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文人的宦游时代(一)

文人的宦游时代(一)

书名:盛世的崩塌作者名:郭建龙本章字数:3152更新时间:2024-05-25 16:35:04

就在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高潮,并开始出现隐忧之时,唐代的文学却依然在积蓄着实力,向着顶峰攀登。

后世的人们总结文学与盛世的关系,得出结论:文学并不总是与盛世相伴,而是在盛世巅峰已过时才会到来。这种错位,是人的寿命长度造成的。虽然社会已经到达盛世,但正当年富力强的人却是在盛世之前接受教育的,只是教育资源的不足,使得他们的文采和能力在此时都没有达到高峰。而在盛世时期接受教育的人还没有足够成熟,都是些毛头青年,必须再给他们几十年,达到社会认知和资源的完善,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当盛世已过,进入乱世时,往往是这批文人各方面都接近巅峰之时,他们拥有足够的学问,又见过了世事沧桑,将所有的认知和感受付诸笔端,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开元九年王维进士及第后,本来有大展宏图的机会,却因为一点点小事而被贬往济州担任司户参军,这对于他的仕途是不利的,但对于一个诗人却是磨炼。直到五年后的开元十四年,他才从济州离任。之后,他在位于现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带的淇水北岸短暂地当官,又舍弃了官职,在淇上隐居,直到开元十六年才回到长安。他在长安闲居数年,并以长安为中心,时而隐居,时而游荡,最远到达过四川和淮南地区。

对于一位才华出众却无处施展的青年人来说,他生命力最旺盛的十几年就在低级官僚和闲居的生涯中度过,这对他的性格和兴趣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济州时,王维除了公务之外,还与当地的各种人物相往来,也是从这时开始,王维有目的地接触了中国历史中最有名的两种化外之人:僧人和道士。

最初王维对佛教和道教都有所接触。他曾经给济州的崇梵寺僧人写过诗,也曾经见过道教一位在当时非常著名的人物。在当时,东岳泰山上住着一位有名的道士。这位道士最大的特点是,他宣称自己活了上千岁,去过王母庐,见过孔子和墨子。这位被称为焦炼师的神人特别善于选择地方,除了泰山,他还去过嵩山,由于选择的地方好,见过许多有名的人物,比如李白、王昌龄、李颀、钱起等人都曾经给他写过诗,并对他时而千年、时而万里的经历赞叹不已。王维也不例外,他见到了这位有名的道士后也写下了诗篇。

王维在淇上做官时,早有意放弃官职去隐居,但因为兄弟和小妹需要照顾,不得不又坚持了一段时间。在苦闷中,他依然向往着陶渊明式的生活,认为只要当个田舍翁,比当皇帝都感到满足。不久,他终于忍不住辞官了,日子十分清贫,他却感到非常快乐。但在内心深处,王维又是矛盾的,即便在隐居时,他偶尔也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这体现了中国文人希望通过做官来实现价值的矛盾心情。不久,他还是选择了去往长安居住,这也表明这位山水田园诗人并非是无欲无求的。

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去世,因伉俪情深,王维选择了不再娶,从此孤独终身。也是在长安时,王维开始系统地学习佛法,成了唐代著名的信佛的诗人,对于功名利禄已经看得很淡。

但偏偏在这时,机会来了。开元二十三年,在嵩山隐居的王维突然接到了玄宗皇帝发的告身帖,将他任命为右拾遗。原来,宰相张九龄举荐了王维,使得他从等待任命的苦熬中解放了出来,也将他从隐居的山野带回了朝堂。此时的他已经三十五岁了。

就在王维进士及第的同年,蜀地一位与他同岁的年轻人依然在隐居,他的名字叫李白。

与王维简单的身世相比,李白的身份要复杂得多。首先,人们对于他的出生地就充满了争议,甚至有人认为他出生在今天属于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

李白的祖上可以追溯到西凉的开国君主李暠,而李唐王室也将自己的谱系追溯到李暠。但显然他们不是出自同一个支系。到了隋末,随着天下大乱,李白所属的支系从西凉地区西逃,来到了碎叶城。此时,碎叶城尚属于异域,因此这一支李氏并不在唐朝的户籍上。唐高宗和武后时期,将碎叶城纳入了唐朝的统治范围。也是在这个时期,李白的父亲李客决定回归中原,带着家人踏上旅程。到了神龙元年,也是武则天退位这一年,李客来到了四川西部安家。这一年李白已经四岁了。他到底是在何处所生,是父亲踏上旅程之后,还是在碎叶之时,已经无法考证。但现代人宁肯相信一个更加浪漫的故事,更乐于让李白出生在碎叶。

