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兵权释于杯酒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宋辽金夏:刀锋上的文明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5767更新时间:2024-05-25 16:15:01

宋太祖“一手硬、一手软”的对内统治方针

登基不久,赵匡胤两次亲征,干掉和他叫板的两个人:镇守泽潞的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驻地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本来先送李筠和李重进一人一顶“中书令”的高帽子,就怕他们两个首先捣乱。

封官的使臣到了潞州,李筠根本不见,马上要起兵。李筠左右切谏,这些人倒不是害怕主公“造反”,五代时换“皇帝”如走马灯一样,一家换予另一家并不稀奇,参谋们的本意是让他缓缓神再观察一下,不要轻举妄动。

李筠之子李守节泣谏父亲不要给“大宋”添乱,新君即位,最恨的就是首先出头的前朝“忠臣”。起先,李筠听劝,置酒张乐,大摆宴席,请宋朝使臣相见。但双方刚刚落座,李筠忽然命人于壁上高悬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并亲到像前下拜,悲不自胜,泪下如雨。

如此,李筠左右谋士一时皆惶恐不安,忙向赵匡胤的来使解释:“李令公饮酒过多,表现失常,请勿怪罪。”

宋使也不好说什么,本来太监就胆小,特别是出使到“敌营”的太监,自然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赵匡胤听得使臣回来一五一十地禀报,仍不想直接兴兵,亲自写诏“慰抚”,并召李筠之子李守节为皇城使(寄禄官,类似内务部管事的虚衔),以示对李氏父子的“无猜”。

李筠得诏,即遣其子李守节入朝,本意实为派儿子入朝侦伺情报。此招甚怪,既然反心已定,何苦要搭上儿子一条性命,亲送其入虎口?

得知李守节入朝,赵匡胤也出乎意料,迎头就问:“太子,你怎么来了!”

李守节大惊失色,忙跪地叩头,哭诉道:“陛下您怎么这样称呼我,朝中肯定有人讲我父子的坏话!”

赵匡胤倒有帝王气度,徐徐言曰:“我听闻你数次劝谏你父亲,皆不为其所听。你父亲遣你来京,是想让我杀掉你,彰显我的不仁,他也好有借口起兵。你回去吧,转告你父亲:我未为天子的时候,你父亲想做就做;既然现在我已为天子,他何不为了我而做出小小的退让呢?”

赵皇帝此语,语重心长,既无威胁,也无要挟,甚至有些哀求的意味在里面。

当时,北汉“皇帝”是刘钧,他家的“后汉”天下原为“后周”所夺,因此一直与中原政权为敌。听闻李筠要造反,他马上派人秘密联系,相约共同举兵。

再说李筠听了儿子回来后的一番汇报,又知北汉将派兵马来援,遂下决心,马上命幕府文士书写檄文,四处散发,历数赵匡胤“篡位罪状”,同时遣人到北汉求兵,正式起兵。

李筠精兵奇袭泽州,旗开得胜,杀掉留守的宋朝刺史,占领州城。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赵匡胤不得不硬着头皮,派手下得力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率大军进讨。临行,他心急火燎地嘱诫道:“千万别让李筠率军西下太行,要立刻引兵扼其关隘,否则,不能破敌!”

做皇帝后的第一仗,赵匡胤自然是用心谋划。

本来,李筠起兵之初,其手下谋士就劝他:“您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北汉军)之援,恐亦不得其力。大梁(宋军)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此乃上计。”

李筠不听。他觉得自己也有理:“我乃周朝宿将,与世宗(柴荣)义同兄弟。禁卫之士,皆我昔日属下,闻知我起兵,他们肯定临阵倒戈,何患不成功!”

大将有此书生气,不败也难。赵匡胤新朝甫建,大肆封官行赏。京城内定,大臣、兵头有名有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代末的军将大都是名利之辈,谁还会响应李筠这位“老上级”做贼!

