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鲜卑血汉族魂的伟大君王(二)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两晋南北朝:迷乱狂欢三百年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3559更新时间:2024-05-25 16:10:00

为了使汉化改革更加彻底,孝文帝又“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并下诏断定诸州士族门阀,对官品进行广泛的升降,还品定鲜卑族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贵姓,成为与汉族四大姓相仿的鲜卑大姓。

当然,孝文帝也有矫枉过正之嫌。咸阳王元禧娶隶户女为妻,孝文帝“下诏切责”,并命令他的六个弟弟重新纳娶正室夫人,而先前所纳的正室,反而成为妾媵。好好的鲜卑贵族女孩,一下子因为此道“命令”而成了小老婆。至此,六王分别娶汉族大姓的女儿为正妻。

其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孝文帝与大臣廷议间,有人诏议薛氏为河东茂族,孝文帝表示不同意,“薛氏,蜀姓,岂可入郡姓!”

正巧,当时担任宫廷执勤任务的羽林监薛宗起正在殿门,听孝文帝如此说,便气呼呼地从殿门处直入中堂,入禀道:“臣之先人,汉末仕蜀。二世之后,复归河东,至今已有六世,非蜀人也!现在我侍奉陛下于北土,难道以后我们薛家就是虏姓了吗?”言毕,年少气盛的将军把手中的铁戟摔在当庭,不顾而出。

孝文帝也笑了。他忙派人召薛宗起回殿,说:“爱卿你说你薛家不是蜀姓就罢了,奈何又挤对朕为胡虏呢?”于是他宣布薛姓为河东郡姓,还鼓励说:“爱卿你名‘宗起’,实为‘起宗’啊。”

可见,孝文帝非常大度、幽默和宽容,绝少汉族皇帝的忌刻和阴毒。

太武帝时,崔浩想“大整流品,明辨姓族”,得罪了不少鲜卑权贵,并最终导致他数族被诛。如今,鲜卑帝王自上而下进行汉化,竟然能一举成功。

当然,孝文帝的“门阀主义”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汉族重臣李冲等人都坚决反对,他们纷纷以“贤才主义”为宗旨,站在士人立场上抵制门阀主义矫枉过正的形式化。

但是,中华之事,有时要达至成功,往往需要“矫枉过正”才能行得通。凡事皆有利有弊,孝文帝大兴门阀,胡汉高门倒是一泯界限,北朝的“寒人”阶层除凭恃武功外,再无寸进之阶。因此,武人阶层乐于见天下“有事”。原先的六镇鲜卑将士,逐渐丧失了“国人”崇高的地位,摒于“清流”之外,他们最终揭竿而起,给北魏皇权造成了致命的重击。

孝文帝迁都、改姓等举措,一直以来并没有遇到根本性的抵制和反抗,但他的太子元恂却“以身作则”,首先有惊人之举。

太子元恂“体素肥大,苦河南地热,常思北归”。孝文帝赏赐他汉制朝服,太子元恂只在上朝时穿穿装样子,一回东宫就又换上“胡服”。中庶子高道悦为东宫官属,常常苦谏,劝他别惹父亲不高兴。这位十四岁的大胖孩子不仅不领情,内心还十分仇恨跟前这位唠唠叨叨的大儒。其实,他的所有这些表现,不过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放在常人身上也罢,但身为太子,一举一动就是天大的事情。

496年10月的一个晚上,孝文帝外出,太子元恂与左右密谋,召牧马轻骑,率众想逃离洛阳,夜奔平城。临行,他竟手刃高道悦,亲自刺死了苦口婆心的属官。

察见宫内乱起,同为宗室的禁军首领元俨立刻守住皇宫及洛阳各个城门。元恂毕竟羽翼未丰,东窜西窜,跑到半夜也没能跑出去。

尚书陆琇得知消息,连夜疾驰,奔告孝文帝。

孝文帝大骇失色,又不敢声张,仍旧继续按既定行程,到达目的地后,他才不紧不慢地还宫。

回洛阳后,孝文帝立刻把元恂逮至御前,亲手用大棒教训他。气急之下,他又令其弟咸阳王元禧代自己猛揍这个忤逆之子,打得这个大胖孩子基本不能站立,伤势养了一个多月才能起身。

喘定后,孝文帝马上于清徽堂召见群臣,议废太子。

太子太傅穆亮、少保李冲都是太子名义上的保傅,都当廷免冠稽首表示有罪,陈说自己有训导无方之过。

孝文帝并未迁怒于人,他表示:“古人有言,大义灭亲。今元恂违反背尊,欲跨据恒朔谋逆。天下未有无君之国,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大祸。”

于是,他下诏废元恂为庶人,拘于洛阳,以兵守之,服食所供,粗免饥寒而已,基本是一般囚犯的待遇。

这位太子爷身陷囹圄后,颇知咎悔,常常一卷佛经在手,很是归心向善。

但是,生于天家,有些过错绝对犯不得。一年后,孝文帝巡视代地,中尉李彪上奏说太子又想与左右谋逆。已经对元恂大感寒心的孝文帝不问真伪,派兄弟元禧携诏书毒酒,于河阳监所赐死元恂,时年十五。杀掉太子后,葬以粗棺常服,随便找个地方在当地埋掉。更可惜的是,元恂的母亲白死了,她儿子并没有当成皇帝。

