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时间的福音

书名:现代的历程:机器改变世界(全四册)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2425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37

在自然条件下,无论日晷还是刻漏,都不是理想的计时工具,日晷在阴天和夜里无法工作,水钟会在冬天结冰。于是人们进一步发明了机械钟。

汤因比曾说:对机械的爱好是西方文明的特征,正如对美学的爱好是希腊人的特征,或对宗教的爱好是印度人的特征那样。李约瑟对此很不以为然,并以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钟作为例证。其实,苏颂的水钟本身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机械钟:当纯粹依靠机械传动而不需要水时,就出现了纯粹的机械钟。

1270年前后,纯粹的机械钟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和南德一带。整个钟架在高塔上,利用重锤下坠的力量带动齿轮,齿轮再带动小时指针走动;并用“擒纵器”控制齿轮转动的速度,从而得到比较正确的时间。它甚至还可以自动鸣响报时。

据说第一座公共时钟出现于1309年,它被安装在米兰圣欧斯托乔教堂的塔楼上。第一条关于机械钟的明确记载,描述的是米兰的维斯孔蒂宫,时间在1335年。“沉重的钟锤每天敲响24次……将每个小时区别开来。这对所有人都很重要。”

虽然早期的机械钟结构非常简单,计时也不够准确,还常常需要用日晷和水漏来校正时刻;但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机械时钟还是很快传遍欧洲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教堂纷纷建起钟塔。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写道:“数不尽的钟塔,其声音回荡在西欧,夜以继日,成为其历史的世界感的一个最美的展示。”

在惠更斯发明摆钟之前,时间是脆弱又不规律的,这些简陋的钟表经常发生故障,神奇的钟表更多属于城市的一种荣耀而非实用。对于一些领主和君主来说,钟表是权力的象征。用中世纪经济史专家林恩·怀特的话说——

在欧洲的乡镇里,除非在钟的敲击声中,行星按时旋转,天使按时唱歌,公鸡按时打鸣,使徒、国王和先知按时行止进退,否则没有一个乡镇感觉能够抬头挺胸、扬眉吐气。

1410年,布拉格一座教堂的钟楼安装了一上一下两只联体的神奇天文钟,上面的钟一年转一圈,下面的钟一天转一圈;每天中午12点,十二尊耶稣门徒雕像从钟旁依次现身。

在整个13世纪,欧洲各地教堂的钟楼和市政厅的大型塔钟,以整齐划一的小时鸣响,预示着时间意识即将来临。中世纪诗人厄斯塔什·德尚写道:“生命轮回,并用刚发明出来的时针模仿它。”

“时间是上帝的一个恩赐,所以不能出售。中世纪曾用来反对商人的时间禁忌在文艺复兴露出曙光之时被解除了。只属于上帝的时间从今后成了人类的财产。” 当时钟被搬上教堂的尖塔和市镇的钟楼时,钟表和时间就已经完全世俗化,从宗教工具变成了商业工具。

但当时的时间并不统一,有的地方以午夜为零时,有的地方以正午为零时,还有的地方以日出为零时,这种前工业时代的时间仍然难以与自然时间脱离。

1370年,法国国王查理五世下令,巴黎市民必须根据王宫的钟声即“国王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私人生活、商务生活和产业生活,宫廷的时钟每60分钟敲响一次。同样,巴黎的所有教堂也受命调整时钟,它们不能再遵循原来礼拜时才敲钟的习惯。从此以后,按时传出的钟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时钟的好处立竿见影,更广泛、更有效调动社会力量的新形式随即产生。在整个欧洲,宫廷和数量日增的城镇对时钟的需求使人应接不暇。市镇的钟声使行会和政府有了协调工匠和市民行为的手段。在布鲁塞尔,纺织工和捻接工听见钟声起床,听见晚钟下班,当局还为皮鞋匠安排了一个专用的时钟。法国亚眠市政府在1355年颁布法令规定,人们何时上班、何时下班、何时吃饭,都必须按照政府设立的时钟进行。

时钟让同一个城市的人们有了一种关于时间的认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因此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城市能有一座时间之钟。

里昂市议会曾经收到一封请愿书,要求安装一座大钟,让全城每个角落的人都能听到它敲响。“有了这样一座钟,更多的商人将来到我们的集市,市民会更安心,更快乐,过上更有秩序的生活,我们的城市也将更加美丽。”

在人们的经验中,时间如同离弦的弓箭一般不可逆转,因此有“时间之矢”的说法。

有趣的是,无论是漏刻还是机械钟,人们不约而同,都用一根箭头来指示时间。尽管最早显示时间的“表”只有一根指示小时的时针,但随着“表”的出现,时间从听到变成看到,时间的形象与意义立刻凸显出来。

机械钟的出现使时间不再是教会的专利,每个人都有了“时间的权利”——时间被民主化了。时钟创造了秩序和组织,创建了一套人人共享的客观信息。

到了中世纪末期,人们在生活中普遍感到惶惶不可终日。现在意义上的“时间概念”开始产生,分钟已变得有价值。这种新的“时间概念”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自十六世纪以后,纽伦堡的钟每隔一刻钟敲一次。

早期的机械钟都以24小时为一周期,这导致机械结构非常复杂,后来改用12小时后,钟表的制造成本大大下降;但意大利直到19世纪,仍在使用24小时制的钟表。

到了14世纪中期,1小时分为60分钟,1分钟分为60秒,这种习惯已经成为公认的标准。对所有人来说,9点就是9点,1小时就是1小时,我见到的就是你见到的。

这就是技术的客观。法国社会学家马塞尔·莫斯指出:技术产生了人类的平等和神的焦虑,技术将人类从精神和物质的危机中解救出来;人类由此成为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能够压倒一切,这是一个人类工具理性和逻辑思维如何摆脱传统限制的故事,这也就是韦伯所命名的‘彻底祛魅的世界’。”

原始机械钟的动力都来自地心引力,即由重力带动钟表走动。14世纪,欧洲制造出了冠状擒纵机构,15世纪出现了发条,使钟表驱动摆脱了地心引力的限制。机械钟至此基本趋于完善定型。

用李约瑟的话来说,擒纵机构是人类在动力控制方面取得的第一项伟大成就,而机械钟的发明是科技史乃至一切人类技艺和文化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发条也就是弹簧,它会随着逐渐松开而力量减弱,导致钟表越走越慢,为此人们发明了均力圆锥轮,用它来调解发条力量的大小,以保证钟表指针匀速转动。到16世纪,发条钟已经小得可以做成表了,这样的小型钟表完全适用于普通家庭使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机械钟几乎可以作为人类技术的最佳范例,它包括一系列复杂的齿轮、传动装置和杠杆,通过落下的砝码和摆锤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