北汉“皇帝”刘钧深觉复国有望,就约契丹兵一起来援李筠。李筠“民族气节”倒保持得不错,婉拒契丹兵入境。于是,刘钧御驾亲征,“倾国自将”而来。临行,刘钧的大臣劝谏:“李筠举事轻易,事必无成。陛下扫境内赴之,臣未见其可也。”刘钧不听。

待到两方“友军”相会于太平驿,刘钧马上封李筠为“西平王”,位在其宰相卫融之上。吵吵半天真见面,李筠暗悔——北汉“皇帝”太名不副实,不仅仅“仪卫寡弱”,举止言谈也看不出有“真命天子”的样子。

李筠不爽,刘钧也不高兴。宴谈期间,李筠一口一个“不忍辜负周朝旧恩”,讲个不停。而后周郭威“黄袍加身”,篡的就是刘钧堂兄的后汉。汉与周是世仇,李筠如此表功言忠心,明摆着是不给自己面子。

虽如此,覆水难收,双方不得不联军,刘钧留宣徽使卢赞做监军,李筠心中恼怒,很讨厌这个友军派来的“监事长”。听闻李筠与卢赞不和,刘钧赶快派宰相卫融做和事佬前往调解。

眼见北汉军派不上什么用场,李筠悒郁之下,留下其长子李守节据守上党,自率三万军马南出,与宋朝争锋。

宋军大将石守信为百战良将,又欲在新朝立大功,勇谋兼施,两军在长平一照面,就大败李筠,斩首三千级。而后,石守信在泽州城外大破李筠大军,杀掉李筠手下大将范守图以及北汉的监军卢赞。

北汉援军数千人急匆匆赶到泽州,正赶上李筠兵大败,这些人不发一矢,均放仗投降。

石守信图省事,索性下令把这几千名降军杀个干干净净,既立威,又警示北汉不要没事派人来找死。

李筠大败之后,只能逃入泽州城内,凭城固守。不久,御驾亲征的赵匡胤赶至城下,他很想亲眼观看自己当皇帝后的第一次胜利。

皇帝亲自督战,宋军士气倍增,肉搏登城,终于攻陷泽州。李筠长叹一声,投火而死。

宋军入城后,顺便还生俘了北汉的宰相卫融。泽州已下,守卫潞州老巢的李筠之子李守节马上投降。其父不为宋朝“忠臣”,其子却甘为新朝“顺子”。

赵匡胤心情很好,赦之不杀,委任李守节为单州团练使(小伙子没过几年不明不白就死了,年仅三十出头,也不是什么善终)。

攻杀李筠,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后周原先占据一方的节度使们,如成德节度使郭崇、保义节度使袁彦、建雄节度使杨廷璋、安国节度使李继勋等人,纷纷单骑来朝,无论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都不得不向大宋称臣。

收拾完李筠,赵匡胤的目光马上转向下一个目标: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从血统上讲,他实际比周世宗柴荣更接近“帝系”。因为柴荣只是郭威妻子的侄子,与老郭没有血缘关系。

后周世宗柴荣在世时,李重进就与柴荣的姐夫张永德争权,二人明争暗斗,搞得不亦乐乎。“点检作天子”那块木牌,当时很多人都怀疑是李重进派人放置以陷害张永德。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张永德被削夺禁军职权,李重进也没捞到大便宜。后周小皇帝刚上台,大臣范质等人就一纸诏书把他打发到了京城以外的扬州做节度使。

李重进折腾半天,与张永德争权夺利,反而最终让“赵点检”做了天子,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当然,到底是老李还是老赵鼓捣的那块“点检作天子”木牌,也是千古之谜。诬陷他人的匿名信,自古至今,谁都不会主动承认。

赵匡胤称帝后,马上下诏,准备让老战友韩令坤取代李重进的位置。“(李)重进请入朝,帝(赵匡胤)赐诏止之”,老李心中愈加犯疑。

李筠起兵,李重进派帐下亲吏翟守珣怀密信前往交结。翟守珣没去见李筠,反而拿着密信到汴梁见赵匡胤。当时,赵匡胤唯恐“二凶并发”,两条战线上打仗,任谁都心中无底。于是,赵匡胤便厚赐翟守珣,让他回去劝说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李重进犹疑之间,李筠已被平灭。

平李筠之后,赵匡胤就不再客气,正式下诏徙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并派中使陈思诲带着铁券赐予老李,以示安慰之情。李重进这才回过味来,软禁陈思诲,扯旗举兵。

