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节 二次北征(1)
书名:陈子昂传作者名:李宝山本章字数:2931更新时间:2024-05-30 14:25:55
万岁通天元年五月,契丹发生饥荒,营州都督赵文翙不仅不加以赈济,还视契丹酋长“如奴仆”。因此,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和其妻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联合发兵,攻陷营州,杀了赵文翙。这本来是正义的反抗,但事情发生后,李尽忠自称可汗,以营州为据点,以孙万荣为前锋,攻城略地,把战火燃向关内,使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于是武则天派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率军征讨。七月,武则天又令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防备叛军南下。同时,下诏改叛军首领李尽忠名为“李尽灭”,改孙万荣名为“孙万斩”。
陈子昂的朋友著作佐郎崔融、比部郎中唐奉一、考功员外郎李迥秀等人也作为幕僚随梁王武三思军出征,负责公文书檄等事。出征之时云淡天清,陈子昂、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人都来到洛阳城外为从征的同僚送行,大家一会儿“投壶习射,博弈观兵”,一会儿又敲打着铜铙,拨动着琴弦。在这样的宴会上,人们主要有两种情感:一是高涨的爱国情,所以他们齐声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是缠绵的离别情,所以他们也弹奏着伤别离的《关山月》。在这种环境的感染下,陈子昂本已消沉的意志又被唤醒:“思长风之破浪,恐白日之蹉跎。”想的都是长风破浪、为国立功的事儿,生怕虚度光阴、一事无成。于是,趁着酒劲儿,陈子昂还与大家一起“拔剑起舞”。最后,陈子昂写了《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诗赠别,并在诗的序言中详细讲述了送别的过程。其诗云: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该诗前两句交代了时节和事件:在萧瑟肃杀的秋天,朝廷的军队受命征伐。陈子昂秉持着他一贯的军事思想,在诗的三、四两句嘱咐崔融要记住老子的箴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这段话的主旨就是“慎”用兵,只能“不得已而用之”,而不可穷兵黩武,因为战争会造成大量的伤亡。所以,陈子昂在五、六两句表达了大军能够早日平叛的愿望后,就在七、八两句再次劝诫从军者不要贪图邀功取赏而滥杀边疆人民。
陈子昂、崔融的另一位朋友杜审言也为出征者饯别,写了《送崔融》一诗: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杜审言的这首诗一、二两句单纯地交代事件,三、四两句形容出征军队声势之浩大、阵容之壮观,五、六两句设想大军到达边境后的情境,最后两句设想扫平叛军、清除烟氛。两相比较,杜审言的诗更加中规中矩,层次井然;陈子昂的诗三、四两句与七、八两句均是劝谏不要穷兵黩武,中间却插入了畅想平叛情景的五、六两句,结构稍显混乱。但也不得不承认,杜审言的诗只是一首合格的送别诗、应酬诗,其思想深度则远不如陈子昂所写之诗。
万岁通天元年八月,契丹放走了之前在营州的俘虏。关押这些俘虏期间,契丹装出一副走投无路的样子,给俘虏吃米糠熬的粥,并让狱卒告诉俘虏说:“我们自己都已经饥寒交迫,无法生存,只等着唐军一来,我们就投降。现在想继续关押你们,又没有食物;想杀了你们,又不忍心。算了,放你们走吧!”这些俘虏返回幽州后,向唐军报告了契丹的情况。唐军诸将听闻后,都想尽快平叛,以便邀功取赏。当他们行至黄麞谷,契丹的老弱病残皆来归降,迎接唐军,路旁也只有一些老牛瘦马。唐军并没有看出来这是契丹为了诱敌深入制造的假象,于是舍弃步兵,督率骑兵轻进。结果很快进入了契丹设置的伏击圈,“将卒死者填山谷,鲜有脱者”,张玄遇、麻仁节等将领被生擒。契丹得到唐军官印,趁机伪造了一份文件,诱使燕匪石、宗怀昌等军队再次冒进,契丹于半路设伏,全歼唐军。