除此以外,鲜卑勋贵穆秦、陆睿等人也不喜南伐迁都汉化之举,想拥立宗室阳平王元颐,最终都为孝文帝镇压,并未在北魏造成太大的事端和动荡。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还有不少细微之处,诸如改定官制,一洗昔日杂乱无章的鲜卑旧制,非常系统地统一了内外文武官员的职号。改定律令,废除残忍的环首、腰斩等酷刑,除去了从前北魏族诛连坐甚众的酷法,显示出孝文帝的仁德大度。

北魏孝文帝初期(其实是在文明冯太后掌权时期),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即均田制。

太和九年(485年),北魏颁布均田法。法律规定:十五岁以上,国家授给男子露田(不栽树木的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此外,还授男子桑田二十亩,需对每家课种桑五十株,枣树五株,榆树三棵。不适合种桑树的地方,男子授麻田四十亩,女子五亩。

均田法规定,桑田可留给农民作“世业”,死后可以不归还国家,其余土地,身死时要还给国家。这些举措虽然限制了农民的自由迁徙,但保障了北魏的租调来源。

均田制制定得严密,充分照顾到田地的肥瘦、远近、宽窄等诸多因素,同时,又辅以“三长制”,强化了地方组织,搜括荫户,最终使北魏均田制的实施顺利而到位,“课有常准,赋而恒分”,不仅对当时中国北方的农业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鲜卑国家的经济结构,使得农业逐渐占据了绝对重要的地位,加速了鲜卑王朝脱离奴隶制的过程。

一生事业 万古流芳

回溯中华历史,仔细推敲,可以发现,北魏孝文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过程中最最关键的人物之一。正是从他开始,汉人渐渐消除了对“胡”族统治者的恶感,消除了以往中原地区最难泯灭的民族界限,使北人南化,南人北化,文治武功,源远流长。

孝文帝,如此雄才大略之主,把鲜卑种族的勃勃生机,注入至汉文明衣冠礼仪之中。由此,精粹相糅,惠及海内。大隋盛唐,皆由此肇源而出。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夏,孝文帝改革顺利进行,便又想彰显武功。他发兵二十万,直向南朝杀来。但天下事无完满,孝文帝南伐没获得多大成功,在宛城还差点被南朝南阳太守房伯玉埋伏的虎纹衣士兵暗杀掉,受惊匪浅。

左兜右转,魏军也没有占得什么大便宜。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秋末,南朝齐明帝崩殂,笃信儒教的孝文帝下诏称“礼不伐丧”,引兵而还。

回军途中,孝文帝因为四处征伐的劳累,忽患重疾,便赴邺城养病。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春,孝文帝还洛阳。

他不顾自己病躯未愈,一入城,就召任城王元澄入见,问:“朕离京以来,风俗有改变吗?”

元澄谨答:“圣化日新。”

孝文帝说:“朕入城的时候,见车上妇人犹戴帽,穿小袄,依旧北鲜卑的装束,如此,又怎能谓‘日新’?”

元澄回言:“穿鲜卑旧服的人少,不穿的很多。”

孝文帝语重心长:“任城王,此话怎讲!如果放任自流,满城妇人肯定都会穿回鲜卑旧服!”

元澄及留守诸官,闻言皆伏地叩首,免冠谢罪。

不久,孝文帝处理了冯皇后与太监高菩萨通奸案,幽闭冯后。

四月间,感觉自己身体有所恢复,孝文帝重新开始御驾亲征,想完成他统一中华的梦想。

行至梁城,他病势加重。不久,孝文帝疾笃,只能北还。

行至谷塘原,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孝文帝安排身后大事,他先赐冯后自尽,以防她日后垂帘称尊,淫乱国家;接着,他亲写手诏给太子元恪,嘱咐他继位后要亲任叔父元勰等人,并遗诏元澄等六人为辅政大臣。

499年丙午,元宏崩逝于谷塘原,年仅三十三岁,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其子元恪即位,是为世宗宣武帝。

孝文帝一生,除了他迁都、改制的宏伟大业之外,个人品德方面也良善多多,史不胜书:

……听览政事,莫不从善如流。哀矜百姓,恒思所以济益……尚书奏案,多自寻省。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每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也亲为兄弟……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

史官美言,绝非虚誉!

当然,后世少数学者,尤其以明清之际的大儒王夫之为代表,从中华“正统”出发,认为孝文帝拓跋宏一切行为皆归于“伪”,其立国学、定族姓、禁胡服、载考绩、改胡姓,种种所为,“皆汉儒依托附会、逐末舍本、杂谶纬巫觋之言,涂饰耳目,是为拓跋宏所行之王道而已。”

王氏所说,全盘否定孝文帝改革,并诬之为“沐猴之冠、优俳之戏而已矣”。如此,汉人大儒一直以“索虏”视拓跋氏,真是太过偏激。

但是,只要想一想王夫之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亡清朝兴之时,大儒托史讽喻,不承认“索虏”正统,当是别有一番深意。

无论如何,任凭汉族学者生前身后如何“诋毁”孝文帝,他的丰功伟业绝不会泯灭无闻,且会日益为后人重视。

就史论事,元宏确为我中华大家庭中的一位赫赫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