不管怎样,李白在四川地区度过了他的少年岁月。日后,为了增加他的传奇性,他自诩在十五岁时就已经可以观奇书,作赋可以比肩汉代的司马相如。同时,他还学习了剑术,成为一名侠客。甚至有人传说,他曾经在年少时杀过数人。另外,传说他隐居在岷山地区时,曾经受到过州里的举荐,却并没有应举。这样的说法是否可靠,依然是值得商榷的,特别是考虑到李白并不反对做官,一心希望立不世之业,是否会拒绝举荐,并不能确定。

开元八年,宰相苏颋离开了中央,来到了四川任职益州长史,与李白有过交集,并感慨他可以比肩司马相如,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一官半职。

王维生在中原,这带给了他内敛的气质,即便是在逆境之中,也总是试图在悲伤中找到些许宁静与平和。而在李白所在的蜀地却是一个龙蛇之地,这里缺乏厚重的文化积淀带给人的束缚,反而更适合各种江湖人士生存。这种气质也在李白的身上有所反映,他喜欢说大话,憧憬做大事,张扬又不失才情。相比之下,王维的内敛促成了他对于佛教的推崇,即便接触过道教,最终还是选择了远离。而李白的精神却与道教的“大话连篇”和游走于江湖有着某种天然的契合,于是李白的文字总是从道教的汁液中寻求营养,充满着奇诡的想象力,简直就是一幅道教的神话画卷。

即便在对仕途的想象上,王维虽然赞同出世,却又想循规蹈矩按照规矩升迁,离不开官场的滋养。而李白却总是寄希望于某些虚无缥缈的机会突然降临,让他一步登天,立下奇功。他喜欢议论朝政,根本不管具体的细节,而是对整个官场充满了鄙视。这种态度在他年轻时就已经显露出来。开元十二年,唐玄宗以不会生子为借口废掉了王皇后,改宠武惠妃,侠肝义胆的李白就作诗讽刺这件事,并为皇后流泪。

开元十三年,在蜀地没有混出名堂的李白终于离开了这里,前往东部地区。在唐代,统一所带来的巨大优势之一在于,唐代的官员是接受中央调动的。他们不得不在全国的范围内游荡,这就形成了所谓宦游的风气,即人们一生中为了做官要在中国四处游走。与官员类似,唐代的文人也形成了壮游的风气,他们四海为家,携带着自己的诗歌文章游走于江湖,希冀遇到知音。因此,唐代可以说是中国旅游业最发达的朝代之一。

李白也顺应了这种风气,他仗剑离开蜀地,顺着长江而下,南达苍梧,东面经过金陵直达大海;之后,到了位于现在湖北地区的云梦泽。在这里,文采飞扬的他被高宗时期一位宰相家族的成员看中了。在高宗前期有一位宰相叫作许圉师,他的家族在安陆,唐代的官员既有四海为家的传统,但也有在致仕之后不留在国都而是回老家的习俗。许圉师虽然贵为宰相,但他的家族根源依然在安陆。李白来后,这个家族将许圉师的孙女嫁给了李白,李白就在安陆安了家。由于科举的作用,唐代虽然看重家族势力,但地方的大家族并没有完全封闭,他们对于李白这样的文人是开放的,并没有因为他是外地人而排斥他。

从此李白在安陆居住长达十年之久,出手阔气,以豪侠闻名,认识了大批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

大约在他到安陆的第二年,开元十四年,一位湖北地区的文人和他结识了,这人的名字叫孟浩然。孟浩然,襄阳人,生于武后永昌元年,经常隐居在襄阳城外的鹿门山。虽然淡泊名利,但他却是这个时期文人墨客的一大人际结点。襄阳位于从长安前往湖北的武关道上,这条路在当时全国道路系统上排名第二,仅次于连接两京的大道,几乎全国的官员和文人都要使用这条路,而凡是经过这条路到襄阳一带的人莫不与孟浩然交往。李白以安陆为基地在南中国游荡时,也恰逢孟浩然在襄阳、扬州、宣城间漫游,两人由此相识。

两人当时都是布衣之身,相互有好感,他们曾经在江夏结伴游玩。之后,孟浩然去往长江下游的广陵,李白赋诗一首为他送行,成为千古绝唱。对于孟浩然,李白一直心怀佩服,他称赞孟为“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