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革命
书名:现代的历程:机器改变世界(全四册)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2860更新时间:2024-05-29 15:01:46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完全是一系列历史事件催生和辐辏的结果。
很多历史学家将17世纪的科学革命视为东西方之间的关键差异。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辅相成,构成工业革命的前提和动力,推动了社会与政治的变革。英国得风气之先,因此才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现代国家。
在历史上,常常是战争和军事竞争推动国家的建构,而在当时,工业革命以非战争的方式发挥了类似的作用。
自古以来,人力是主要的动力来源,罗马文明便是建立在廉价人力基础上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文明则是完全建立在价格低廉的机器动力上的。两个世纪以来,动力越来越廉价,人工越来越昂贵。很多辛苦的工作都交给了机器,人类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传统社会需要的是无数被驯服、能吃苦的奴隶,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这使得科学和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前提。
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动员,经济增长催生新的社会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通过自我组织的方式进行集体行动,谋取政治权利。虽然这一过程并不总是导致现代国家的建立,但在某些情况下却是成功的,英国便是这样的先例。
对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马克思特别强调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密切关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在东方世界沉迷于权力垄断和传统农业时,工业时代的西方世界已经将技术进步视为获取利润的重要前提,科学技术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
从英国纺织业采用珍妮纺织机,到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从钢铁冶炼技术的革新到化工技术发展;从1776年瓦特和博尔顿进行蒸汽机的商业化生产,到20世纪初创造出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作业技术:这一从无到有、风起云涌的工业革命进程,前后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人们一般将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放在1760——1830年间,并将英国视为发源地。但历史离不开具体的细节,认真一点来说,从中世纪起,欧洲就走上了这条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跑道”,直到后来的“腾飞”,时间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等,都是工业革命重要的铺垫。
工业革命从起始、积累、发展到腾飞的过程,就像是水壶里烧的开水,水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加热,最后沸腾,水变成了蒸汽,突然冲开了水壶盖子。
从大历史来看,应当承认,英国只是这条“跑道”中的一节,大部分新技术都是在欧洲其他国家和后来的美国产生巨大效应的。换言之,工业革命的成果是逐渐显现的。借用英国历史学家雷蒙德·威廉斯的话说,这是一场“漫长的革命”,甚至直到今天仍没有结束。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不只是工业上的,还是社会上的和思想上的。比如有一种说法认为,工业革命既不是棉花革命,也不是蒸汽机革命,而是观念革命——技术从此被视为进步的阶梯。
工业革命在初期并不被人注意,当时的英国甚至到处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情绪。一些流行的书籍和小册子反复在说的事情,就是财富损失、人口减少、农业萧条、制造溃败、贸易破灭,等等。
亚当·斯密在1776年完成《国富论》时,根本没有注意到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出现的“工业革命”,就连李嘉图和马尔萨斯这些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也未能认识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历史巨变。
在历史上可称为伟大的工业革命的前夕,并没有任何巨大变革即将来临的信号或预兆。资本主义也是一个不速之客。没有人曾预见到机械工业的发展,它让人们大吃一惊。随着旧堤坝的崩溃,一股不可阻挡的大潮席卷旧世界,并带来了全球贸易。这时候,英国人还以为国际贸易会衰退下去。
事实上,这场无声的工业革命比发生在同一时期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更具有历史意义。法国历史学家保尔·芒图将之称为“产业革命”——
近代大工业是在十八世纪的最后三十余年中在英国产生的。它的发展,自始就是那么迅速并且造成那么些后果,以致人们能够比之为革命,的确,许多政治革命还不如这么彻底。今天,大工业林立在我们的四周;它的名称似乎可以不需要说明了,因为它能使人想起那么多的熟悉而动人的形象:这就是许多建立在我们城市周围的大工厂、冒着烟的高烟囱及其夜间发出的火焰、机器不停的震动,以及成群工人像蚂蚁那样的匆忙。
工业革命为人类打开了现代之门,而18世纪的英国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现代化进程中。事实上,英文“science”一词直到19世纪中叶前后才具有近代的科学的含义;同样,“现代”和“传统”之间的对立也是19世纪的发明。
人是一种喜欢给事物命名和贴标签的动物,在这方面作家和历史学家最有天赋。在19世纪20年代,“工业革命”一词,首先被法国作家使用,显然这个说法是模仿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而来。
法国大革命改变了法国,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尽管变革方式不同,其性质却相类:通过某种变革模式创建一个新型社会。有趣的是,表示一种现代主流经济体制的“工业”一词诞生于1776年左右,而“民主”大约也在同时期成为一个常用词。
1776年,亚当·斯密的巨著《国富论》出版,据说他在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谨以此书献给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经济,回家去吧!国家要做守夜人,夜晚来临的时候去敲钟,入夜后监督偷盗行为。只要国家不干预经济,经济自然会发展起来的。
从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工业”一词就不仅限于“技艺、努力、坚毅、勤奋”等人类特质,而更多地被用来描述一种生产制造体制和活动。同样,从“法国大革命”开始,“革命”也成为现代社会变革的时尚潮流——“革命这一现代概念与这样一种观念是息息相关的,这种观念认为,历史进程突然重新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之前从不为人所知、为人所道的故事将要展开。十八世纪末两次伟大革命之前,革命这一现代概念并不为人所知。”
纵观人类历史,过去一万年中人类经历的两次最大变革,一次是农业革命,一次就是工业革命。前者大约开始于公元前8000年,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后者则开创了自过去两个世纪至今的现代全球文明。
“在历史上,机器曾经一度冲击过人类的文化——并给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次冲击称为工业革命,当时所涉及的机器都是人肌的代替物。”这是“控制论之父”维纳的一段名言。
钢铁时代制造机器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大幕。机器取代人的技能,无机能源取代人力和畜力,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由此产生了现代经济。
可以这样说,从人类历史开始直到距今200年前,全世界的劳动产品几乎都是用手工工具完成的,主要依靠人畜的肌肉力量,辅以水力和风力,木制的杠杆和滑轮是仅有的人工机械。但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就进入了机器时代,大量的产品是机器制造的,而且根本不再需要人体肌肉力量的参与,全部力量都来自其他能源。
英国在18世纪的经验性发明创造,无一例外地可以追溯到对能源、原材料的节省,对时间的节省,以及减少对水力、风力、人力等不可预测能源的依赖。
人们为了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而应用机器,这并不仅仅是出于减少劳动力成本的目的;同样重要的原因是,与劳工相比,机器具有许多优势——机器不仅使标准化生产易如反掌,还可以完成一些单纯人力无法实现的事情;除此之外,它们既不会罢工,也不会疲惫或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