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英雄出于乱世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宋辽金夏:刀锋上的文明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3172更新时间:2024-05-25 16:15:00

赵匡胤的青年时代

观《宋史·太祖本纪》,赵匡胤高祖赵朓直至其祖父赵敬等人,自唐代起都是县令、刺史类的文官。直到其父赵弘殷,才在后周年间因军功显贵,后周世宗柴荣追赠赵敬为“左骁骑卫上将军”。

五代乱世,赵弘殷因受当时的大军阀“赵王”王镕指派,率五百铁骑驰援后唐庄宗,为庄宗所爱,荣升为禁卫军军官。此后,五代数姓更迭,赵弘殷依恃有马有枪,不仅没有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被“清洗”,官还越做越大。后周显德年间,赵弘殷已“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与其子赵匡胤共同掌管禁兵。老赵后来暴病而死,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荣衔。

可以想见,赵弘殷以上数世祖曾为县市级文官的历史也可能是编派出来的。五代乱世纷纭,英雄切莫问出处,只要力气大、脑子活、能上马抡刀使大枪,封王封侯倒是件容易的事情。

赵弘殷在长年的军人生涯中,不仅自己靠一刀一枪博得功名,也带携儿子辈在“革命”的大熔炉中健康成长,成为将才。最最关键的是,赵匡胤、赵匡义(光义)兄弟自幼在禁军中长大,叔叔大爷、兄弟辈的军中同袍情谊,成为日后“陈桥兵变”中最有力的人员基础。

赵匡胤乃赵弘殷第二子,生于洛阳夹马营,其母杜氏。不必细说,真龙诞生,自然是“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就连娃娃得的新生儿黄疸,也被史家绘声绘色描述为“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搁现在,如此严重的黄疸,得让父母愁死。待赵匡胤得了天下,老妈一叨咕昔日情景,才知道儿子是“金龙”转世投胎。

青少年时代,赵匡胤还有两件事让时人称异:一是曾身骑一匹烈马,不施衔勒,疾驰于城上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赵匡胤)首必碎”,不料小伙子拍拍身上土,一跃而起,毫发无伤;二是与战友在房中赌钱,有两只鸟在外面啼鸣。赵匡胤想吃烤雀,出门捉鸟。刚刚出门,房子忽然倒塌——两件“传奇”,细分析也是稀松平常:骑马头碰门楣,可能是武将头盔上的铁尖绊挡,让赵匡胤跌落于地,否则,其人再神,也逃不过物理定律;人刚出屋墙就塌,虽属小概率事件,但相信会有一些人遇到。

无论如何,人要成了名,啥事都可以凭空附会,何况是开三百多年宋国基业的君王。

赵匡胤青年时代,英雄逢时,正赶上五代最后一位英明君主周世宗,有幸跟从这位伟大的皇帝东征西讨,得显威名。

其成名一战,当属周世宗登基后御驾亲征北汉刘崇的巴公原之役。当时,北汉军人数占优,后周军中又有右翼战阵的军将逃跑、投降。万分危急时刻,当时的赵匡胤虽只是禁卫军中级将官,表现却十分英勇,他向同伴大呼:“主危如此,吾辈怎能不誓死以战!”并与当时禁卫军统将张永德各率两千兵马,奋勇破敌。关键之时,周世宗柴荣亦临危不惧,手下又有赵匡胤、张永德这样的军将,最终大败北汉军,使得一旁观战的北汉“盟军”契丹军见景夺气,也逃遁而去。后周军队终于取得此次战役的全胜。

战后,周世宗立封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而后,赵匡胤跟从周世宗征讨南唐,平扬州、下寿春、得泗州,威震江南。周世宗北征,赵匡胤也是一马当先,踏平关南之地。

眼看后周军就要收复燕云之地,天不佑人,周世宗柴荣忽得暴疾,不得不拥众返回汴京。英雄大业,半途而废。

回军途中,周世宗支撑病躯阅示文件,忽然发现一个苇编袋子,里面有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有“点检作天子”五个字。

古人迷信,周世宗认为这是“天示”,马上想到自己的姐夫——时任禁军统帅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立马下诏免去姐夫的点检一职,转委平时看上去老实厚道又曾立战功的赵匡胤为殿前禁军统帅。

