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宦游时代(二)
书名:盛世的崩塌作者名:郭建龙本章字数:2883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37
孟浩然虽然是隐士,却并不埋名,事实上,由于他表现得与世无争,当时的许多文人都是他的好友。除了李白之外,孟浩然和玄宗时期的进士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和王昌龄都是好友。之后,孟浩然又串起了王维、杜甫等人,可谓名副其实的交友达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在认识李白后的第二年,却突然做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放弃了隐居生活,前往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了。
孟浩然的这个决定与他的好友王昌龄有关。王昌龄比孟浩然小九岁,是山西太原人,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在开元十四年到十五年,唐朝的文人在科举方面迎来了一次巅峰时刻,开元十四年,著名文人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同时进士及第,到了第二年,王昌龄和常建又同时及第。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和孟浩然相识。
在好友接连及第的刺激下,孟浩然决然地来到了长安应试。作为一个已经名满天下的人,他自己信心满满。但不幸的是,写田园诗与写策论是完全不同的,孟浩然不知是没有掌握这种需求,还是因为运气不佳,竟然落榜了。这次落榜对他的打击很大,他自嘲不应该出来自讨没趣。
也就在这时,孟浩然认识了王维,唐代两位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相聚了。王维当时恰好刚从淇上的隐居地回到长安,孟浩然已经在长安滞留了近一年时间,正要离去。王维对孟浩然有惺惺相惜之感,他正在系统地学习佛学,也恰好处于闲居状态,他也劝说孟浩然赶快回去诗酒牧歌,不必参与朝廷之事。
这次科举失利,却成了孟浩然游历天下的机会。他从洛阳出发,经过汴水前往吴越地区,登天台山,宿桐柏观,泛镜湖,探禹穴,游若耶溪,上云门寺,礼拜剡县石城寺,一路来到了杭州钱塘观潮,再前往海上。这次游历花了他足足两年时间,直到开元二十年,他才回到襄阳。
就在人们以为他已经失去了对仕途的兴趣,准备再次隐居时,孟浩然却突然又做了一个决定:开元二十二年,他再次决定前往长安求取仕途。
孟浩然第二次的决定又和王昌龄有关。就在前一年,孟浩然的这位好友再次参加了考试,这次他考的是更加高级的制科,在博学宏词科考试中一举中的。王昌龄的好运让孟浩然羡慕不已,于是就有了第二次进京。
此外,孟浩然第二次进京还和一个人有关,这人就是荆州长史韩朝宗。作为地方官,韩朝宗担任荆州长史时就与李白和孟浩然相识。这一年,皇帝为了体察地方的民情,设立了十道采访使,韩朝宗也升任了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负责察举人才。韩朝宗首先想到了在襄阳颇有名气的孟浩然,以及在安陆的李白。
孟浩然在韩朝宗的引荐下,再次前往长安。然而不幸的是,这一次他依然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不得不再次离开。关于他为什么没有得到重视,人们也是猜测纷纭。
有传言说,孟浩然此次得到了张九龄和王维的重视,王维再次担任了官职,可以推荐别人了。一天,王维在皇帝的宫殿内值守,把孟浩然也带了进去谈天。这时皇帝突然来了,孟浩然急忙躲在了床下。王维不敢隐瞒,将床下有人之事告诉了皇帝。于是孟浩然得以见到玄宗,这可能是他最大的一次机会。皇帝命令孟浩然吟诵几首近作,孟浩然的一首诗中却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句话惹恼了皇帝,认为他污蔑自己,于是不予任用。
另一种传言说,韩朝宗本来决定向皇帝引荐孟浩然,并约好了日期,但到了那一天,孟浩然却因为和朋友喝酒,放弃了与韩朝宗的约定,导致他再也没有机会获得引荐了。
这两种说法都很传奇,而最可能的情况则是孟浩然在长安缺乏更有权威、更得力的引荐人,在这个势利的官场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终只能怏怏离去。
