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佳人颜色能倾城,将军无才能倾国(一)

佳人颜色能倾城,将军无才能倾国(一)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秦汉:帝国的崩溃与新生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3841更新时间:2024-05-25 16:19:10

汉武帝天汉二年秋天的天山战役,汉军损失惨重,不仅阵亡近三万人,流星般闪耀的汉将李陵,最终也成为帝国的敌人。

从匈奴方面讲,虽然说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也损失了二万多优秀骑兵。和泱泱大汉不同,匈奴部族人员补充一直是个大问题。二万多,这个数字,对于单于来说,触目惊心。

战后,汉武帝余怒未消,痛定思痛,认定天山战役的失败,完全是汉朝轻敌造成。为此,他开始与臣下精心策划,准备重新发起一场大战,以报复匈奴。可巧,转年的天汉三年秋,匈奴轻骑袭击雁门,汉武帝马上找到了兴兵的借口。

天汉四年正月,汉武帝在全国内完成了大规模征兵活动,集结二十一万人的庞大军队,分成三路大军,杀伐匈奴。

中路主力军共十三万,骑兵六万,步兵七万。统帅竟然是天山战役的败军之将贰师将军李广利,出朔方;右路军由因杅将军公孙敖为主将,共四万人,骑兵一万,步兵三万,出雁门。此外,游击将军韩说将三万步兵出五原;左路汉军,主将是强弩都尉路博德,共领步兵一万多人,出居延。

由此,汉军总兵力达二十一万,骑兵七万,步兵十四万,可谓出尽血本。

将帅之中,除了统帅贰师将军李广利,其余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将。

而汉武帝此次出兵最大的错招儿,还是他错用统帅李广利。

贰师将军李广利此人,乃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兄长。这位李夫人,大美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

李夫人的长兄,乃汉朝大音乐家李延年。李延年早年犯罪,受腐刑入宫。这小伙子长得漂亮,知音律,善歌舞,成为武帝男宠。

一次,李延年伺候宫宴,翩翩起舞,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眼观妙舞,耳听好音,叹息道:“善!世上岂有此等佳人乎?”

侍宴的平阳公主估计提前和李延年有交易,马上答话说:李延年有个妹妹,长得就是这个倾城倾国的样子。

武帝大喜,即刻召见。轻歌曼舞一展示,果然妙丽善舞。由是,此女得幸,还生下一男孩,即昌邑王。由此,李氏兄妹两个,皆成武帝内宠,李妹妹还被武帝封为夫人。

可惜,红颜薄命,没享几年福,李夫人忽患重病。死前,汉武帝探望,李夫人以被蒙脸,死活不让皇帝看她的容貌。过后,其亲属问李夫人原因,她说:“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上所以挛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

想必这位李夫人长相太好,死后,武帝一直无法忘怀。

皇帝先以皇后之礼埋葬了李夫人,然后下诏封李夫人兄长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升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不过,后来由于李延年的弟弟李季淫乱后宫,天威不测,武帝一怒之下,就把李延年、李季兄弟两个双双灭族。但看在死去的李夫人面上,武帝对李夫人兄长贰师将军李广利依旧重用,并想把他打造成卫青、霍去病那样的英才。

武帝对李夫人的迷恋,确实让后人极其惘惑。这位美人死后,武帝以皇帝之尊,还亲自作诗悼念: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武帝写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挺有名,唐诗宋词之中,后世诗人词客以此为典故,又“跟帖”无数。

李夫人的籍贯,在史书中为“中山”。汉代所设置的这个中山郡,治所在卢奴,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滹沱河以北地区。由于当时中山辖地有些地方地处河东,聚集了不少胡人,很可能是赤狄、白狄或者羯族,这些人中,不少部族应该有雅利安人血统,样子应该属于皮肤白皙、鼻挺目秀那种。所以,李夫人所属的李氏家族,很可能是在汉文帝时代汉军征服西北地区羯族人后,被俘或者流浪到了汉朝的中山郡。这样的家族,不可能像汉人那样以农耕为生。由于他们擅长歌舞,就充当歌舞伎,也就是汉人口中的“倡优”,靠音乐才能和技艺吃饭糊口。