万岁通天元年九月,武则天下诏:“天下系囚及士庶家奴骁勇者,官偿其直,发以击契丹。”并令其堂侄、建安王武攸宜担任右武威卫大将军、清边道行军大总管。陈子昂出狱后在《谢免罪表》中曾恳切请求:“束身塞上,奋命贼庭,效一卒之力,答再生之施。”所以,武则天让陈子昂随武攸宜军一同北征,负责“参谋帷幕”。大军出发前,陈子昂积极协助主帅做准备工作,代武攸宜写了《上军国机要事》。
在这篇谏书中,陈子昂主要谈论了以下几点:第一,吸取教训,防备契丹攻陷安东都护府。陈子昂分析了征讨契丹失败的原因是将领轻信了契丹伪造的“官军文牒”,以至于“无备陷没”,所以,要防备契丹故技重施攻陷安东都护府。因为安东都护府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若被攻陷,“则辽东以来,非国所制”。第二,批评武则天以囚犯、家奴为兵的政策。陈子昂指出:这只是“捷急之计,非天子之兵”;“当今天下忠臣勇士,万分未用其一”,为什么要“免罪赎奴”,以不堪大用的罪犯和奴隶为兵呢?不能因为“一战未胜”,就“免罪赎奴,损国大义”,这只会制造出更多的麻烦。第三,分清楚主要敌人和次要敌人。陈子昂指出,目前威胁边防安全的主要敌人是吐蕃和突厥,“契丹小丑,未足以比类”,所以不要因征讨契丹而大量调集边防部队,致使“缘塞空虚”,给吐蕃和突厥入关掳掠以可乘之机。第四,批评朝廷的用人之弊。陈子昂指出,“国之所养者,总无用之臣;朝之所遗者,乃有用之士”,朝廷这样“不收有用,厚养无用”,群臣皆“以徇私为能”而“以奉国为愚”,致使平叛契丹朝中无人可用,还要去求助于外人,这样是不能平叛成功的。第五,稍微放宽征兵期限。陈子昂提醒武则天,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因为朝廷在征兵期限这个问题上不考虑实际情况,过于苛刻造成的。第六,注意漕运安全,体恤漕运丁夫辛苦。陈子昂指出,漕运涉及远征的后方供给,十分重要,而负责漕运的船夫多是奸猾之人,需要派明察事理的官员监督运送军粮;同时,要考虑到船夫来回四千余里的路程,且北方天寒地冻,十分辛苦,应该给予“优恤”。第七,羁縻山东之“奸雄”。陈子昂指出,近日山东一带“有亡命不事产业者,有游侠聚盗者,有奸豪强宗者,有交通州县造罪过者……皆是奸雄”,为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如果征集山东这些粗豪游侠、亡命奸盗、失业浮浪、富族强宗者入伍,稍加优待,其在家之父兄也会安分很多。这样,既可以解决这些“奸雄”带来的社会问题,又有精兵强将讨伐契丹,一举两得。第八,请求朝廷再发放一些奖励军功的物品,以鼓励士兵英勇杀敌。
韩理洲先生指出:“《通鉴》只节录了这篇谏疏关于征用囚徒和奴婢,‘损国大体’的一段文字,对它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显然有失偏颇。”确实,陈子昂在这份谏书中围绕契丹问题,对朝廷多方面的政策都进行了批评、建议,对朝政做了比较全面的综合分析,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统摄全局的战略眼光。不过,《资治通鉴》之所以只节录陈子昂关于征用囚徒和奴婢那段话,是因为选材须有针对性,它所针对的是武则天那封以囚犯、家奴充兵的诏书。《资治通鉴》编者有自己的选材标准,我们不能因史家没有全录陈子昂这篇谏书,就说其认识失之偏颇。
当陈子昂随武攸宜出征离开洛阳时,朝廷官员也为之饯行于洛阳郊外。陈子昂即席赋诗,作《东征答朝达相送》一诗:
平生白云意,疲薾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此从戎。
挼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孤剑将何托,长谣塞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