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困于剪刀差

书名:失落的世界:新兴国家发展的陷阱与教训作者名:郭建龙本章字数:3439更新时间:2024-05-25 15:41:47

既然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是资源型国家,但是,为什么它们无法利用自己出产的原材料转化成工业国呢?到底是什么妨碍了它们的升级?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个事实是,几乎所有完成了社会和经济转型的非欧美国家和地区都不是原材料生产大国。不管是日本、韩国,还是新加坡等港口国家,它们都缺乏矿产、石油等资源,只有发展加工业这一条路可以走。

而那些资源大国,只有石油国家由于伊朗、利比亚等国的努力,使得这些国家作为一个群体冲破了天花板,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是,这些国家侧重于积累财富,在社会转型方面却乏善可陈,甚至在倒退。

至于其余类型的资源,不管是矿产还是农产品,由于缺乏建立垄断组织的可能性,都很难帮助国家转型,反而让政府和社会都变得懒洋洋的,缺乏变革的动力。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

但是,资源诅咒在解释一些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时却缺乏说服力。许多国家本身是农业国,由于宗主国的政策,只生产少数几种农产品,卖掉换来一点点外汇。它们的资源并不算丰富,本来可以发展一定的工业作补充。但在独立之后,它们却依然只在少数的产品中打转,无法发展完整的工业品类,甚至连最基本的工业品都制造不出来,这就和资源的诅咒不同了。

我在西非旅行时,就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的首都是瓦加杜古,这座城市如同中国20年前的一个乡镇规模,街道大都是土路,两旁以平房和两三层的小楼为主。这里传统商业发达,人们拥挤在路边的小店里。与此同时,整个城市却只有一座象征着现代商业的大型超市。

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大超市比起来,这座超市规模并不大。但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是让人感觉到了现代的气氛。这里也是许多外国使节和公司人员购物的所在,为了安全,在门口都需要接受安检,进入超市,立刻从传统风格的街道回到了现代世界。

如果顾客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超市中商品的价格透露出一丝古怪。比如,1升牛奶的价格折合人民币不过六七元钱,但是,一小杯酸奶却价值10元以上,如果换算成同等容量,后者的价格接近前者的10倍。

为什么两者的差别这么大呢?原因显得很荒诞:这是因为牛奶是本地产的,而酸奶则必须从法国或者西班牙进口。牛奶对于布基纳法索来说是农业品,而酸奶则成了工业品,正是进出口的剪刀差造成了两者的差异。

除了乳制品之外,这样的价格剪刀差随处可见:当地产的袋装水1升折合人民币不到1元钱,而外国产的瓶装水1升则高达6元。罐头的进口来源有两个,从欧洲进口与从同属于非洲国家的利比里亚进口,两者价格差了三到四倍。

看到这里,另一个问题油然而生:既然存在着工农业品这么严重的剪刀差,为什么这里不把这些简单工业品国产化呢?比如,如果酸奶能做到国产化,就能把价格降低很多,对于消费者和本地厂商都是有利的。

答案是:西非的工业太落后了,布基纳法索缺乏许多必要的工业配套,以至于连最基本的工业品都做不出来,于是只能承受高昂的进口成本。

以水为例,一位超市经理告诉我为什么当地生产不了瓶装水,不是因为水的问题,而是当地生产不了合格的塑料瓶。就因为瓶子的问题,瓶装水就只好进口。

整个超市里,在布基纳法索国内生产的产品不会超过10,剩下的都要从原来的宗主国法国和欧洲其他地区进口。只有到了这里,才会理解,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并非是理所当然的,它有可能在几十年内都原地踏步。

人们常常有个错误的认识,只要一个国家独立了,就自然会实现工业化,并自动产生就业,走向现代化,生活也就获得了改善。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却证明,即便独立了,工业化仍然不会自动到来。不管我在非洲,还是在缅甸、阿富汗等地区见到的状况,都证明,一个国家可能会经历数十年的停滞甚至倒退,并长期保持在工业化之外。

2012年缅甸刚结束了军人统治,我进去考察时发现,在缅甸首都一家超市里如同是万国博览会现场,日韩的电器和化妆品,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的休闲食品,印度的日用品,中国的小商品和小家电,夹杂着一些美国和欧洲货,都出现在了缅甸人的面前。而缅甸本身生产的,在整个商店里不超过20。即便20,也是一个高估的数字。缅甸的商品只涉及原材料、最简单的加工品,稍微复杂一点就要依靠进口。