很可能正是因为李夫人不同于汉女的奇异相貌,才使得汉武帝对她念念不忘。

可叹的是,武帝这一古怪的嗜好,爱屋及乌,美人死了,他就以李美人的兄长为军队统帅。完全不搭杠的两回事儿,其结果,将是无数汉朝将士的为国捐躯。

听说大汉军队来伐,匈奴人也害怕,赶忙把所有人员和畜产进行转移,以余吾水以北地区为基地。且鞮侯单于集中匈奴最精锐的十万骑兵列阵水南,严阵以待。

匈奴单于派出左贤王率部在左翼,以迎击公孙敖、韩说的汉军,防止汉军从侧翼迂回来攻。

先前漠北之战的大败,确实也让匈奴人吸取了教训。战前,匈奴军队侦察工作也很充分,不再像从前那样骄慢,备战工作很完善。

李广利军出塞后,率领汉军主力到达涿邪山,一路并未发现匈奴骑兵。后来,得知匈奴主力全部转移到余吾水以南,李广利就指挥汉军转向东北,气势汹汹朝余吾水方向进击。

对阵之后,汉匈双方主力相逢展开了激战。由于李广利所部汉军主力总人数超过匈奴军,似乎暂时占据了上风。但汉军骑兵数量不及匈奴,机动性不够。

双方大军在草原上展开拼杀,大战数日,互有胜负,一时倒也难分高下。

在汉匈主力接战的同时,汉军右翼公孙敖所部和匈奴左贤王也争杀激战。由于左贤王有备,公孙敖军渐感不支。

汉军韩说所部三万步兵,一路未见敌军,擅自引军回退。

按理说公孙敖是多年出征匈奴的老将了,可他很害怕丧师败绩,见和左贤王交战不能取胜,也先撤了。

李广利提领如此多的汉军,连战十多天,发现侧翼失去掩护,辎重补给又跟不上,逐渐心虚。趁着汉军在交战中还处于上风,他也指挥军队撤退。

匈奴单于心悸,看到汉军先撤,他没敢追击汉军,停留在当地观望。由此,汉军得以全身而退。

此次余吾水大战,对于汉朝来讲,二十一万大军出塞,最终却如此平淡收场,可谓虎头蛇尾。

统帅李广利能力太差,几乎不知道如何利用骑兵优势,而是笨拙地在正面战场上和来去如风的匈奴骑兵硬碰硬,致使汉军军力消耗太快。而公孙敖和韩说两位大将,根本没有战场大局观,在未得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引军撤退,完全把李广利主力汉军两翼暴露,全然庸才所为。

余吾水战役后,汉匈双方一时间似乎都知道奈何不得对方,双方进入了长达六年的休战期。

汉武帝太始元年,且鞮侯单于死去,他的长子左贤王被立为单于,是为狐鹿姑单于。

征和二年秋天,匈奴军队入侵上谷、五原,杀掠吏民。转年,匈奴复入五原、酒泉,杀汉朝两部都尉。

此时,年老的汉武帝大怒,决定再兴大军,进攻匈奴。

由此,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最后一战——燕然山战役开始。

汉武帝到了晚年,吃了太多的“神仙大力丸”。这些西域麻药类的东西侵害了他的神经系统。由于身体衰弱,武帝的性格变得更加多疑乖张,导致他屡兴大狱。征和元年武帝穷究巫蛊案,最后连自己的太子也自杀。皇后卫子夫自杀,多名宗室和贵戚被诛。

都城长安血雨腥风,使得武帝的统治出现重大问题。加之连年征战,横征暴敛,国内矛盾愈演愈烈。

就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武帝又大规模发兵,三路进击匈奴。而大军统帅,还是那位贰师将军李广利。

三路大军中,中路由贰师将军李广利帅七万人出五原,杀向匈奴王廷所在地;右路,御史大夫商丘成将三万人出西河;左路,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兵出酒泉,往天山方向前进。

为保证左路马通的侧翼安全,防止西域小国车师的军队遮击马通后路,武帝还派遣匈奴降将、开陵侯成娩率领楼兰、尉犁等六国兵先行,直杀车师。这支部队,循上次李广利部队方向杀入西域,目的就在于斩断车师和匈奴的联系,完全消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

此次大战,汉军总兵力大概十四万人。人数不可谓不多。

如此重大战役,汉武帝之所以起用李广利为主帅,理由听起来极其荒唐:战前武帝在宫内让巫师卜卦,得卦结果,匈奴必灭,诸将中贰师将军最吉!

以李广利为帅,与其说是上天给汉武帝开的玩笑,不如说是汉武帝给汉朝命运开的玩笑。

李广利出师,率领他的军事统帅班子离开长安。为此,与李广利有姻亲关系的丞相刘屈牦亲自送行到渭水之滨。将相二人,密谈良久。他们所谈的中心内容,关乎国运:武帝年老,身体虚弱。太子已在巫蛊之祸中被杀,帝国一直没有继承人。一旦武帝病重,丞相刘屈牦在京城,一定要扶立李广利妹妹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刘髆为帝。

那么,李广利和刘屈牦两人是何种姻亲关系呢?

李广利的女儿,乃刘屈牦儿媳。如果李广利的外甥昌邑王刘髆能够为帝,李广利家族自不必言,刘屈牦家族肯定也受贵幸。

得知汉兵大出,匈奴依旧是固有策略,坚壁清野,各部悉弃辎重,单于还下令把昔日的赵信城也连根拔起,全部物资转移到郅居水。左贤王也受单于之命,驱其部民渡余吾水六、七百里远,退居兜銜山一带,远避汉军。

准备完毕,狐鹿姑单于自率精兵,小心翼翼渡过姑且水(杭爱山东南),防范汉军主力的进袭。

李广利所部汉军出五原,一路进展顺利。汉军到达夫羊句山的时候,遇到匈奴单于派出的右大都尉和卫律所率五千精骑迎击。本来想给汉军来个下马威,结果匈奴骑兵却被李广利所部汉军迎头痛击,大败。

李广利率领汉军追击,一直追到范夫人城。一路之上,匈奴奔走,莫敢拒抵。

汉军右路军商丘成所率三万余人西出,没有发现敌人,就引兵归还。为此,单于派出手下大将,协同昔日汉将李陵,率领三万骑兵追击汉军。双方转战九日,抵达蒲奴水之后,匈奴兵接战不利,便掉头还去。

三万匈奴精骑对数量差不多的汉军步骑混合军队,竟然不能取胜。这和李陵的眷恋故国情节,肯定大有关系。

汉朝的马通率军向西转到天山进攻左贤王。左贤王派大将偃渠率领部族军队精骑二万人迎击。匈奴人发现前来汉军兵力强盛,人数又多,惊惧之下,没接仗即逃。由此,马通所部汉军未得战果,只得撤退。

此时,汉军主力在李广利率领下,在范夫人城修整,士气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