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年少春衫薄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秦汉:帝国的崩溃与新生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4647更新时间:2024-05-25 16:19:36
刘秀的青少年时代
刘秀,生于前6年。《后汉书》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
根据《东观汉记》,刘秀的父亲刘钦(时任济阳县令)在刘秀要出生的时候,因为自己庐舍卑湿,就假公济私,把老婆弄到了当时济阳县内汉武帝原先的行宫安顿下来。所以,刘秀出生于昔日汉武帝的行宫。龙宫生龙子,似乎预示着这孩子日后大有出息。
今人对于《东观汉记》非常陌生,听这书名似乎是什么笔记小说之类的著作。其实,这本书是东汉时代记载光武帝至灵帝那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经过几代人修撰才最后成书。因当时官府在东观设馆修史,所以得名。
在范晔《后汉书》问世之前,《东观汉记》影响很大,当时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时人广为诵习。
范晔《后汉书》流行后,《东观汉记》才逐渐遭到忽视。《隋书·经籍志》记载,当时存有《东观汉记》全书一百四十三卷;《旧唐书·经籍志》时,存有一百二十七卷;到了《宋史·艺文志》时,著录仅存八卷。可见,到了宋代,《东观汉记》大部分内容已经散佚殆尽。清朝文人从古籍中钩沉,又找出一些内容增补成书。所以,《东观汉记》这本书中所载内容,大多是信史。
刘秀之所以叫“秀”,据说是当时济阳县一块麦地里有棵麦茎上长出了九个沉甸甸的大麦穗。秦汉时代,百姓和士大夫非常迷信,认为这种植物变异乃天降祥瑞,就马上报告给县令刘钦。恰好自己儿子出生,刘钦很高兴,就给刚刚呱呱坠地的孩子起名为“秀”——嘉禾之瑞也!
当然,帝王附会祥瑞,都是出生时红光满室、异香满室啥的。刘秀作为中兴英主,弄出九个大麦穗还真不出格。
嘉禾献瑞,献出来一个大胖小子。刘秀成长过程中,也是命运多舛。年方九岁,老爹刘钦病死了,当时是汉平帝元始三年。刘钦病死的地方,倒不是刘秀的出生地济阳,而是在南顿县。西汉的南顿县,在今天的河南沈丘附近。
刘秀父亲虽然早死,留下的孩子却不少,刘秀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大哥叫刘縯,二哥叫刘仲,刘秀在兄弟中最小;大姐叫刘黄,二姐叫刘元,妹妹叫刘伯姬。
少年早孤,刘秀真是不容易。他母亲樊娴就更不容易,一个女人拉扯六个孩子,根本照顾不了。幸亏,刘钦有个兄弟叫刘良,也就是刘秀的叔叔,在萧县当县令。于是,樊娴就带着三个闺女回到老家舂陵,让自己的三个男孩跟随叔叔刘良去了萧县。三个青少年跟着做县令的叔叔一起,最起码衣食无忧。
刘秀哥仨跟着刘良在萧县待了几年,逐渐成人,也不能总跟在叔叔身边成为负累,所以最后都回到了舂陵乡下,过起了躬耕陇亩的生活。
刘家哥仨,老大刘縯性情刚猛,平时喜欢交朋结友,弄侠使气,逐渐变成了乡村黑社会头目一类的人物;老二刘仲性格普通,只知道埋头种田;而老三刘秀性情温和,似乎对于当时的农桑稼穑非常寄情,与世无争,一点没有胸怀大志的意思。为此,大哥刘縯常常笑话三弟刘秀没出息。
刘家兄弟在乡下过着普通而平静的日子,大汉王朝却日益走向危亡。西汉大司马王莽居心叵测,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把持了汉朝的大权。8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自己当皇帝了。
王莽初继位,为了表现他大善的嘴脸,开始还拉拢刘氏宗室。待他帝位坐稳之后,就不再在乎刘氏宗室的态度了。他于新朝的始建国二年,凶相毕露地下诏收回汉朝诸侯王玺绶。一时间,刘姓宗室共有诸侯王三十二人、列侯一百八十一人同日遭贬,皆被废为庶人。
王莽的废汉行动,对于舂陵的刘氏哥仨没多大影响,但对刘秀叔叔刘良就有影响。他只得灰溜溜地以平民身份回到舂陵和几个侄子一起种地。
不过,虽然篡汉成功,但王莽毕竟不是曹操那样的雄才大略之人,身后更无曹丕那样的好儿子,这大书呆子乃天生乌托邦式的狂人。所以,随着他“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新朝社会越来越动荡。
作为汉朝后裔,刘氏兄弟显然是“墙上大葱,根枯叶烂心不死”,肯定想回到从前。刘氏哥仨的“从前”,也不见得多体面,但当时的天下毕竟姓刘。
那么,我们的主人公刘秀,青年时代长相如何呢?
