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七章 他们是什么人(1)

第七章 他们是什么人(1)

书名:解谜三星堆——开启中华文明之门作者名:范勇本章字数:2424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37

一、外星人还是域外之人

三星堆祭祀坑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都保存在三星堆博物馆内。

走进造型古朴奇特的三星堆博物馆,人们最感兴趣的是那些青铜人物造像。特别是那巨大的人兽形象合一的青铜面像,以其奇特的面貌——柱状凸出的双目、鸟翼般的大耳、狮鼻阔口,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思。驻足在那些庞大的青铜面具和真人大小的青铜人像面前,无论是学者还是百姓,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情不自禁地在头脑中冒出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是什么人?

是啊,他们是什么人?人们纷纷向专家请教。

专家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是氐族的祖先,有人说是羌族的祖先,有人说是濮族的先祖,有人说是越族的先祖,有人说是彝族的先祖,有人说是古蜀人的蚕丛部族,有人说是古蜀人的柏灌部族,有人说是古蜀人的鱼凫部族,有人说是古蜀人的杜宇部族……

一般人显然不像专家那样拘谨,思维常常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他们更看重的是青铜面像的相貌,关注的是面像上奇诡的神情。因而,他们的看法也非常有趣:有人说是古代传说中有千里眼、顺风耳之人,有人说是南美玛雅人的老祖先,有人说是患有甲亢的古代人,有人说是天外来客——外星人……

一位大公司的老总在观看了三星堆博物馆的陈列,并询问博物馆解说员之后,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见解:这不是一般的人类,明摆着是天外来客嘛。

显然,三星堆的居民是什么人?这不是一个古怪的问题,但却是个令人难以遽然回答的问题。

先来看看三星堆青铜人像和人头像的面部特征,这是判断人种归属的最简便的方法——先易后难,是做任何事都需要遵循的准则。

三星堆青铜人像有三种类型,虽然带有某种夸张的成分,但基本属于写实之作,以至3000多年之后,虽历经岁月沧桑,仍让后来者不至于如堕雾里。

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幸亏这些先民还处于原始思维阶段,否则,在这些青铜人像面前,我们这些后人只能像面对后起的“巴蜀图语”一样,困顿迷离,一筹莫展。

三星堆青铜人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种是椭圆脸,杏核眼,眼球微鼓,长刀眉,蒜头鼻,竖直耳,脸颊圆润,颧骨不明显。

一种是头顶圆,盘发辫,宽额,脸瘦削,方颐,柳叶眼,长刀眉,蒜头鼻,圆耳,阔口。

一种是辫发垂在脑后,方颐,长刀眉,柳叶眼,蒜头鼻,阔口,大耳。此类形象最多,占总数的80还多。

一种是圆顶,头上似戴有头盔,脑后补铸发饰,发饰中间有一宽5.7厘米的宽带扎束,两端套有固定发饰,套外侧缺口处露出发笄;人头像方颐,长刀眉,柳叶眼,蒜头鼻,竖耳,阔口。

第一种形象可以肯定地将其确定为蒙古利亚人种华南亚种,因为他实在是太典型了。

从总体来说,青铜人像大多数具有如下面部特征:眉弓稍宽或中等;眼裂开度中等,眼裂方向外角高于内角,有内眦褶;鼻宽中等,鼻根低而扁平,鼻梁中等高,鼻孔突出度弱;颧骨突出度显著;面突出度扁平;颌形中等;唇形稍凸。这些正是蒙古利亚人种的特征。

也有一些形象特异的青铜人像。被炭火烧坏的青铜人像是高直鼻,鼻头尖,似乎又不太像蒙古利亚人种。如青铜人头像,高直鼻,鼻翼棱角较明显,下颌虽熔坏,但依然能看出其似为络腮胡。又如青铜神坛上的青铜小人像,直鼻略钩,下颌突出一圈,似连腮胡。如果视他们为欧亚混血的后裔,或者说是与西亚某族有关系,恐怕也说得过去。

虽然在少数青铜人像的人种归属上还存在分歧,也无法将那些不太有分歧的青铜人像准确归入今天的蒙古人种,但不难肯定,无论怎样归类,他们绝不是外星人。

似乎可以下个定论,三星堆文明的居民不是天外来客,与外星人无关。

他们会不会是域外之人呢?比如南美的玛雅人?大胆想象是可以的,但是需要小心求证。

青铜人头像当然也不会是玛雅人,二者相距太过遥远,而且文化也不相似;从年代上看,玛雅人也大大晚于三星堆先民。至于三星堆先民是否患有甲亢,因为无法证实,则只有存疑了。

那个大型青铜面像——柱状凸起眼睛、鸟翼状耳、狮鼻阔口的形象,显然不是一个常人的形象,他要么是个神像,要么是个偶像。总之,他是一个半人半神的混合物。他那凸起的柱状双眼,向两侧展开鸟翼般的双耳,表明他具有超凡的能力,是一个值得人们崇拜的偶像。他是“至高至远”的部族守护神。

也许,他就是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但是,我们不能将神像或偶像作为人种比较的标准。我们只能肯定,三星堆人虽然种族非单一,其主体先民一定是蒙古利亚人种,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之一。

二、远古的回忆

三星堆先民究竟是中国什么地方的人呢?

三星堆是四川省的一个小地方,应该先从四川境内的古老民族来着眼。三星堆居民和古代蜀人有无关系呢?

也许,我们应该从史书和传说中来寻找答案。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着非同常人的浪漫情怀,他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写得气势磅礴,令人惊叹。诗名就叫《蜀道难》。诗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看来,在唐代,有关蜀人祖先的传说已经邈远不可及了。“开国何茫然”,连身为蜀人的李白谈到祖先也只能空自浩叹。“尔来四万八千岁”,更只是一种模糊的历史追忆了。

我们只有穿越时空,追溯到更古老的历史记载。幸好,历史学家埋首于故纸堆里,翻检历史典籍,发现线索,是他们的特长。眼下,所能寻找到的有关蜀人的最古老的历史记载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和扬雄的《蜀王本纪》等史籍。这些史籍透露出一些重要的信息:

蜀之先称王者曰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

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为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立,封其支庶于蜀,历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丛。国破,子孙居姚、酅。

此后的一些史书也沿袭上述说法。晋代蜀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算是讲得最详细的了:

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石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立为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