同时,他派人向南唐求援。可惜,南唐中主李璟先前被周世宗柴荣打怕了,从心理上畏惧中原政权,不敢掺和造反,李重进只得孤军起事。

有了上次平定李筠的胜利,赵匡胤胆气倍增,再一次御驾亲征。

建隆元年十一月,宋太祖率百官六军,乘舟东下。

首攻扬州,即日拔之。扬州如此牢固坚城,竟然一天就被攻下,可见李重进起兵是多么仓促。

城陷后,有人劝李重进杀掉中使陈思诲,老李也不失厚道,“吾今举族将赴火死,杀此何益!”言毕,阖家自焚。陈思诲旋为乱兵所杀。

赵匡胤君临扬州,人主之气顿浓,露出狰狞面目,杀掉李重进同谋者数百人,把没有自焚而死的李重进兄弟和儿子皆送闹市砍头。

杀了李重进之后,宋太祖当时还真想一鼓作气,平灭南唐。

南唐中主李璟非常害怕,忙遣其重臣严续、冯延鲁等人分数批来“犒师”“买宴”,大献殷勤。

赵匡胤在扬州接见南唐使臣冯延鲁,鸡蛋里挑骨头,找碴儿寻衅,厉声责问:“汝国主(李璟)何故与叛臣(李重进)交通?”

冯延鲁不卑不亢,回答说:“李重进当时派密使,就住在我家。我们国主派人对他说:‘大丈夫失意而反,世亦有之,但应视地利天时。当初中朝皇帝(赵匡胤)受禅之际,人心未定。上党乱起(指李筠起兵),您应该彼时作反。如今,人心已定,却想以数千乌合之众抵抗天下精兵,即使韩信、白起复生,也无成功之理。因此,唐国有兵有粮,不敢相资。’正因为我们国主不出援兵,李重进才这么快就兵败。”

赵匡胤碰了个软钉子,低首沉吟片刻,又蛮横言道:“虽如此,诸将皆劝吾乘胜渡江,你以为如何?”

冯延鲁躬身又是一礼,朗言道:“李重进自谓天下雄杰,陛下您神威一至,一战即灭;南唐小国,确实难敌天威神军。但是,本国侍卫数万,皆先主(李昇)亲兵,誓同生死,陛下如不惜数万将士性命与之血战,可能会成功。此外,大江天堑,风涛不测,假如大宋天兵进不能克城,退又缺军资,想必事情不是特别好办。”

一席话,貌似谦恭,实则凛然不屈。言外之意,你老赵别太得势不饶人,你有天时我有地利,万众一心,胜负还真说不定。

赵匡胤也笑道:“朕聊戏卿耳,岂听卿游说耶!”

他审时度势,国家新建,攻打南唐确实还没有把握,于是暂时打消了一鼓作气攻下南唐的念头。

虽如此,忧惧之下,加上先前周世宗在世时被迫“蹙国降号”,南唐中主李璟过了半年多就“殂”了,其子李从嘉袭位,改名李煜,是为大名鼎鼎的南唐李后主。

虽然搞掂了二李之叛,宋太祖心中仍旧嘀咕。老赵人是宋朝开国君主,精神上还带着五代乱世的深深烙印,对于帝王易姓,他本人比谁都有更切身的感受。

一日闲暇,他召智囊赵普,问道:“自唐末至今数十年,帝王换了八家,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欲息天下之兵,立国家长久之计,又怎样入手去做呢?”

赵普虽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并不是什么大儒,可乱世之中他这种半吊子知识分子最切实际,进言道:“陛下您能言及此事,真乃天下苍生之福!世道纷乱,皆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如果想安定天下,只有先从方镇大将下手,收其兵,夺其权,制其钱粮,如此,天下自安!”

赵匡胤不停点头。

一日,赵匡胤召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军中老哥们儿于内廷欢饮。酒酣,宋太祖屏去左右,对几个老友说掏心窝子的实话:“没有你们,我今天不会坐在皇帝宝座上。但是,贵为天子,我还不如从前当节度使时快乐,可以这么说,我是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石守信等人虽美酒数杯下肚,脑子都还十分清醒,听皇上如此说,均离座下跪,叩首而言:“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

“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人)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岂可得乎!”