韩朝宗对李白的影响,则是让他在开元二十三年决定离开安陆,到北方去闯荡一番。于是,李白的安陆时期也结束了。
唐代的文人关系网络极其发达,在后世人们惊为天人的各位诗人,大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纽带。除了孟浩然串起了大批的文人墨客,这样重要的人际结点还包括他的朋友王昌龄。
开元二十二年前后,王昌龄认识了一位年轻的朋友岑参。
岑参出生于开元三年,他少年时跟随做官的父亲在晋州度过,之后迁居河南府嵩山一带。二十岁时他来到了东都,希望寻找父亲的故旧。他认识了时为汜水尉的王昌龄。之后不久,岑参又和高适、杜甫都有了联系,于是开元文人们的交游圈进一步扩大。
在当时,杜甫还是一位小角色,因此我们将他的出场放在更靠后的位置上。
在所有的开元文人中,高适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当时的文人都喜欢四处游荡,既可以陶冶身心,又可以增长见识。然而,除了李白之外,能够自觉自愿地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寻找自我存在的,就是高适了。
高适是唐朝的渤海郡人,他在他的父亲担任韶州刺史时出生。高适生于长安四年,比李白、王维稍小,但属于同代人,与年纪更大的孟浩然等则差了一代。
虽然高适出身官宦家庭,但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父亲去世),他的家庭很快就变得非常贫困了。他年幼时曾经在中国南部跟随父亲迁移,到了二十岁,到达国都长安——也许是和岑参一样,出于结交故旧寻找机会的目的。但显然长安不是为这样一个地方小官的穷儿子准备的。他一无所获,只好离开了长安,从此寓居在梁宋地区。这里,特别是宋州,未来成为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战场之一。
高适在这里以耕钓为生,他生性落拓达观,不拘小节,缺乏生计时甚至四处找人接济,但这并没有耽误他的游学生涯。也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游遍了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每到一地,总是去拜访当地有名的文人。他曾经在蓟门去见著名的诗人王之涣,却没有遇上;也曾经在邯郸感慨当地游侠古风。他的文笔壮丽,带着豪气,与当时盛行的无病呻吟和华丽辞藻毫不沾边。
但是,直到开元二十二年时,高适依然是一头孤狼,王维在长安,李白在安陆,孟浩然在襄阳,都还没有机会与这个贫穷但是胸怀大志、又落拓不羁的人交往。他看上去是那么独特,不像一个文人,反而更像一个等待机会的武士。
那么,像孟浩然这样著名的诗人落榜,是否就证明唐代的科举有问题呢?恰恰相反,在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制度已经进入了成熟的时期,给唐王朝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自从开元九年王维中举之后,许多文人和名臣都是通过科举上位的。开元十一年,唐代另一位著名的诗人崔颢进士及第。开元十二年,未来的宰相、书呆子房琯在玄宗封泰山之前上书赞美皇帝的封禅,从而获得了张说的青睐而拜官。开元十三年,诗人祖咏进士及第,而安史之乱后著名的理财专家刘晏当年只有七岁,却已经有了神童的名声,通过童子试被直接授予了秘书省正字的职务,成了一大佳话。
开元十四年,储光羲和綦毋潜进士及第。开元十五年,著名诗人王昌龄和常建进士及第,王维的弟弟王缙(后曾任宰相)通过草泽自举科进入仕途。开元十六年,安史之乱中的唐军将领贺兰进明进士及第,而另一位神童,在未来将发挥重大作用的李泌也同样在七岁通过了童子试。
开元二十二年,著名书法家、安史之乱中的名臣颜真卿,以及另一位未来的宰相杜鸿渐举进士。王昌龄在七年前考取进士,由于不受重用,于是又考取了博学宏词科,这一次被授予校书郎。开元二十三年,著名诗人李颀和萧颖士登进士第。开元二十四年,除了颜真卿又考取了书判拔萃科,得以直接被授予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之外,在未来会成为唐朝一代忠臣的张巡也考取进士。
这些人进入仕途,或者成为一代文坛领袖,或者成为国家栋梁,在未来的唐朝历史中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