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七节 郭震入蜀

第七节 郭震入蜀

书名:陈子昂传作者名:李宝山本章字数:2418更新时间:2024-05-30 14:25:39

陈子昂逝世半个多世纪后,公元762年冬天,大诗人杜甫来到射洪武东山下的陈子昂故宅,写下了一首《陈拾遗故宅》,对陈子昂进行了高度评价,并提到陈子昂的交游“盛事”:

拾遗平昔居,大屋尚修椽。悠扬荒山日,惨淡故园烟。

位下曷足伤,所贵者圣贤。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同游英俊人,多秉辅佐权。

彦昭超玉价,郭震起通泉。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

盛事会一时,此堂岂千年。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诗的一至四句,描述了陈子昂故宅的现状。五至八句,赞颂了陈子昂职位虽低,却心慕圣贤之业,在文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九至十二句,是在讲陈子昂的前贤与同伴:扬即扬雄,马即司马相如,都是汉代蜀中的辞赋名家;不但陈子昂的家乡有着这样优秀的前贤,陈子昂的一生也与许多“英俊人”有交游,而且这些与陈子昂有交游的“英俊人”还“多秉辅佐权”,政治地位显赫。陈子昂的交游情况,我们后面会陆续涉及,杜甫在接下来的十三至十六句提到了其中两个人,赵彦昭与郭震。赵、郭两人皆曾拜相,故杜甫说他们“秉辅佐权”。

咸亨四年,18岁的郭震擢进士第。当时的人皆以在朝内当一个小官为荣,郭震却主动请求授他外官,于是做了梓州通泉县尉。多项记载表明,郭震在通泉任职期间,“落拓不拘小节”,“任侠使气,不以细务介意”,“任侠使气,拨去小节”。赵彦昭入蜀之事,不见记载,杜甫的诗将郭、赵二人并置,我们暂时只能认为赵彦昭与郭震是同时在梓州。郭震、赵彦昭、薛稷三人年轻时同在长安太学学习,据杜甫的另外两首诗——《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观薛稷少保书画壁》,我们知道初唐书画名家薛稷曾在梓州留有书画遗迹,薛稷大概也是同郭震、赵彦昭一起到了梓州。

杜甫在陈子昂故宅看到了一些题壁遗迹。索靖在《草书状》中云:“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因此,杜甫诗中所谓的“洒翰银钩连”,是在形容题壁草书遗迹的潇洒飘逸。那么,这些草书遗迹是谁留下来的呢?杜诗的前两句提到了郭震、赵彦昭,遗迹中有这两个人的手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陈子昂是否参与了题壁呢?后来注解杜诗的学者,一般只说这些遗迹是郭、赵二人的,而不说有陈子昂。但在南宋初年,人们却普遍认为这些遗迹是郭、赵、陈三人所留,而且还指出了题壁内容之一为“公后登宰辅”。陈子昂等人的题壁行为,也就是杜甫诗中所谓的“盛事”。这些“盛事”已经成为历史,后来只在故居留下了题壁遗迹,供人遐想当年的情形;而故居也不是千年不朽的,还好《感遇》诗具有永恒价值,陈子昂的“忠义”会因诗的流传不衰而永远被人们感受到。这就是杜诗最后四句的内容。

郭震入蜀之时18岁,陈子昂15岁,年龄相仿。两人都“任侠使气”,脾气相合。郭震任职的通泉,治所在今射洪市沱牌镇,陈子昂家射洪,治所在今射洪市金华镇,两地毗邻,同在唐时之梓州与今日之射洪市辖区内。所以,作为梓州富家子弟的陈子昂与郭震、赵彦昭“同游”,也是情理中事。他们大概常常聚在一起,无所不谈,甚为投机。在陈子昂家里题壁,只是多次聚会中留下了痕迹的一次而已。

郭震虽然“任侠使气”,毕竟是进士出身,与尚未读书的陈子昂不同,他的文化素养是很高的。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其中有一首《春江曲》,据说就是在梓州时创作的,嘉庆版《射洪县志》卷十四即予以收录:

江水春沉沉,上有双竹林。

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

诗很短,爱情的主题,明快的风格,比兴的手法,颇有民歌的味道。郭震还写了一系列咏物诗,秉持着托物言志的传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秋风凛凛月依依,飞过高梧影里时。

暗处若教同众类,世间争得有人知。

这是写萤火虫的。我们之所以能在黑夜里看见萤火虫,就在于它自身独具的那一点儿微光。人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没有自己独具的本领,“泯然众人矣”,也就不可能在芸芸众生中被人看见。

纵无汲引味清澄,冷浸寒空月一轮。

凿处若教当要路,为君常济往来人。

这是写郊外的一口水井。这口水井的位置十分偏远,使得它“味清澄”的本质和为人解渴的价值无法体现;若它处在一个人多的地方,也就能更好地滋养人民,发挥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价值能发挥到什么程度,与他所处的位置、所在的平台有很大的关系。郭震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官,或多或少会有一点儿自身价值无法尽展的遗憾和苦闷——尽管做外官是他自己的选择。除了这首咏物小诗,下面这首篇幅稍长的古风也体现了相似的情绪: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首诗题目叫《古剑篇》,也叫《宝剑篇》,是郭震的代表作。诗的前四句交代这把古剑的来历。五至八句描写古剑的精美。九至十四句描写古剑可供君子防身、侠客行义的价值。最后四句则是说古剑虽遭抛弃掩埋,但它的光芒依然可以穿透云霄。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可,以及无法尽展才能的遗憾、不甘就此埋没的自勉。

郭震的这些咏物诗,都有一种激励人心的作用。至于它们的写作是不是在郭震刚到通泉的前两三年——也就是陈子昂15岁到18岁左右,其实不太重要。我们可以从这些咏物诗中感受到郭震的才华和抱负。这种才华和抱负,是贯穿郭震一生的,是他个人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子昂在这段时间里,即使没有看过郭震的这些诗,也可能看过他所写的其他诗;即使没有看过郭震的诗,也可能听到过郭震的言谈。跟郭震这种朋友在一起,“任侠使气”自然是一个方面,但郭震的才华和抱负,无疑也会影响到陈子昂的人格塑造。

两三年时间的耳濡目染,陈子昂18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学堂里先生教书、学子读书的场景——他或许想起来了,自己身边那位有才华、有抱负的朋友郭震,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于是,陈子昂“慨然立志”,“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

那么,他发生转变后的读书生活到底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