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巴青西,脱贫不忘助贫(2)
书名:幸福歌声传四方:雪域带给世界的惊喜作者名:达真本章字数:2849更新时间:2024-05-27 17:33:26
在海拔4200米的帐篷里住了一年,她同专家们朝夕相处成了很好的朋友。一次她把母亲从甘孜县接到石渠,请最好的专家给她诊疗。她觉得这是她第一次有能力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这一直鼓励她不断进步。
记得大三时,她去四川广播电视台干配音、翻译,不到半年挣了4万元,这个数于她而言,完全是天文数字,于父辈而言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那一瞬间她真的高兴,意识到是文化知识和辛勤劳动给她带来的福利,所以她立志要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带回家乡,服务大众,孝敬父母。
在2016年1月,向巴青西认识了北京籍甘孜青年泽翁,他们俩之间有了爱情并喜结连理。
非常巧合的是,第二次在西南民大文翰宾馆采访向巴青西时,泽翁就坐在旁边,高大、帅气、沉稳是泽翁留给笔者的第一印象。聊天中得知他在北京长大,父亲是北京黄寺的党支部书记,父亲因病去世后泽翁就和母亲回到了家乡。泽翁现在在甘孜县委工作。
向巴青西于2017年8月从北京调回甘孜县委办工作。当时县委县政府正着手格萨尔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简称“格办”。格办一切就绪,还缺少一个有文化、懂双语的干部。李书记知道她懂藏汉双语,就安排她去格办工作。
听到这一消息她乐了,没想到刚回来就参与家乡的大项目建设,而且涉及的是128个贫困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贫困村的孩子,能够参与脱贫工作,参与甘孜县历史上最大的文化扶贫工程,她很庆幸,庆幸的同时也担心自己能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一到格办她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早上6点钟上班,晚上12点下班。阿爸阿妈都非常支持,阿妈每天早上做好饭让她带去,中午就在办公室吃。如此冬去春来,她用一年多的时间几乎读完所有与格萨尔相关的书籍,包括降边嘉措、杨红恩、杨嘉明等许多著名格学专家的著作,另外还有她的阿爸阿妈陪着她从村子里面搜集来的历史资料,总计有300多份。
看完之后她对格萨尔王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萌生出结合甘孜县的史料和故事编撰一本《格萨尔文化在甘孜》的书。她一直把这个宏愿藏在心底,心想弄不好会被别人笑话。但她知道,这个念头的底气来自大量的阅读,从大量格萨尔王的故事里,她找到了30员大将的故事,30员大将的风姿,30员大将城堡的雄姿,包括王宫的造型,里面的摆设、颜色、形态,她都一个一个从书籍和资料里找出来,然后又一个一个做笔记。
经过整整一年的构思,一年的能量聚集,关于这本书的结构、篇章、叙述方式都在腹稿中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时间验证一切,也印证了一句古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2018年7月,她将整理出的文字打印成厚厚的两本书稿,交给了县委宣传部长建国。部长看后非常震惊,问是她一个人收集的吗?她点点头。建国部长看到她办公室里果然有那么多关于格萨尔的书,对她竖起大拇指,“你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同时歉意地说,“平时都在工地上忙这忙那,对你的关心不够,你干了一件漂亮的大事!”