到底是什么妨碍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呢?原因不外乎三个。第一,工业化需要和平的环境,如果一个国家存在战乱,人们就无法集中精力去发展生产,从而出现长期停滞,这样的情况类似于阿富汗、叙利亚等国家。第二,即使没有战乱,但是如果国家领导人没有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也会将国家长期锁在停滞之中,而这种情况类似于发生了军事独裁的缅甸,直到最近10年,虽然缅甸军人政府自动放弃权力让位于民选政府,缅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2021年缅甸再次出现反复,更何况即便不出现反复,要想追回逝去的时光依然困难重重。第三,就算是国家没有战乱,也没有采取独裁、锁国,是否就有可能迅速进入工业化呢?非洲的例子告诉我们,依然是不一定。

以西非为例,由于西非是法国的殖民地,虽然从名义上这里已经独立了,但法国的影响力依然无处不在。当马里国家发生了叛乱时,马里政府首先依靠的不是国际社会,而是法国出兵。塞内加尔依然认为达喀尔是西非的中心,因为法国控制了这里的金融和商业,从而从这里出发控制着西非。而西非国家普遍使用的跨国货币西非法郎,更是一种法国建立的货币体系,每一个使用西非法郎的国家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

通过一系列软性的方法,法国依然控制了这些西非国家的经济生活。

在这些国家独立之前,法国就把它们打造成法兰西帝国的一个个器官,这些器官只生产一两样初级产品,不发展加工制造,也不发展其他工业,并且初级产品都只能卖给法国,也只能从法国进口加工品。法国殖民地是没有办法从英国购买商品的,更别提从亚洲国家购买,只能依靠法国建立单一的进口渠道。它们也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农业品应该卖给谁,只能强制性地卖给宗主国。

正是靠这种强制性,使得宗主国能够从殖民地体系中吸纳大量的资本,以供养宗主国的人民。这是一场零和游戏,宗主国所得,就是殖民地所失。

也许有一天,当人们回顾欧洲对非洲的影响时,会发现被不断批判的奴隶贸易并非影响最深远的事件,真正影响非洲社会结构的,反而是不那么起眼的边界划分,以及普通商品的贸易剪刀差。

后来,非洲国家即便独立了,商业和经济上的惯性却保留了下来,继续被欧洲国家压榨。

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非洲变成了一个物资极其匮乏却物价昂贵的地区,这里的物价水平远高于在亚洲的同等国家。由于进货渠道单一,而欧洲又不主张非洲发展自己的工业,甚至以保护动物等各种理由来限制非洲国家的现代化,使得非洲在独立之后又保持了许多年的附属地位,在经济上继续受到了欧洲的压迫。

然而,这样的情况在最近一二十年又有了不少变化。事实上,随着亚洲经济体一个接一个地发展起来,非洲国家也享受到了发展和国际化的好处。

非洲人习惯告诉我,这些年进口产品的价格已经降了不少,比如小家电、日用品、药品等。当然,其中的原因不在于欧洲的慈悲。以前电器都必须从法国进口,现在改为主要从中国进口。以前的药品更是普通人吃不起,自从印度药崛起之后,整个非洲都成了印度药的天下。西方虽然每年都援助非洲大量的药品,但这些药品不是浪费了,就是被政府官员拿走卖了高价。

除了亚洲之外,供应给非洲商品的国家主要还有土耳其、埃及、摩洛哥和突尼斯,这些国家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成了非洲的主要商品供应国。

在非洲国家刚独立时,由于贸易对象还是原来的宗主国,造成了物价的昂贵。当日本、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发展起来,又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国家的商品到达非洲,并打破了原宗主国在经济上的封锁,非洲国家才获得了足够的好处。

现在,非洲的经济恰好处于一个打破旧秩序、发展新秩序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和印度商品大量冲向非洲,只要能够到达非洲的商品,价格立刻大幅度下降。但另一方面,总会有一部分商品是无法从中国和印度运过去的,最典型的就是加工食品。由于距离遥远,并且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非洲饮食口味是由欧洲决定的),非洲很少从中国进口食品,他们还是从欧洲进口,其价格依然是高昂的。如果要想解决这部分商品的价格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发展本地的加工业。而这一点,却依然是非洲欠缺的。

事实上,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归结起来,又变成了另一个问题:如何投资才能让这些国家获得更多的产出。这里必须让人们明白投资的价值。只有投资才能如同下金蛋的鸡,投入一分,就可以获得持久的收益。

对于新兴国家而言,最大的投资莫过于两类:第一,能够产生效益的工厂;第二,能够让当地经济提速的基础设施。在这里,基础设施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