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失败的开拓

书名: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作者名:郭建龙本章字数:4593更新时间:2024-05-25 14:57:43

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一个百余人的汉朝使团在一位郎官的率领下,从首都长安出发,经过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向着西北方向走去。他们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使命:去西域寻找一个叫大月氏的民族。

这位郎官叫张骞,在他出发之前,中国人对于西域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汉代时期,在北方最大的威胁是一支叫匈奴的游牧民族。匈奴在战国和秦朝时已经成为北方的豪强,与东面的东胡、西面的月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三股蛮族力量。

到了西汉初年,在匈奴的冒顿单于在位时,匈奴吞并了东胡和月氏,并征服了西域的楼兰、乌孙、呼揭以及旁边的26国,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

匈奴统一北方后,立刻成了汉朝的大患。由于汉高祖刘邦决定剪灭异姓王势力,北方的韩王信(西汉诸侯,不是军事家、淮阴侯韩信)担心自己被灭,投奔了匈奴,于是刘邦决定亲征。不想,刘邦的军队被匈奴用诱敌深入的计谋,以四十万骑兵围困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白登山。从白登山向下望去,匈奴骑兵群集,在北方都是黑马,西方全是白马,东方是白面青色马,南方都是棕红色马。七天七夜后,刘邦性命危急,只好贿赂了匈奴的阏氏(相当于王后),在阏氏的说情下,才解了白登之围。

刘邦去世后,匈奴还写了一封信来调戏太后吕雉,表示单于和太后都丧偶了,不如互相照顾。吕雉大怒,却由于实力不足,只能咽下这口气。

为了保持和平,汉朝只能将宗室女子嫁给单于,才换来对方暂时的善意。

到了汉文帝时代,冒顿单于死后,他的儿子老上单于更加骄傲,不仅继续娶了汉宗室公主,还认为自己的地位是在汉朝皇帝之上的。汉文帝写给匈奴的信用的是一尺一寸的木简,而在原为汉朝宦官、后投靠匈奴的谋士中行说的劝说下,老上单于改用了一尺二寸的木简。汉朝书信的措辞是:“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匈奴书信却写道:“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

到了汉武帝时期,也是匈奴的军臣单于(老上单于的儿子)时代,随着汉朝国力的强盛,汉武帝终于不愿意再忍耐了,他决定采取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

但此时,汉武帝对于直接打仗还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在出兵之前,他决定先采取外交手段,实行合纵连横夹击匈奴。

在派出使者之前,汉朝对于西域近乎无知,他们只知道,之前有一个叫月氏的部落曾经称雄于西方,后来被匈奴打败,逃往西域了。如果能够找到这个部落,就可以联合起来对付匈奴。

那么,这个月氏部落到底是什么来历,又在哪里呢?

月氏人原本生活在河西走廊所代表的祁连山以北、天山以东地区,位于匈奴势力的西南方。大约在公元前176年(前元四年)之前,月氏突然遭遇了匈奴的攻击。

匈奴之所以进攻月氏人,除了游牧民族的争霸,还与单于的私人恩怨有关。冒顿单于还是太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头曼单于因为喜欢小儿子,不喜欢他,将他送到了大月氏做人质。为了除掉冒顿,头曼单于等冒顿到达月氏后,发兵攻打月氏,试图让月氏人杀掉冒顿。月氏人也的确按照头曼的预期行动起来,可冒顿却先行一步,乘机逃走了。

后来冒顿杀掉了父亲头曼单于,继承了王位,接着发动了对月氏人的战争,击败月氏后,将月氏王的头砍下来做了酒器。

游牧民族有将对手的头颅砍下来保存头盖骨的习惯,这不一定意味着侮辱,可能只是一种习惯。

月氏人失败后,选择了西迁避开匈奴人的控制区,他们除了一小部分(小月氏)向南进入群山(祁连山),大部分人都向西进入了现在新疆的西北部,位于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区。

汉代在新疆地区,以天山为界,居住着两种不同的人,在天山以北,是许多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民族,在这些民族中,除了月氏和匈奴,还有一个复杂的族群,人们称之为“塞人”,这种人不仅出现在中国的典籍,还出现在海外的典籍中。此外,还有一种与匈奴有着相近血缘的乌孙人。

