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千秋霸业万事竞,任他后人论短长(二)

千秋霸业万事竞,任他后人论短长(二)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秦汉:帝国的崩溃与新生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2853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39

而秦代田租赋敛,实际上也只是继承六国旧制,没有特别加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秦国正是依靠这种制度勃然而兴,靠这种制度统一全国。所以,说“除井田之制”是秦国亡国一大理由,完全站不住脚。

秦始皇时代整个经济政策的目的,显然最主要的不在于秦始皇个人的“穷奢极欲”。嬴政北修长城、南建灵渠,在都城咸阳营造阿房宫、骊山陵,确实工程营建不息。但所有这些营建,还真不能笼统指斥为始皇帝出于个人目的的好大喜功。特别是长城、灵渠以及驰道等国家建设工程,都是出于巩固国家统治的需要,对于后世王朝和民众来说,利大于弊,有的更成为万世之利。

长城修好以后,秦朝在抵御匈奴方面大量节省了开支,国防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可观。而且,我们进一步联系到秦朝对匈奴的战争,其战争性质,于秦朝方面来讲是正义的。当华夏文明面对随时而来的草原文明冲击,不能不战,而且势必一战。既然能“以战止战”,既然一战有时候能收一劳永逸之效,既然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那么,秦朝人民对匈奴战争方面的负担,应该也属于“合理”的范围之内。

虽然蒙恬率三十万秦朝大军坚守北境十多年,战争负担沉重,但这个负担是必须的。否则,华夏文明根本得不到任何保障。秦亡之后,到汉朝初年,对于外来威胁,新朝廷每次对匈奴用兵,大体上也要保持几十万兵力。到汉武帝时代,军费开支巨大,比起秦始皇时代来说就多得多了。

即使一直为后人所诟病的秦始皇暴虐“符号”阿房宫,也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如果我们认为那些煌煌建筑延亘绵绵,仅是秦始皇纯为自己骄奢淫逸所修造,则未免有失偏颇。

帝国大修宫室,有时候还真不仅仅是为了帝王个人享受,肯定有“威重天下”的考虑。所谓“王者居宸极之至尊”,为了让属国和治下臣民畏威怀德,就需要营建豪华宫殿来展示皇权尊严和君临天下的成就感。这种弘大规模的营建,也是帝国时代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汉臣一直对秦始皇大修宫殿展开大批判,其实汉朝在立国之初,汉高祖和萧何等人也大肆营建。根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帝八年,萧何主持未央宫营建,差遣无数工匠,修造了东阙、北阙、前殿、武库以及太仓等殿宇,宫阙壮丽,豪华无限。见此,刘邦起先还假装愤怒,表示说国家初建,就如此营造,肯定要劳民伤财。萧何回答说:“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经此解释,刘邦大悦。

第四,有关秦始皇时代的法治,后世以四字概括抨击:“刑罚酷虐”。从治术角度来看,秦朝确实刑罚暴酷,刑名众多、轻绝人命、吏治刻深、赏罚不当。

如果放到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下考察,秦朝的“刑罚酷虐”也有其缘由。自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法制体系就深受殷商奴隶制时代法律影响,偏于严刑酷罚。始皇帝嬴政,不过是在原有基础上汲取先秦法治思想,在本国法律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化整理而已。嬴政为帝数年,在特别出格的酷刑严罚方面,他自己也没有什么“独创”之处。

历史上,后世史学家们常常将秦法与汉法进行比较,似乎秦法无比残暴,汉法特别宽仁。实际上,汉承秦制,制度因循,在刑罚方面一点都不“温柔”。只不过,汉朝一直以“仁德”作酷法的装饰,又加上儒者涂饰,所以才显衬出秦法的“残暴”来。

乱世用重典,是大混乱时代的共同特征。从“法治”实施结果来看,繁法严刑而天下振,禁暴诛乱而天下服。所以,秦始皇的严刑酷法,并非一无是处。

从吏治角度看,严刑峻法,也成为秦始皇建设和锻炼一支高效职业官僚队伍的基础,促成了秦朝政府有效、合理的运行,进而在制度建设方面卓有成效,培育出一批实干、专业的官僚人才。这批“技术官僚”,无论是在政治才干、军事谋略、内部协调或者外交业绩层面,都堪称杰出,他们陆续在平灭六国过程中发挥出各自的才能。

在嬴政继位为秦王的时刻,他面对的六国,绝对不是可以随便各个击破的庸君统治下的小国,而是由一批政治家族经营数百年之久的国家。

秦国如果没有内部的法治强制,没有一批高效率、才智超群的技术官僚,嬴政也不可能在短短数十年时间内扫平群雄,实现真正的大一统!

嬴政所处的时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向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大转型的时期。为此,作为大有作为的一代君王,嬴政的某些“暴政”,实际上也是他赖以深化和完成社会变革的强有力手段。当然,嬴政本人性格里面固有的暴虐或许会一直推波助澜,但嬴政之所以能够成为“秦始皇”,也正说明,他是被那个时代选择出来的不贰君王,是大时代剧变的执行者,是历史使命的践行者。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在《过秦论》中,贾谊虽然对秦始皇暴政痛心疾首,但也肯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以及当时广大民众对大一统国家的向往和盼望。

“万代皆行秦制度”。秦始皇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被后世所继承,并不断予以完善和发展。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大秦帝国采取的郡县制,破封建、利统一,基本杜绝了地方割据势力依恃土地、臣民以及财富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现象,更有利于国家政治统一。对此,即使一直抨击秦朝恶政的历史学大家班固,也不得不在《汉书》中承认:

汉家承秦之制,郡县治民,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经济方面,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这些举措,看似枝节末端,实则意义重大。由于币制和度量衡的统一,中国经济从此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国内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也有了质的飞跃,而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也得以标准化、系统化、制度化。

文化方面,针对各国“文字异型”状况,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的字形和书体,将各国繁杂的字体统一为小篆,并将它作为官方文字颁行全国。两千多年来,中华大地分分合合,最终之所以能够具有共同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血脉纽带,统一的文字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继“书同文”颁布不久,秦始皇又要求人民“行同伦”,移风易俗。他下令要在帝国所有地区建立一致的生活习俗和道德规范。

遥想秦朝统一之前,六国习俗、文化各异,“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语言异声,文字异形……”——所有这一切紊乱,在嬴政称帝之后,即刻令行禁止。

从长远角度看,他的这些文化举措,为日后汉民族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积淀,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正因为有了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积淀、汉民族的终极文化特性,终于日趋定型。

可惜,秦始皇毕竟难以超越时代的局限,他大起宫室,沉溺声色,穷奢极欲,疲极百姓,还欲图从精神和思想意识上统治天下人。结果适得其反,使得秦帝国统治走向暴政的极端,使其千秋万代美梦破碎,也使自己永世不替的希望成为千古笑柄:

咸阳气正豪,六雀巢俱扫。琅玡碑镌不了秦官号,绿云鬟妆不了阿房俏,人鱼膏照不了山泉奥,童女郎采不了长生料。怎知一霎时有赤帝子斩蛇当道,巨鹿北,千戈倒;函关上,旌旗耀;轵道旁,婴前导。试看那咸阳三月彻天红,枉惹得关东六主泉台笑。(归庄《万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