荼发展,多次起事,也多次被镇压。元顺帝时,天灾频频,人心思乱,正是邪教出手之机,于是信徒们纷纷暗中串联,号称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蠢蠢欲动。1337年,陈州人胡闰儿起事,就是明教规模很大的一次暴动。1338年,彭和尚的弟子周子旺在惠州起事,自称“周王”,率众五千人造反,但很快被元朝平灭。彭和尚由于擅用符水“治病”,为当地民众掩蔽逃走,跑到淮西潜伏起来。

元末大乱,除了各种政治、经济原因外,导火索是黄河水灾。时任元朝宰相的脱脱知难而进,非要征国内几十万人治理黄河。他在至正十一年初夏发调民工,开河二百八十里,以贾鲁主持河政,勒黄河入故道。此举此行,“利在千秋”,患在元朝。

一直寻摸起事机会的韩山童得到消息后,暗中凿刻了一个一只眼睛的石头巨人,派人埋于黄陵岗开河必经之地,并派遣徒众四处散布谶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于是,韩山童以及得力助手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四处活动,大肆宣传明王出世的消息,开始打起复兴宋朝的旗号。

结果,石人挖出,数万黄河挑夫、兵士亲眼所见,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本来就遭受元朝重重压迫的汉人百姓,均闻言思乱。

于是,韩山童自称宋徽宗八世孙,刘福通自称宋将刘光世后人,大家齐推韩山童为明王,聚众起事。不料,人多口杂,消息泄露。元朝地方政府派出几百人,在“开幕式”上把韩山童逮个正着,立马押这个造反头子送县府开斩。刘福通、韩山童之妻杨氏与其子韩林儿好不容易才得逃脱。

依理讲,擒贼先擒王,韩山童都被杀掉了,大事应该不成才对。但刘福通有勇有谋,振臂一呼,旬日之间,得河工数万人。这些人均头缠红巾,一哄而起,杀掉元朝监工,四处攻掠。由于红巾军很快攻下朱皋这个大粮仓,开仓放米,马上吸引饥民十余万来加入。这样一来,江南大震,义军四起。

彭和尚闻讯,当然不会闲着,推徐寿辉为头目,拉起队伍,攻克沔阳、武昌、江陵、江西等多处府郡。

几个月时间内,数支起义队伍几乎占领了西至汉水、东至淮水之间的所有土地,成为元朝的“国中之国”。

元末士人叶子奇在其笔记《草木子》中,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元末社会的图景:

元朝末年,官贪吏污。始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耻之为何物。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近曰好窠窟,漫不知忠君爱民之为何事也。

当然,这种景象并非元末才有,实际上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元代,只不过“发展”到末期,“名目”得到更细的划分。

政治上自不必讲,元朝“四种人”的划分,是毫无遮掩的民族压迫。经济方面,元朝的破坏可谓罄竹难书。北方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最为悲惨,几个世纪以来,契丹、女真、蒙古,一次又一次浩劫,人口锐减不说,大部分良田变成荒地,昔日“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长此以往沦为异域。蒙古人成为中原大地的主人以后,不仅“继承”了宋、金留下来的大片“官田”和“公田”,把战争中死亡人口的有主土地划为“官田”,还强行侵夺当地汉人正在耕种的良田,没为“公田”。然后,慷慨至极的蒙古大汗和皇帝们很快把这些田地分赐给宗王、贵族以及寺庙。

这些奴隶主领主,各拥赐地,俨然是独立王国的土皇帝,大的“分地”(蒙古贵族在“赐田”以外还有“分地管辖权”)可广达方圆三千里,户数可达二十万之多。由于“分地”有免役特权,寺庙又免纳租赋,最后一切沉重的负担,均转嫁到所谓的自由民身上。特别在初期,蒙古贵族不喜欢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上万顷土地被刻意抛荒,使之成为他们思慕梦中故乡的“草原”,以供放牧之用。而在其间,供他们残酷役使的“驱丁”,则完全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奴隶。

