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塔西佗陷阱

书名:现代的历程:机器改变世界(全四册)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2305更新时间:2024-05-29 15:02:19

当年英国在印度大修铁路,马克思评论说:“如果你想要在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里维持一个铁路网,那你就不能不在这个国家里把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都建立起来,而这样一来,也必然要在那些与铁路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业部门里应用机器。”

有意思的是,康有为曾以使用机器不便为由,提出“断发易服改元”——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火车运行需要准确的时间和快捷的通信。因此铁路出现之后,电报如影随形也来到古老的中国。这两样彻底改变时间和空间的现代技术,让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迅速拉近。

电报的出现,拉开了中国民间邮传的序幕。在此之前,官方邮传网根本不受理民间业务。不过,电报在当时仍属于少数人的奢侈品:从天津往北京发报,1字收费1角银圆,当时,1角银圆能买30个鸡蛋。

百日维新大大提高了官方对电报的重视程度。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时,中国的电报网已成雏形。

1900年,慈禧太后颁布《宣战诏书》,同时向12个国家宣布开战。盛宣怀扣下诏书,并命令其掌控的电报总局不得将之转送全国,只将诏书拿给各地督抚过目,然后致电各省,“联络一气,以保疆土”,从而出现了“东南互保”局面。“东南互保”客观上保障了当时南方的稳定和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电报赋予“东南互保”以全新的政治内涵,其商议效率之高、实施速度之快、覆盖范围之广,堪称是中国自古未有的政治奇迹。

光绪二十七年,新政法令、《罪己诏》与《辛丑条约》一起出台,慈禧太后在以光绪皇帝名义颁布的《罪己诏》中说:“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距离谭嗣同遇害不到3年,这次清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发起的体制改革远比戊戌变法时走得更远。“取任人而不任法者,一变为任法而不任人”,中国迈出了政治现代化的第一步。

光绪三十一年,慈禧太后派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西方政治。考察归来,载泽向慈禧进了一道密折,核心思想是“宪法之行,利于国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 ,劝慈禧太后采取日本式君主立宪。光绪三十二年,慈禧太后下《宣示预备立宪谕》;两年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十年后实行立宪”。

这场涵盖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加速了大众阶层现代意识的觉醒,也加速了清朝权贵腐朽势力的衰落。这正应验了两句话:“当政府不受欢迎时,好政策和坏政策都会同样地得罪人民”;“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这种现象在后世被称为“塔西佗陷阱”,在政治社会治理方面被广泛引用。

与此同时,日本著名思想家兼军国主义分子福泽谕吉,在1881年对中国的形势也发出类似的预言:“中国人若不引进蒸汽电信之类文明利器则会亡国,而引进之则政府被颠覆,二者难免其一。”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形势比人强”。对中国来说,改革虽然来得很晚,但总还是来了。

从神农时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尝试走出农业传统,开始憧憬一个工业化时代,电报、铁路、矿业、工厂、机器、城市化……一个天翻地覆的中国工业革命缓缓启动,尽管已比西方晚了一个世纪。

事实证明,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虽然清朝最终没能逃过覆灭的命运,但中国作为一个古老文明大国,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它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得以瓦全,并基本保持了领土相对完整和名义上的主权独立。

19世纪70年代,正当丝绸产业从太平天国战争中开始恢复之时,蒸汽动力的缫丝机被引入中国。蒸汽缫丝机促进了家庭作坊向工厂化生产转变。这种快速的转变使得手工缫丝和以前那些手工作业被取代了,尤其是在出口市场中,那些机缫生丝可以卖到更高的价格。

到1900年,即第一台蒸汽动力的缫丝机引进后的大约三十年后,从广州出口的丝绸97都来自这些现代工厂。由此引起的失业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动荡,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新的蒸汽技术传入主要的丝绸生产中心。

188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887年,中国从日本引进脚踏织布机,很快脚踏轧花机也随之而来。这些铁制洋机器的到来,很快便改变了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的生产方式。

作为中国第一家现代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几乎是对当年阿克赖特纺织厂的全盘引进:从总机器、轧花机器、织布机器,到火炉、水柜、铜扣、梭子、锭心、皮条以及煤气洋灯、煤气机器和一切修理工具等,全部由美国进口。工厂的领导工作,从总理厂务到总理机器以及总理弹花、轧花,总理经布刷布及摺布打包,总理织布事务等,也全部“雇洋匠督教”。

1895年至1905年期间,美国出口中国的贸易额翻了3倍,增长至3500万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是美国南方的棉花。与此同时,政府财政对农业的倚重也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田赋在朝廷岁入中的比重从1849年的88,降至1894年的40,到1911年更是仅占16。以盐税、厘金和海关税为主的商业税,成为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

光绪三十三年,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上海外白渡桥建成通行。该桥为两孔设计,全长106.7米,宽18.4米,中间行车,两边行人。

光绪三十四年,盛宣怀将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宣统元年,兰州黄河铁桥竣工通行,这座桥堪称黄河第一桥。正如外白渡铁桥是上海的标志,黄河铁桥也成为兰州的标志。黄河铁桥由德国泰来洋行修建,所有钢材、水泥均由德国进口,仅运费一项就耗银超过12万两。陕甘总督长庚就铁桥工程用款上奏宣统皇帝称,包括包修价、运输价及各项支出费用,铁桥“实用库平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八钱九分八厘四毫九丝八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