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又一次政变(一)

又一次政变(一)

书名:盛世的崩塌作者名:郭建龙本章字数:3921更新时间:2024-05-25 16:34:53

先天二年七月,一场政变的传闻正在大唐的朝堂之上愈演愈烈。根据传闻,政变的策划方是当朝皇帝的姑姑,也就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政变的对象则是新任皇帝李隆基。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多的王朝,这要得益于李隆基的祖母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向世人展示,即便是女人,也可以在朝廷之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成为至高无上的人间主宰。这是在她之前的任何一位女强人都没有敢迈出的一步。

武则天的尝试打破了这层壁垒,她的野心也传给了后来人。到了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当皇帝时,皇后韦氏做了一次尝试。她联合武则天宠信的女臣上官婉儿、以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为代表的一部分武氏残余势力、以她兄长韦温为代表的韦氏家族势力,与女儿安乐公主一起,试图效仿武则天,控制中央政权。

她们首先针对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太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起兵杀死了武三思,最终却兵败被杀。接着,她们又毒死了唐中宗,立中宗的儿子李重茂为傀儡,并由韦后以摄政的方式掌握了政权。此时距离中国出现第二个女皇帝仅咫尺之遥。但是一位青年皇子发动的一场政变,却让韦氏家族功亏一篑。

这位青年就是临淄王李隆基,他联合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发动了突然袭击,剿灭了韦氏家族,甚至连襁褓里的孩子都没放过。政变后,李隆基的父亲——也是中宗的弟弟——相王李旦当上了皇帝,是为唐睿宗,李隆基也顺理成章被兄弟们推为太子。

在清理韦后的残余势力时,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与他们站在了同一阵线上。可是,政变成功,太平公主又继承了武则天与韦后的野心,试图控制朝政,这就与作为太子的李隆基发生了冲突。

被拥立上台的唐睿宗性格温和,无力制止双方的争斗,一面是儿子,一面是妹妹,他都不好出面制止。最后,他选择了靠边站,把皇位交给自己的儿子,退位当起了太上皇。这样做,也是想让儿子李隆基趁自己活着,赶快巩固政权。

然而,他的做法却激化了双方的斗争。两大势力集团都认识到必须先发制人,以便获得足够多的利益,否则,必然连性命都保不住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太平公主到底有没有策划针对皇帝李隆基的政变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人们都认为这样的政变必然发生,只是看谁先动手。是太平公主成为中国第二位女皇帝,还是年轻的皇帝巩固李氏政权,就在于这场争斗的结果。

在当时,双方的力量旗鼓相当,李隆基已经成了皇帝,这就意味着他得到了大部分官员的支持。中国一直是一个男权社会,人们更加容易接受男性作为皇帝。强如武则天,为了当皇帝也是费尽心机,消灭了大量的政敌,才利用强力勉强压住了男人们的质疑。即便这样,到了她年老生病时,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集团还是找到了机会,逼迫她将皇位让给了她儿子。

但也不能因此小看了太平公主的力量,她的力量从一个事例上就可以反映出来:截至当年七月,皇帝任命的七位宰相中,只有两位是皇帝的人,太平公主的心腹则有四位之多,还有一位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她的人,只是独立性稍强一些罢了。

在唐代,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官僚阶层,就是一个被称为“宰相”的小集团。

唐代的宰相和汉代不同,不是只有一位,而是有数位之多。这些官员往往是由皇帝从整个高官阶层中选出来的,皇帝给他们加一个头衔,让他们参与政事堂会议,也就算是宰相了。

宰相的数量时多时少,一般不少于两个。在盛世承平时代,两个宰相是比较稳定和高效的结构,可是,一旦到了权力关系复杂的时候,宰相的数量就会膨胀,以反映各方政治势力的需求。玄宗先天二年,就恰逢这样的复杂时期。这一年年初时,已经有了六位宰相,分别是侍中魏知古、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检校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窦怀贞、中书令萧至忠。这六个人中,除了魏知古之外,都是太平公主的人马。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担任宰相的高官虽然有派系之分,却并非都一无可取。他们中有的人趋炎附势,但也有正直的人士,只是因为唐朝复杂的派系政治,所效忠的对象不同罢了。同时,随着中宗和睿宗时期政治派系如走马灯一般轮换,他们也在改换门庭中不断地迷失。

比如,崔湜在他的官宦生涯中,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韦后和太平公主,也因为这些人的举荐而数次拜相,可以称为政治上的不倒翁。

而另一位宰相萧至忠则更加复杂,他曾经在政治纷争中保护过相王(后来的睿宗),有政治意识清醒的一面,却又先后依附于武三思、韦后和太平公主,也是数次拜相。

更加复杂的是第三位宰相窦怀贞,他在官小时曾经以清廉著称,但当了大官之后,开始学会了朋党政治,依附于韦后,甚至娶了韦后的乳母为妻。当时人们称乳母的丈夫为“阿㸙”,所以他就自豪地自称为“翊圣皇后(韦后的封号)阿㸙”,时人称他为“国㸙”。韦后失败后,窦怀贞又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加入了太平公主的势力。

如果说前三个人还更多是负面的,同样拜相的岑羲则以正直著称。他为人廉洁,曾经在武则天死后,与武氏家族斗争,也曾在唐中宗时期力保过当时的相王和太平公主。但在政治上,他也不得不依附于韦后,之后又选择了太平公主作为保护伞,成了新皇帝(玄宗)的绊脚石。