还不错。《后汉书》上说:(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
汉代的一尺,相对于现在的23.1厘米,所以刘秀身量不是很高,一米七不到。不过,他须眉甚美,也就是浓须浓眉,嘴大,还有着刘氏皇族的显性遗传特征“隆准”,也就是高鼻梁。至于日角,是指前额饱满,中圆如日。
刘秀这副相貌,其实不算太奇特,中规中矩。除了高鼻梁有点特别以外,在汉代也就是张“大众脸”而已。
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天下虽然不再是刘家天下,生活还是要继续。于是,青年时代的刘秀,就在王莽天凤年间到长安求学,专门研习《尚书》。《尚书》据说是孔子删定,乃上古政治文献的汇编。史书上说刘秀对这部书“略通大义”,似乎大英雄都是这种读书不求甚解的主儿。反正又不是做老学究,犯不着精研学问。
从刘秀长安之行就可以看出,他绝对不是那种甘心在乡下种地平凡过一生的人,其实也是胸怀大志。
作为汉家子孙,在王莽新朝阴影下,刘秀不甘寂寞,远赴京城求学,确实是他求上进的一种表现。如果说这时的刘秀就怀有恢复大汉王朝之心,肯定是瞎说八道。进入太学研习经学,刘秀肯定是想为日后能够从政打下基础,毕竟,当太学学生是当时一条做官途径。而且,在长安,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结交显贵,相识同好。
单就刘秀的经历看,可以看出,王莽虽然虚伪,可他对于亡国的刘氏宗室子弟却没有大动杀心。所以,刘秀到长安后就投书给新朝功臣、也是刘氏宗室的国师公刘歆,从而顺利地进太学学习。
刘秀当时不是独自到长安的,与他一起的还有他的族兄刘嘉。相比刘秀,刘嘉更好学,除了研习《尚书》,他还学习《春秋》。刘秀当时的老师是庐江人许子威。同学之中,有邓禹、严光、朱佑等人。其中的邓禹,和刘秀的二姐夫邓晨同属新野邓氏大家族。邓禹虽然年纪比刘秀小六岁,却很有识人之能,他总觉得刘秀绝非等闲之辈,所以一直推心交结。
人在都城长安的刘秀,显然不是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他很会勤工俭学,除了和老同学朱佑合资买蜜合药图财以外,还和同宿舍的韩子两个人凑钱买了一头驴,出租给同学使用赚钱。一次,为了替叔父家追讨粮租,他竟然去当时的大司马严尤家里追讼,使得严尤对他另眼相看。从上述这几件小事儿就可以看出,刘秀不仅有经营头脑,还是那种很有胆略的人。他情商很高,很容易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莘莘学子之一,刘秀自然也喜欢在都城游历。一次,他和邓禹、强华、严光三人在长安游览,正好赶上新朝皇帝王莽出行。卫士净街,只见负责京城治安的执金吾在高头大马上端坐,威风凛凛,由众多羽林郎簇拥着,嘚嘚而行。为此,刘秀慨叹:“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从他这一声感叹,就可知在长安求学的刘秀,还没有什么远大的政治志向,当时新朝政治还比较稳定,他不过是想当个能让人羡慕的公安部门首长而已。至于他所说的阴丽华,乃是家乡新野美丽动人的大美人。这位阴丽华不仅美丽贤淑,出身也很显赫。据说南阳阴氏乃春秋时代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人,当时也是南阳赫赫有名的豪门大族。日后,刘秀这两个人生愿望,皆圆满实现。不,是超圆满实现,他仕宦不仅仅当成了执金吾,还有执金吾替他鸣锣开道……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书,学了;友,交了;钱,没了。都城三年间,青年刘秀确实大开眼界。可是这里是销金窟啊,啥事都要花钱。刘秀家里本来就不富裕,新朝社会又逐渐动荡四起,所以刘秀不得不返回家乡。
回到老家没多久,家里就出事儿了。倒不是刘秀自己出事儿,而是他一直从事准黑社会活动的哥哥刘縯犯案了,大概是带着数位“宾客”四处劫掠事发,被官府通缉。刘縯被通缉,刘秀也逃不脱干系。为了避免被官府抓入牢房顶祸,刘秀就跑到家在新野的姐夫邓晨家里躲避。姐姐刘元对自己好,姐夫邓晨对自己也不错,刘秀到了新野也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待了一阵子觉得危险过去,趁着当时社会动荡,刘秀就做起了粮食贩子,在新野和宛两地之间往来贩运,不仅赚钱糊口,还能在生意场上结交新的朋友,因此眼界大开。
刘秀的姐夫邓晨是新野望族,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交往中,刘秀也结识了不少当地豪杰。有一次,刘秀跟随姐夫邓晨到宛城,去拜访一个叫蔡少公的名士。当时,蔡家也是宾朋满堂,大家高谈阔论,蔡少公这个人非常擅长图谶之学,当众高言:“根据我对图谶的推究,刘秀当为天子!”话音刚落,座中就有人接话茬:“难道是国师公刘秀吗?”