在中国南方,除大量人口被掳掠、卖到北方做奴隶以外,当地汉族人民还要忍受与元朝上层相勾结的汉族“功臣”或投附地主的压迫。这些人并不因为自己一直身处南方而在剥削方面稍显温情,他们甚至仿效北方那种压榨“驱丁”的方式盘剥佃户。

元朝的佃户与前后朝代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可以整家整家地被田主任意典卖,他们所生的后代仍是男为奴仆女为婢,完全是奴隶制的一种另类表现形式。即使在大罗网中星星点点分散些少量的自耕农,仍旧被元朝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无奈之下,他们常常又跌入另一种万劫不复的深渊——向官府以及与官府勾结的色目人借高利贷,即骇人听闻的“翰脱钱”。这种高利贷的利息有个很好听的名字:“羊羔儿息”——一锭银本,十年后即飞翻至一千零二十四锭。

在如此残酷的压榨下,自耕农的破产与逃亡成为元代社会的常态。

对元帝国大唱赞歌的人们,总是炫耀地声称元代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商品货币关系:纸币交钞是元帝国唯一合法的通货,在欧亚大陆诸多地区畅行无阻。但是,这种“畅行无阻”,是基于铁火和刀锋下的强制。除元初忽必烈时代交钞尚有基本信用外,这种基本上没有准备金的纸币政策只能说明一个事实:元朝政权在贪淫暴政下肆无忌惮的掠夺。

忽必烈死后,元朝的通货膨胀一天比一天加剧。红巾乱起后,军费支出剧增,元廷只能拼命赶印纸币,最终使得这些“通货”形同废纸。即使是在所谓的“和平年代”,元朝也凭这种纸币形式不断地掠夺人民的资产,除支付军费、征服开支以及维持官僚机构运行外,都是套取现货输往海外,换来一船又一船、一车又一车价值连城的宝石、美酒、金银器、地毯等奢侈品。

一部分东西方元史专家夸夸其谈的横跨欧亚的帝国交通线,最初的目的就是便于运输这些帝王贵族的“必需”之物以及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把帝国军队派往每一处角落,镇压任何可能的反抗。至于后世所谓的“加强了世界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非元朝统治者的原意,他们至死(甚至元朝灭亡)也没什么人会想到这样的“积极意义”。而且,设驿站、铺道路、开漕运的所有这些“方便”,无不是建立在被奴役人民的血汗之上。

元朝最后的崩溃,很大程度上也源自“钞票”这小小的纸片。财政崩垮后,再想维持统治,难比登天。

施行如此残暴而无人性的统治,在冷兵器时代,元朝的灭亡就成为必然。

身为天下至尊,元顺帝整日与十个“倚纳”宠臣在宫中群交滥交,性活动的过程扑朔迷离,骇人心目:各人赤身裸体,脑袋上都戴顶黄色高帽,上缀黄金打制的“佛”字,手执念珠,列队在大殿内边行走边念咒语。同时,殿内有美女数百人,身穿奇装异服,璎珞流苏,按弦品箫,玉体横陈,高唱《金字经》,四下蹦跃,大跳“雁儿舞”。顺帝等人,又饮酒又服食春药,心醉神迷,大有一日快活敌千年的极乐之感。

不仅自己快乐,顺帝表示“太子苦不晓秘密佛法,此秘戏可以延年益寿”。于是他又让秃鲁帖木儿教太子有样学样,“未几,太子亦惑溺于邪道也”。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淫暴如秦始皇、齐显祖、隋炀帝、金炀帝,都仅仅是自身宣淫,对下一代储君太子皆付名师硕儒教诲,从未听说让人教儿子也“学坏”的。元顺帝可谓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向儿子传授性学古怪大法的皇帝。