老赵一句话,吓得跪于当地的石守信等人如五雷轰顶。要知道,内廷宴饮,只要皇帝一个眼神,在座数人的脑袋就可能瞬间搬家。

老石连吓带惊,诚惶诚恐:“臣等愚钝,万望陛下哀怜,指条生路。”

赵匡胤长叹一声,好言好语道:“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金宝,广置良田美宅,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如此,君臣之间再无嫌猜,可以两全。”

石守信等人听此言,冷汗稍收,忙不迭地叩首连连,拜谢说:“陛下能这样替我们着想,真是给我们这些该死的人一条生路!”

“明日,(石守信等)皆称病,乞解实权。帝(赵匡胤)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赉甚厚。”

诏旨一下,石守信等人各为大镇节度使(虚衔),皆罢军职,优游于家,全得善终。特别是石守信,晚年好佛,积财巨万,但全都拿去兴建佛寺,死后被追封为“威武郡王”。

比起日后的朱元璋,老赵“杯酒释兵权”,真是忠厚无比了。

罢去石守信等人的军权后,宋太祖想召符彦卿掌统军队大权。符彦卿,乃已故后周世宗柴荣的老丈人,是五代百战名将。很久以前,他就曾令契丹人闻风丧胆。其父符存审,也是当时名将。符彦卿13岁即精晓骑射,由于是老符第四子,当时人称“符第四”,骁勇无双。

符彦卿是后周世宗老丈人,按理讲宋太祖最应猜忌他,但这位老将军命好,其长女是周世宗皇后,小女又嫁给了宋太祖之弟赵光义,不知不觉中给自己上了政治方面的“双保险”,故而赵氏兄弟待之甚厚。

对于赵匡胤想让符彦卿领军一事,赵普不同意,押下任命诏书不发,力劝宋太祖深思利害。太祖皇帝不高兴,说:“我待符彦卿甚厚,他日后岂能负我!”

赵普马上回言:“周世宗待陛下也厚,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

一句话,赵匡胤默然,马上收回委任诏命。

符彦卿也算真正好命,宋太祖未让他掌军,其实最终也是保护了他,老爷子得以优游岁月,以78岁高寿善终于家。

另一个值得一表的,当属“点检作天子”谣言事件中的冤大头张永德。

张永德,字抱一,出身并州富豪世家。他24岁时,迎娶后周太祖郭威之女晋国公主为妻,得封驸马都尉,并任禁军要职殿前都指挥使。后周世宗首战北汉,张永德居功甚伟。世宗伐江南,驸马爷屡立战功,并被擢升为殿前都检点(皇家禁卫军司令)。世宗病危,“点检作天子”木牌突现,张永德大受其害,被解除兵柄。

后周恭帝这个小孩子即位后,张永德被朝中文臣外派为忠武军节度使。

宋太祖即位后,马上授予这位老上司侍中的高职。估计张永德一直认为那块木牌是李重进所为,对赵匡胤心中并无怨恨,很听话地入朝晋见,被宋廷改授为武胜军节度使。

宋太祖征伐李重进,他还连出数条妙计,对老李的怨毒之意,溢于言表。

想当初,张永德对赵匡胤这位手下非常好。赵匡胤的第一个妻子去世后,续娶王氏,张永德赠予这个“听话”的下属大量钱财。所以,在政治方面,张永德可能就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主儿。当然,或许由于心内有愧,赵匡胤一直厚待张永德,君臣二人常于禁苑欢饮,太祖每以巨觥赐酒,呼为“驸马”而不称呼他的名字。

张永德对赵家也始终尽忠,为之东征西讨出谋划策。厚道人毕竟有好报,老张73岁时善终于府内。

软硬兼施之下,宋太祖终于坐稳了皇位。后来,他采用“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并把“抑武重文”作为基本国策确定下来。

重文事,抑武将,守内虚外,强干弱枝,虽然从根本上消除了内部对赵氏皇权的威胁,却也种下了日后两宋亡国的种子。

赵匡胤建宋之时,德不足以绥万邦,功不足以戡大乱,确实无大功大德积于世间。相比之下,曹操扫黄巾、击董卓、救献帝、夷平二袁,刘裕灭后秦、擒慕容、诛灭桓玄、击平卢循,此二人功劳显赫。而赵匡胤一乱世军头忽然建立一个王朝,可以想见当时他内心之中有多么不安。所以,他一定要建功立业,打好开国基础,才能使天下人心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