而在天山以南的各片绿洲里,却生活着一种古印欧人,他们可能与伊朗人同源。古代亚欧草原上,曾经出现过一次雅利安人大迁徙。一种称为雅利安人的白人(印欧人)群体从这里向四面迁移,他们一部分进入印度,成为印度白人的祖先,他们征服了早已在印度存在的印度河文明,建立了新的国家和种姓制度,并维持了数千年。印度至今依然是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可能是建立了印度河文明的后代)混血和杂居,特别是印度南方皮肤更加黝黑的人们,大都更接近于原始印度人的特征。

雅利安人的另一部分进入了伊朗,成了波斯人的祖先。

中国新疆和中亚也有一部分与波斯人相近的人种保留了下来。在新疆,他们分布在各片绿洲,成了绿洲上的定居人口。在中亚,这部分伊朗种人(即雅利安—伊朗亚种)也一直是河中地区的主要人口,直到隋唐时期突厥人的兴起,这些伊朗种人才逐渐被突厥人取代,退入了帕米尔的高山之中,成了现代塔吉克人的祖先。

只是,在张骞出使之前,汉朝人还并不知道天山以南的这些部族和道路,也无法利用这些绿洲。

月氏人为了逃避匈奴,从河西走廊退入了天山以北,将当地的塞人赶走,占据了伊犁河谷,以及位于中亚的楚河河谷一带。这里位于匈奴人的西北方向。

张骞的目的就是要到达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人聚居地,和大月氏人约定从北方和南方共同夹击匈奴,完成复仇。

但这条路也意味着,张骞必须穿过匈奴控制的地界,才能到达位于匈奴西北方的大月氏。

张骞在经过匈奴地界的时候果然遇到了麻烦,他被匈奴人抓住后,送到了军臣单于处。单于表示:月氏在匈奴西北,汉朝怎么能越过匈奴,向月氏遣使呢?如果匈奴穿越汉朝,去和位于汉朝以南的南越勾搭,你们会同意吗?

单于将张骞留在了匈奴达十余年,并没有证据表明匈奴曾经虐待张骞,反而给他娶妻,还生了孩子。但张骞倔强地将汉节(使节的信物)保留了下来。

十年后,大约是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乘着匈奴把守松懈,张骞终于找到了机会,带着他的人逃走了。他们继续向西,向着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进发。

但不幸的是,在张骞滞留的十年间,西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月氏消失了!

大月氏的消失与一个叫乌孙的部族有关。乌孙最早时也和大月氏一样位于祁连山和敦煌之间,这个部落比较弱小,受制于大月氏。在一次进攻中,乌孙首领难兜靡被大月氏人杀死,他的儿子昆莫率领人民逃到了匈奴的领地避难。

当张骞还在被匈奴羁押时,昆莫已经说服匈奴允许他去报仇,然后出兵将大月氏从伊犁河谷赶走了,从此以后,乌孙占领了伊犁河谷和楚河河谷。在现在新疆西部的天山之中,还有若干条乌孙古道将天山南北两侧沟通起来,成为人们探险的乐园,这些古道就是当年这个部族穿越天山的道路。

大月氏离开了伊犁,又去了哪里呢?

张骞从月氏故地向西南方走,无意中闯入了一个叫大宛的地方。对当时的汉人来说,大宛犹如一块世外桃源。

在张骞之前,汉朝的人们也许并不知道有一片土地叫大宛。这里即便到了现在,也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地方。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带,有一个巨大的盆地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在中亚地区,有着数个较为重要的地理单元,如果按照富裕程度进行排行,大宛盆地是仅次于河中地区(即粟特的所在地,也就是中亚两条母亲河锡尔河与阿姆河的中间地带)的富庶之地。它由于地理位置封闭,易守难攻,是个良好的居住地。这个地方现在叫费尔干纳谷地。苏联时代讲究对加盟共和国分而治之,苏联政府就将这片地区分到了三个国家之中,所以现在有乌属费尔干纳、吉属费尔干纳、塔属费尔干纳。但事实上,由于费尔干纳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在历史上又有独立的传统,这里对三个国家的离心力都很大,成了一块很难管理的土地。