周世宗姐夫张永德军内外党羽众多,周世宗怀疑他可能在自己死后危及儿子的帝位。而赵匡胤寒门出身,应该没有人拥戴其篡位。周世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忘记了五代数位皇帝皆是军头出身,其养父(亦即其姑父)郭威也是由军士拥戴而移后汉国祚。“点检作天子”的木牌,应该是赵匡胤等人制作。不过,他们当初可能只是想“陷害”张永德,免得周世宗死后他因手中有禁兵而于宫中坐大。至于后来“赵点检”终做天子,倒是“弄拙成巧”的稀罕事。

周世宗死后,其第四子梁王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时年七岁。转年春天,周恭帝还未及改元,周世宗棺柩刚刚入土两个多月,真正尸骨未寒,本来要率兵北征契丹的赵匡胤兄弟自导自演大戏,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赵点检”果真做了天子。

在宋朝史官笔下,赵匡胤的帝位完全是天上掉下来的,事先毫不知情:

北汉结契丹入寇,命(赵匡胤)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赵光义)入白,太祖(赵匡胤)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赵匡胤)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太祖揽辔谓诸将曰:“我有号令,尔能从乎?”皆下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诸将皆载拜,肃队以入。副都指挥使韩通谋御之,王彦昇遽杀通于其第。太祖进登明德门,令甲士归营,乃退居公署。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范)质等未及对,列校罗彦瑰按剑厉声谓(范)质等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范)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赵匡胤)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迁恭帝及符(皇)后于西宫,易其(恭帝)帝号曰郑王,而尊符(皇)后为周太后。

仔细推敲陈桥兵变,其中秘密其实很好破解:其一,出京大军忽然返回,赵匡胤的好哥们儿、时任殿前指挥使的石守信大开城门,众人顺利入城。如果真是没有预谋的“事起仓促”,不会有哪个将军这么大胆,不顾九族性命开城纳“叛军”。其二,后周朝中大臣范质等人被胁迫拜见“新天子”,赵匡胤还指天划地表示自己“冤大头”,周世宗昔日的得力文臣陶谷却能即时从袖中拿出早就写好的“禅位诏”,语意清晰,文采斑斓。没有军头们事先许诺给美官做,陶学士不会这么从容不迫。

当然,毕竟后来两宋帝君待人不薄,后世才没怎么拿此事铺陈做文章。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曾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因而定国号为“宋”。

后周恭帝被宋朝改封为“郑王”。13年后,柴宗训20岁出头,“发病”而死,估计是被宋室暗害。赵匡胤又演一出“闻之震恸”,谥曰“恭皇帝”,把小伙儿葬在其父陵侧。周世宗有7个儿子,除老大、老二、老三被后汉隐帝杀掉,老六柴熙谨已在宋初不明不白死掉,老五柴熙让、老七柴熙诲皆“不知其所终”,估计也都被赵宋派人弄死。直到宋仁宗嘉祐四年,才下诏有司取阅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后)周祀”。所以,一般人皆为《水浒传》或其他民间演义所误导,以为柴进是后周皇帝的嫡系子孙,还一直获封“一字并肩王”什么的,其实柴荣并无直系后代得活世上。

当初,为了防止唐末以及五代诸朝藩镇推翻皇帝的“悲剧”重演,周世宗想方设法削弱藩镇的兵力,重金招募强兵猛将入京城守卫帝室。结果,柴世宗死后,帝位未失于强藩,却被禁卫军头子捡走,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防不胜防。可悲!可叹!

富贵险中求,赵匡胤一念成福,造就两宋三百余年基业,确是个人奋斗史上一个大大的“佳话”。

推论“翊戴”之功,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细究这些“功臣”的原职,皆是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虞候这样的京城禁军官职。所有这一切,均明白无误地透露着一个信息:陈桥兵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不折不扣的政变!

建隆二年,赵匡胤罢去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以免“点检作天子”的谶言重演。历史上的“大事”,往往前一出是“正剧”,后一出模仿的是“喜剧”,偏偏“黄袍加身”此等大戏,郭威和赵匡胤,两出都是“正剧”,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