除了这四位紧紧依附于太平公主的人,第五位宰相陆象先则显得与众不同。他虽然被看成太平公主的人马,却并没有参与他们的政治活动。陆象先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陆元方的儿子,为人正直,但他担任宰相竟然是不倒翁崔湜的功劳。当太平公主想任命崔湜担任宰相时,崔湜却表现出高尚的一面,要求公主必须先提拔陆象先,然后才能轮到自己。太平公主这才勉强要求唐睿宗任命陆象先为相。由于是太平公主的授意,陆象先通常被认为是公主的人马。然而,陆象先却是一位“不识时务者”,他并没有去拜见公主,也没有参与公主的阴谋活动。

在六位宰相中,唯一可以称得上是皇帝一系的,只有侍中魏知古。他曾经在相王府任职,而相王就是后来的唐睿宗,因此,魏知古是当时少有的一心一意辅弼年轻皇帝(也是相王的儿子)的大臣。

宰相层面上,皇帝居于五比一的劣势之中。在次一级的官僚中,太平公主也有着很强的实力。在这些官僚中,她的死党包括了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唐太祖李虎的曾孙)、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晙、僧人慧范等人。甚至有传言说,太平公主试图借助一位姓元的宫人在皇帝的营养品中下毒。

在复杂的派系和传闻之下,新任皇帝与公主的死斗几乎不可避免,然而作为太上皇的睿宗皇帝却依然不愿意出手制止双方。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皇帝只能依赖自己的力量来和公主缠斗了。

事实上,在前一年,皇帝的亲信与公主的亲信已经有了一次交锋,当时皇帝的势力中还有一人担任了宰相的职位,他就是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刘幽求。刘幽求在玄宗皇帝刚刚登位的时候,就和右羽林将军张暐合谋铲除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最初他们向皇帝汇报了这个想法,皇帝是赞成的。但张暐的保密意识并不强,之后他又将计划泄露给了侍御史邓光宾,谨慎的唐玄宗担心事情失控,只好向太上皇主动汇报了刘幽求等人的密谋。太上皇大怒,要杀掉刘幽求,幸亏有人将其救下,最后发配广州。

对于这样的结果,太平公主的党羽崔湜等人仍然感到不满意,派人命广州都督周利贞在刘幽求到达之后杀掉他。这件事被桂州都督王晙知道了,为了救刘幽求,王晙顶住压力将流放犯扣下,不让他去往广州,这才救下了这位前宰相的命。

这一次轻举妄动,损失了己方的一员宰相,也让年轻的皇帝看到了斗争的复杂性。而他的亲信依然催促着他赶快动手。其中最激烈的是一位叫王琚的人,他不断劝说玄宗赶快行动,玄宗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却暂时没有采纳他的提议,只是将他作为一枚棋子埋伏在那里。

到了第二年六月,皇帝终于有机会了,他任命了一位新的宰相。这位宰相出自西北的军事将领之中,在与吐蕃和突厥人的战斗中脱颖而出,他就是兵部尚书郭元振。郭元振获得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加衔,成了宰相,并迅速地进入了皇帝的决策圈。到这时,皇帝扳回了一局,在宰相层面上双方实力对比变成了五比二——事实上是四比二,因为陆象先虽然因为是太平公主举荐的而被算成是她的人,却并没有参与她的阴谋。郭元振作为久掌兵权的将领,他的支持意味着军队对于皇帝的背书。

除了两位宰相和王琚等人之外,唐玄宗的阵营中还有两位亲王,分别是他的兄弟岐王李范和薛王李业,这两位宗室的加盟对于皇帝的权威是一种加持。自从唐太宗以来,唐朝宗室子弟之间血腥的斗争不断重复,玄宗获得了宗室的支持,也意味着他可以团结李氏子弟,共同对付外姓的敌人。

此外,支持皇帝的人中还有一些掌握着宫廷守卫和内侍职责的人,他们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这些人虽然职位不高,却主导着宫廷之内的防卫,是必不可少的。

到了这一年六月,关于双方冲突的消息纷纷传来,玄宗一派的人更是不断带来太平公主将要举事的消息。反对公主最激烈的王琚告诉皇帝,事情已经非常急迫,不能再拖延了。另一位曾经担任过宰相的高官,时任尚书左丞的张说当时在东都,也派人送给皇帝一把佩刀,意思是皇帝必须赶快做个了结。同样担任过宰相的崔日用,参与铲除韦后之后,因得罪了太平公主而被贬为荆州长史,恰好在长安向皇帝奏事,不仅劝皇帝赶快动手,还给皇帝策划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即先控制禁军系统,再铲除公主一党。

到了七月份,宰相魏知古向皇帝发出了最后的警告,表示这个月的初四就是公主一党行动的时间。这个最后的信号让皇帝终于下决心行动了。事后,我们只能得到皇帝一方的证词,表明公主事先策划了叛乱,而皇帝是为了挫败公主的阴谋,才不得不提前行动。这个证词是否符合事实,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了。只是我们可以根据唐代频繁发生的宫廷叛乱来判断,不管证词是真是假,形势已经让双方的冲突必然发生,因此,追究皇帝证词的真实与否已经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