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梭到珍妮纺纱机(2)
书名:现代的历程:机器改变世界(全四册)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1514更新时间:2024-05-29 15:01:16
飞梭其实只是对传统梭子的细微改进。它稍微改变了梭子缠绕纬线的方式,使它能够在纺织机上左右滑动。为了减少滑动摩擦力,飞梭上往往装有滚轮,以及方便纺织工操控它左右滑动的牵引绳装置。这样,熟练的纺织工人就可以一面用脚踏板控制综的上下,一面用手控制飞梭的左右滑动;不仅一个人可以用原先两倍的速度织布,而且织布的宽度也不再受限制。
此外,飞梭发明后,织布的关键动作变成了一种机械反复运动,纺织工人在其中只是辅助协调飞梭和综之间的配合关系,而这完全可以用机械方式实现。这就为之后的完全机械化铺平了道路。1760年,凯伊的儿子发明了“上下梭箱”,让飞梭的应用更加广泛。
飞梭简化了织工的劳动,加快了织布的速度,为实现织布机械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工业时代的一个特点是,任何产业都离不开一个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唇齿相依,互相关联。飞梭的广泛使用,使织布的速度大大超过纺纱的速度。一个织工需要的棉纱,要由十个纺纱工供应,甚至更多,从而打破了纺纱与织布之间的基本平衡。棉纱价格飞涨,而且供不应求,常常断货。
“纱荒”使英国几乎全民动员,全国大办纺纱学校,甚至连孤儿院和监狱也在日夜纺纱。为了解决“纱荒”,官方和民间机构纷纷悬赏,寻找更高效的纺纱机技术。
1738年,惠特研制出了滚轮式纺纱机。这样一来,手工纺纱也开始被机器取代,虽然这种机器一次只能纺1支纱锭。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设计并制造出一架同时可纺8支纱锭的纺纱机。他以女儿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随后又把纱锭增加到16支,最终增加到80支。
10年之后,英国已经拥有不少于2万架珍妮纺纱机;最小的机器也能做6到8个工人的工作。珍妮纺纱机非常小,在普通农舍中就能安放,它不仅造价低廉,而且只需要很少的力气就能操纵它。
在兰开夏,这种机器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推广,几年之内它就代替了传统纺车。从1750年到1769年,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增长了10倍以上。
在人类长久的历史中,精英们总是社会的中坚,而人民群众总是沉默的大多数。工业革命之所以颠覆历史,是因为机器提高了民众的地位。
棉纺织业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大众的产业。虽然在此之前也有钟表业和印刷业,以及丝纺业和毛纺业,但需要钟表和书的总归仅限于少数绅士,丝绸和毛纺制品也比较贵,而棉布要廉价得多,且人人都需要。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一旦开启,几乎是无限的。
实际上,这场机器革命也是由平民发起的。从凯伊到哈格里夫斯,他们都是底层的普通纺织工人。凯伊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发明飞梭和珍妮纺织机也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科学知识,他们纺织的棉布也极其廉价。
对英国这样一个由贵族精英领导的国家来说,这场由廉价棉布引发的技术创新,其实是一场完全的“下等人”革命。也可以这样说,开创了“机器改变世界”局面的工业革命,就是由这样一群“下等人”发起的生产变革,这才是最令人惊叹的事情。
据亚当·斯密说,当时英国工人的工资是全世界最高的,比印度等东方国家高出一倍。即便属于社会底层的英国工人,他们也有能力消费,尤其是进行教育投资。即使是普通的装配工,也常常是“一位够格的算术家,了解几何学、水平法和测量法,且在某些特定领域内具备相当出色的实用数学知识。他可以计算速度、强度和机器的动力,可以做出平面图和截面图”。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许多有志向的年轻工人努力学习技术,以追求丰厚的经济回报。
人们常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棉纺技术的创新完全是一种纺织工人的自觉行为。他们进行创新,或许只是为了解决自己遇到的麻烦,但在无意中却点燃了工业革命之火。
任何创新都是一种新的进程,一旦纳入轨道,就会加速前行。在飞梭和珍妮纺纱机的推动下,英国加速走向资本主义,机器越来越成为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工人则成为一群新兴城市里的无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