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的孩子进入清华(1)
书名:幸福歌声传四方:雪域带给世界的惊喜作者名:达真本章字数:1924更新时间:2024-05-27 17:33:24
追逐大梦
在整个脱贫攻坚战略体系中,脱贫不是终点,而是走向富裕的第一步。因此在各地的脱贫方略中会看见,脱贫的第二代,通过“教育+扶贫”的模式,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一代有了更多接受高等级教育的机会,有更多前辈无法企及的发展空间,体现出政府永远是帮助,而不是包揽养懒的助困思路。可喜的是,笔者通过跟踪,看见脱贫的第二代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彻底脱贫的同时,又投入到助贫当中。这些知恩报恩的感人故事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链接,是脱贫奔康伟大预期的光明轨迹。
王志龙,注定写入甘孜藏族自治州教育史中的现象级人物。
2000年,王志龙出生在泸定县岚安乡脚乌村山埂子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时隔18年后,泸定岚安乡爆出大新闻,就读于康定中学的王志龙,以670分的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这消息轰动了全县、全州,就连大渡河也在奔腾欢歌,替王志龙歌唱。
一时间纸媒、网媒都纷纷报道了这只“山坳里飞出的金凤凰”。王志龙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泸定县第一个考进清华大学的学子。他能有如此成绩,毫无疑问,是日日夜夜刻苦攻读的结果,背后是父母的辛劳和家境的贫寒促使他为改变命运而奋力拼搏。
CCTV—7用纪录片的方式呈现了王志龙去花椒树地里摘花椒、去菜地里收菜、去菜市和父亲一道卖菜、夜睡拉菜车、去松茸加工厂打短工的镜头,通过采访邻里和乡干部,展现寒门学子得到帮助的感人场面。他说,完成学业后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父母家人,回报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2019年6月,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邀请王志龙参与2019清华大学招生宣传片的拍摄,为清华大学代言,用他的榜样力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清华。
这于王志龙而言,无疑是清华对自己高度的认可,其用意是让全国最具竞争潜力的年轻人来到清华。能够置身清华园,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愿望。
王志龙,一名出身寒门的学子能破茧成蝶,成为令人艳羡的清华学生,他的成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个竞争趋于残酷的时代,“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从个人到家庭到国家,命运因此而悄然改变。做“第一个人”意味着没人能给你更好的建议,容错的资本少了,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要成为怎样的人,王志龙的轨迹太值得教育环境落后、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的孩子们借鉴,他的现身说法更像一堂情感课,给你的未来注入正能量的血液。
王志龙有哥哥王志旭、姐姐王志凤,属龙的王志龙出生是全家的喜事,却让贫穷不堪的家庭又增添了压力。面对此情此景,王志龙的父亲王永义誓言通过自己的汗水将孩子们都培养成才,不再重蹈父辈的艰辛。他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经常教育儿女们,“一定要读书,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念书”,“你们一定要为父母争气,走出大山”。
父亲仅读过小学,母亲初中毕业,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种地、卖菜的微薄收入。爷爷、奶奶带病操持着家务,父母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为省钱父亲每次开拖拉机到县城卖菜都自带干粮,从不在馆子里吃饭。当天不能返回就睡拖拉机。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三兄妹。王志龙心疼自己的父母,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主动帮助父母操持家务、打理庄稼,直到离开家人到康定求学亦未改变。2018年高考一结束,匆匆告别老师、同学后,他又立即回到家中,还多次与父亲一起去卖菜,一起睡拖拉机。
生活的艰辛,不仅没有让王志龙自暴自弃,相反,更让他理解、感恩、孝敬父母。他常说,“是贫穷的家庭让我懂得了努力,奋斗,懂得了只有认真刻苦才能回报父母。”王志龙的童年记录里,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上过兴趣班、衔接班,但有帮助父母做农活的体验。
到了上学的年龄,王志龙到岚安乡九年制学校就读。入学意味着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家庭又多了一笔支出。然而幸运的是,王志龙在念小学三年级时,国家、省、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先后免除了课本费、作业本费,并且由财政免费提供教科书、作业本,同时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每生每天提供4元的营养餐补助,对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每生每年给予1700元的生活补助。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扶持下,王志龙几乎没怎么花费就顺利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中。
就读高中前一道难题摆在了王志龙面前。因成绩优秀,王志龙先后收到了三所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他想念康定中学,因为康定中学年年都有数以百计的优秀学子被国内名校录取,更有自己培养出来的考入清华、北大的佼佼者。可康定中学地处州府康定,生活成本高,这无疑将更加重父母的负担,看到父母因操劳而过早苍老的面容,他偷偷流过眼泪。然而,这一切逃不过眼里装事的父母,他们表示一定会竭尽全力支持他。
在踏进康定中学的第一天,考清华大学就成了他种下的又一个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