汉代时,属于伊朗种的大宛人早已完成了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变。汉代人虽然不知道大宛,但大宛人却听说过大汉,也知道那儿的富裕,只是因为匈奴的阻隔,无法到达。现在大汉的使者不请自来,大宛人自然很高兴。

大宛对张骞的作用,是让他重新确定了大月氏的方位。

原来,在被乌孙击败后,大月氏只好继续向南,经过康居、大宛,向南方的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地带逃亡。

如今的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有一条界河叫阿姆河,它是中亚的两条母亲河之一。阿姆河以北属于乌兹别克斯坦,河的南面属于阿富汗。在阿富汗境内,阿姆河以南到兴都库什山以北,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山脚地,这里的中心是一个叫巴尔赫的城市。

巴尔赫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从西方的伊朗进入东方的中国、北方的中亚和南方的印度,几乎都要经过这座城市。据说,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公元前334年到前324年,比张骞出使西域早了大约200年),这座城市就已经很有名了。

以巴尔赫为中心的这片地区有着许多名字,在西方,被称为巴克特里亚,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一直打到了中亚和印度境内,但当他死后,中亚和印度都没有保住,希腊人反而在巴尔赫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巴克特里亚,这里就成了西方文明的最前沿。

另外,它还有一个名字被人熟知,就是吐火罗。顾名思义,就是吐火罗人居住的地方。那么,什么又是吐火罗人呢?

在八百多年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两个叫吐火罗的地方,第一个位于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亚地区,玄奘称之为“睹货逻国故地”(即吐火罗),之所以称为故地,是因为在玄奘时代,这里已经被突厥人占领了。除了这个故地,西域记中还有另一个更奇怪的地方,位于现在的新疆南部,且末以西600余里,那里被玄奘称为“睹货逻国故国”。

“睹货逻国故地”和“睹货逻国故国”之间相距数千里,一个在阿富汗,另一个在新疆,中间隔着巨大的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到底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玄奘并没有说明。

根据后人的推测,作为印欧人种的吐火罗人曾经在新疆的塔里木居住,一度可能到达过河西走廊。但在月氏时代,吐火罗人被迫撤离,向着伊犁河谷和楚河河谷方向移动。随后,月氏人到达伊犁河谷时,吐火罗人再次迁移到了巴克特里亚地区,并永久性地将这里变成了家乡。在塔里木地区还可能有少量的吐火罗人遗留,于是,造成了相隔数千里的两地都有吐火罗人的景象。

吐火罗人也是一个迁移的民族,但历史更多记住的,却是他们位于阿富汗的最后的家乡,并将那儿称为吐火罗。中国对吐火罗还有另一个叫法——大夏。

张骞时代,这片叫吐火罗的土地上除了(吐火罗人到达之前的)原住民和吐火罗人,还有亚历山大大帝带来的希腊人,以及最后到达的月氏人。

月氏人来到阿姆河北岸定居了下来,并征服了阿姆河南岸的吐火罗。张骞到达大宛之后,听说了月氏人的方位。他立刻表示,未来可以请求汉朝赠送给大宛许多财宝,以此要求大宛将他送往月氏。

大宛人立刻答应下来,派人将他送出。在大宛和吐火罗之间还有一片土地,位于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这是中亚最重要的土地,位于两条河流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历史上称为河中地区,两河中心地带还有一条扎拉夫尚河,这条河周围又被称为粟特地区。此时的粟特地区居住的是伊朗种的居民,也称为粟特人。在张骞时代,这里的定居民族大都称臣于另一个游牧民族:位于更加北方的康居人。

大宛将张骞送到了河中地区,再由康居人将张骞送到了阿姆河北岸的月氏人居住地。张骞从北岸转到了南岸,查看了月氏人的新领地。

他发现,吐火罗是一个富庶的地区,月氏人到达这里后,已经不再怀念位于伊犁河与楚河的故地,更是忘了河西走廊那个更早的故乡,他们也不愿意回去与匈奴作战。更重要的是,由于吐火罗与匈奴并不接壤,其中隔着粟特、大宛、康居、乌孙人,即便想联合,也已经没有进攻基础了。

简单说,在经过了十年的跋涉之后,张骞的使命失败了。

但是,这次失败的使命却又成了一个新的契机,彻底改变了中国对于世界的认知,也改变了汉帝国的命运。

那么,到底张骞的哪些发现,让中国的命运有了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