当元顺帝浸沉于歌舞享乐的时候,元朝的“叛逆”们力量越来越大。

刘福通于至正十五年在亳州立韩林儿为帝建“宋”后,打败元朝的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答失八都鲁,并生俘其子孛罗帖木儿。但不久元军发动突袭,又抢回了孛罗帖木儿(此人日后还有“大故事”可说)。同时,元廷调察罕帖木儿等军进攻“宋”军。

刘福通才略不凡,他以进为退,以攻为守,在1356年秋发动三路大军北伐:李武、崔德率西路军出潼关,直奔晋南;赵均用、毛贵统东路军,由海道攻山东;关铎和潘诚领中路军跨越太行山进攻山西。刘福通本人则率大军转战冀南、豫北地区,大败答失八都鲁。刘福通勇猛善战,他使计,派人四处放出风声,说答失八都鲁与自己暗中讲和。元廷侦之愤怒,下诏严责答失八都鲁,这位骁将竟忧愤而死,其子孛罗帖木儿接替了他的职位。

刘福通趁元军内部混乱之际,于1358年攻克汴梁。这是一座政治含义极浓的城市,刘福通终于可以以之为都城,希望以昔日北宋的首都当招牌,真正重开“大宋之天”。

三路北伐军方面,西路军在攻凤翔时失利,一战溃散,诸将散走;东路军开始连连得胜,几乎占据整个山东,并挥师北上,直逼大都。当时,山西的两部元军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正因争地盘“窝里斗”,打得不可开交。毛贵、赵均用二人如果抓住有利时机,稳扎稳打,很可能一举攻下大都。由于内部不和加上轻敌,红巾军在柳林大败,溃退回济南。不久,内讧发生,赵均用杀毛贵;过了一阵子,赵均用又被毛贵手下杀掉。如此一来,本来是统一队伍的山东红巾军分裂成数股散贼。中路军本想进入山西后驰援毛贵进攻大都,中途被元军阻挡,在河北南部战斗一阵,就忽然转攻晋北。

1357年,这支行踪飘忽的中路红巾军竟然一举攻破元朝两都之一的上都,把宫阙尽数焚毁。然后,他们又进攻辽阳。至正十九年,关铎等人又率大军攻入高丽,并攻占高丽都城。高丽王本人使出他们祖辈以来最擅长的功夫:“跑”,一溜烟跑到耽罗躲避。这一支红巾军虽然神勇,可他们的首领就知道四处指挥兵士辗转征杀,没有任何坚定的政治理念和终极目标。

高丽王逃跑,其手下大臣很精明,重演“装孙子”的好戏,一大帮人跪迎红巾军,纷纷献出自己的女儿、姐妹,分配给红巾军各级将领为妻。

上行下效,红巾军士们纷纷娶高丽女人为大小老婆,恣情往来。转战多年的红巾军乍入温柔乡,天天偎红倚翠吃泡菜,一下子丧失了斗志和警惕性,数万人挤在高丽王城中,成日醉了睡、睡了醉。

见时机差不多,一天晚上,在京的高丽大臣和平民忽然接到高丽王命令:立刻进攻,王京内只要是不讲高丽话的,立刻攻杀,一个不留!

事起仓促,红巾军上下本来都把这些天天把他们伺候周到的高丽男女当成亲人,不时还亲热地跟倒茶递水的阿妈妮来几句不伦不类的高丽话,忽然之间,石头代替了泡菜缸,大刀片子代替了高丽参。惊愕之余,军士们脑袋纷纷搬家,主将关铎等人及数万兵士皆一夕被杀,唯独绰号“破头潘”的潘诚手下一名偏将左李命大。他因驻守城外,最终率一万不到的兵马逃回鸭绿江,向元军投降。

大概交代了刘福通等红巾军将领和元顺帝,回来再讲朱元璋。

出外走动三年,乞讨三年,阅尽人生冷暖。此时的朱元璋,身在皇觉寺,心在众山间。外间动乱四起,红巾军到处拉杆子占城池。元军打不过红巾军,整日杀掠良民百姓邀赏请功,世间怎一个乱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