那人口中的国师公刘秀,就是当时王莽手下的宠臣刘歆,这刘歆原来也是汉朝宗室,而且皇族血缘比刘秀一族要近得多。别看是正宗宗室,刘歆在王莽篡汉过程中可是出了大力帮了大忙,一直为王莽摇旗呐喊。所以,王莽做皇帝之后,就封他为国师。
谶纬学说乃秦汉时代的显学之一,不仅蔡少公知道“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言,深谙图谶的刘歆也早知道。所以他前几年也把自己刘歆的名字改为“刘秀”,以应图谶。
众人喧扰间,刘秀大笑,随口接言:“既然图谶说‘刘秀当为天子’,怎么见得就不是我呢!”
满堂宾客看到刘秀这么一个毛头小伙子如此说,也都哄堂大笑。当时,没有任何人拿刘秀的话当真,这么一个貌不惊人的小粮食贩子,竟敢自比天子,不得不让人发笑。
别人没当真,刘秀的姐夫邓晨暗自心喜,他内心中还真拿这句谶言当回事儿了。日后如果自己这位小舅子真成了天子,自己家族荣华富贵还差得了?从此,邓晨就更高看刘秀一眼,过后,他还以言语试探刘秀:“王莽悖暴,盛夏斩人,老天要灭亡新朝啊。当时宛城蔡少公所说的谶言,应该就是说你吧?”
对此,刘秀的反应是笑而不答。
与其说当时刘秀是卖关子,不如说刘秀本人还真没那种野心。在宛城接蔡少公的话头,确实就是开玩笑。作为一个精明的粮食贩子,钱是赚了一些,希图天下,当时还非刘秀所望。
时势造英雄。
书呆子王莽改制,最终大失人心。加上当时天灾不断,哀鸿遍野,四夷乱起,王莽的新朝,一时间岌岌可危。
趁新朝统治混乱之际,海内沸腾,绿林、赤眉、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攻杀四出。
由于饥荒,新市一带的王匡、王凤等人率众起事,匿藏于绿林山中,没过多久就拥众数万,号称“绿林军”;山东一带,莒县人樊崇在一年多时间内也拥众几万人,在青州等地四处转战,攻城略地,给新莽政权造成严重威胁。为此,王莽特派太师王匡(此王匡不是绿林军的王匡)前去镇压。对此,樊崇等人丝毫不惧,紧锣密鼓准备迎战。为了在混战中和王莽新朝军队有所区别,樊崇命令自己手下人全部把眉毛涂成红色,由此号为“赤眉军”。赤眉军和王匡新朝军队大战,王匡大败,狼狈而逃。而后,赤眉军在东海郡一带转战,给新朝军队以极大的打击,并从山东向河南方向移动。
后来,由于瘟疫发生,绿林军死者过半,余部分散。北入南阳的一支号称“新市兵”,此军以王匡、王凤为首,马武、朱鲔、张卬为副;西入南郡发展的一支称“下江兵”,由王常、成丹率领;还有平林人陈牧、廖湛为了响应“新市兵”而发起流民组成的“平林兵”,等等。
大乱之下,南阳宛城人李通也坐不住了。由于图谶中有“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预言,他就很想乱中推举刘氏宗室后代起事。得知刘秀等人在新野一带逗留,他就让人联系刘秀,让刘秀到自己家中相见,商议大事。
李通作为新朝的县级官员,其父又是王莽政权中的高官,他之所以铁下心和刘秀联系欲图推翻新朝,倒不是出于解民倒悬的初衷,而是迷信图谶的结果。刘秀被李通一劝就通,也是同样因为笃信图谶预言。谶纬之术,汉朝人一般都信。
精神的力量,无比巨大,二人相见恨晚。最后,李通和刘秀商定,在立秋都试骑士那一天,当众劫持南阳太守甄阜和他的副手,然后正式发动反对王莽新朝的起义,先把宛城占领。
约定之后,李通本人积极联系人在京城的父亲李守。刘秀回到舂陵,和大哥刘縯密谋,积极组织当地人马,准备届时举兵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