建国部长很快把书稿交给雷建平书记,雷书记看后召集县委领导开会,充分肯定了她的工作,提出了充实、完善的要求。
获知县委四大班子对其工作的充分肯定,向巴青西激动得偷偷掉泪了,觉得这一成功比什么都令她愉快,回家乡做点事的愿望有了初步的小成果。拿到反馈意见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稿的完善上。
很快甘孜县文化旅游局长孙明春拿着书稿找到一家文化旅游公司,依照书稿的内容做了30员大将的雕塑。格萨尔王城3000多件物品,包括500多个景观小品的名字,都是依照她的藏汉翻译作为依据,这一切在成书后得到了中国顶级藏学专家降边加措等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赞赏。降边加措说:“格萨尔王城的打造是甘孜县大手笔,能将伟大的史诗活态化,本身就是一个传承的创新,而且抓住了甘孜县在康北咽喉要道的位置,这是对全州提出全域旅游的最好的支持,而《格萨尔文化在甘孜》这本书,是整个王城的基石,是王城的灵魂。”
向巴青西的编撰工作和王城的工程在一天天推进。在她办公室窗外,建国部长带领一帮“实干家”,每天早上8点上班,中午吃饭都在工地,直到晚上11点或者12点钟才下班,两年的时间日复一日,任劳任怨。在他们的身上她学到了实干和坚持。她对他们的敬业态度生出由衷的敬意。看着他们个个变成了黑人,她暗自告诫自己,坐在办公室日不晒雨不淋,如果不努力自己都说不过去。
关键在于,128个贫困村的村民对他们的工作非常认可。到了2018年8月,王城的整个景观小品都已经成型,向巴青西心里也偷偷地乐着。面对日新月异的进步,她深深感到,在她实现梦想的背后,有一个人在默默地给她添砖加瓦,这个人就是她的爱人泽翁。
初稿完成之际,泽翁仔细阅读后提出宝贵的建议,告诉她写作光是在这办公室埋头苦干是不行的,得去调研。
她采纳了爱人的意见,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去村子里面搜集本地的文化资料。向巴青西心里一直在想,即便个人付钱也要把一些珍贵的资料找到。令她非常感动的是,她父亲每天早上打电话约采访者和搜集对象,约定之后,爸爸和妈妈开车送她去目的地。他们极其耐心地陪着她看很多资料,但是有些物品是不能带走的,甚至东谷寺里有一幅唐卡连照片都不能拍。尽管如此,这样一路走村访户,她还是收集到很多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日积月累,《格萨尔文化在甘孜》书稿在渐渐完善,与此同步,王城的景观小品也出来了,向巴青西非常高兴,家里人也在为她加油。向巴青西知道自己汉语文笔不是很好,每次写出一段来之后,都会请她的爱人泽翁帮她修改和整理。泽翁白天跟着雷书记要么下乡调研,要么开会,下班回家通常都是很晚了,还要帮她整理文字,她有些时候真不忍心如此再让他消耗脑力和体力。有时加班工作到黎明,泽翁却迎着东方的亮光高举双臂伸伸懒腰,看着她说:“成了。”就这样,他们在灯下努力了近三个月时间,书稿终于成型。
在挑灯夜战的日子里,对格萨尔文化研究很有建树的建国部长,在工作上没少对他俩嘘寒问暖,他对这本书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在整体上提出了《格萨尔》史诗文化、《格萨尔》史诗说唱、《格萨尔》史诗文化解析等六大板块的结构,还细心地在未成稿的空白处添加上自己的修改建议和意见。向巴青西通过他认识了著名的格学专家降边加措老师、全国“格办”主任罗布汪丹老师,以及众多的专家学者。那是她第一次广泛地接触专家学者,很感动,也很有成就感。
《格萨尔文化在甘孜》终于在2019年3月出版。手里捧着这本270页的图文并茂的书,捧着凝结着自己心血的成果,不知不觉间泪流满面。这泪水不为别的,就因为她自己生在贫困村,对贫困村的百姓爱之深恋之切,她知道走出困境是多么的不容易,国家如此大规模进行脱贫攻坚,让128个贫困村借“王城”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脱贫产业。
雷建平书记拿着《格萨尔文化在甘孜》说的一番话鼓励着她,他说:“目前全州18个县的扶贫产业百花齐放,我比较担忧的是,产业的根本在于它的生命力,这是成败的关键,如果‘回头看’时什么都没有了,那绝对是对定位和市场融和把握不到位。我们甘孜县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优势和耕地优势。我们的区位优势是,处在康巴文化中心德格、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石渠、宗教文化人流密集的色达和白玉与红色文化中心炉霍的交叉点上,这就决定我们能够依托格萨尔王城这一大品牌,搞文旅加扶贫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