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之日就是藏地扶贫开篇之时(1)
书名:幸福歌声传四方:雪域带给世界的惊喜作者名:达真本章字数:2872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36
初心不改
翻开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即将迎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节点上,能看见中国共产党怎样践行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书写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几千年根脉不断的不二法则,脱贫攻坚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创举,从1921年到现今,这一宏愿不断获得兑现,开创着新时代“四个自信”前提下的强国梦。
时光回到1950年3月24日,解放军六十二军一八六师进入川藏重镇——西康省省会康定。
正值高原3月季,来自雅江县河口镇的青年李二喜同康定百姓一道,迎接解放军的到来。眼前的郭达山、九连山、跑马山铺满积雪,街道两旁的屋檐上倒垂着参差不齐的锥形冰柱,山风带着冰刀似的寒气刮得脸蛋通红,嘴唇干裂生疼,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迎接解放军进城的热情。
一旦进入康定这个被形容为雪域八瓣莲花的入口之地,解放军将经受体能和意志的极限考验,其艰险程度并不亚于一场战争。但是,为了把帝国主义的干预和渗透阻隔在喜马拉雅以南,让雪域的翻身农奴过上幸福日子,他们迎难而上。与此同时,西藏反动上层借助跳神驱魔的方式,意欲阻挡人民解放军西进的步伐。
一场解放与固守封建农奴制的尖峰较量在世界第三极拉开大幕。
缺氧带来的惊悸头晕、心动过速、呕吐、呼吸困难,考验着每一位指战员。然而这支“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军队,将再次刷新“撼山易撼解放军难”的新纪录,正如军歌唱道:“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工农的弟子,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严重的高反给来自山西的战士陈大柱一记下马威,李二喜和另外三人用门板抬着他去教会医院。一路上大柱心里憋屈,骂道:“他娘的,没有倒在枪炮下,却倒在看不见对手的高海拔上,冤。”
好在参军前娘给他的包头布派上了用场,平日里怕卫生队那位被自己暗恋着的小护士笑话,不好意思戴,可今天包在头上格外地温暖,感觉像小时躺在娘怀里一样。途中隐约听见苗政委的叮嘱:“犟牛,高反就高反了,还要硬撑!”没过多久,大柱离开康定进军西藏,为了感谢李二喜的细心照顾,临走时将带着“娘味”的包头布送给了李二喜。
那段时日,师政委苗逢澍没有想到,立马横刀的军旅生涯将在康定画上句号——他奉命担任康定地委书记兼军管会主任,只能留在康定。
眼下,摆在他面前的是百废待兴的康巴大地。刘文辉宣布起义迎接解放军的这片区域当时叫西康省,是大西南连接西藏的战略要地,是出名的“苦、寒、少、穷”之地。历史上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之策,作为一名党的中高级指挥官,他在西康省档案馆找来赵尔丰的《平康三策》、任乃强主办的《康导月刊》,以及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这片土地上建立第一个苏维埃博巴政府的历史资料,通过阅读和与藏族学者交流讨论,对康巴地区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转眼到了9月,苗逢澍收到一份重要的文件,中共中央西南局指示西康区党委:在军事上如果条件具备,创造一个由我党干部及先进分子掌握的藏族武装,这个武装属于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待遇与解放军相同,简称“藏民团”。它既是军队,又是生产队,更是培养热爱党又热爱本民族的少数民族干部的学校。
1951年5月康定军分区任命藏族老红军、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兼经济处处长沙纳为藏民团团长。同年8月1日举行了藏民团成立大会,由此,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支藏族部队,被称作“雪山雄鹰”的藏民团正式成立。
2019年6月11日,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刊登长文,标题为《“藏民团”的光辉历史和不朽功勋》,以之纪念甘孜州民主改革胜利60周年。
文章回顾了藏民团在甘孜州民主改革和平叛斗争中的辉煌历史和不朽功勋,称藏民团是人民解放军的“传奇”。
那么回顾藏民团的历史跟当下的精准扶贫有何联系呢?
毫无疑问,280万扶贫大军深入到中国的贫困地区,虽跟当年深入藏地的人民军队处于不同时代,但有着相同的初心和使命,那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藏民团作为战斗队,它最辉煌的历史是民主改革中的平叛战争。它机动于全州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哪里匪患猖獗,哪里有大仗恶仗,哪里就有藏民团的身影,他们是全州各族人民的坚强后盾。1956年2月,康区匪徒叛乱,藏民团打了不少艰苦而漂亮的反击战和解围战。1958年开始,藏民团挥师康南摧毁了康南叛军的组织体系,平定康南叛乱。随即转战康北,在大小战斗中,藏民团屡立战功。1959年,藏民团挥师北上,转战巴颜喀拉山地区,配合其他兄弟部队和原兰州军区一起平定石渠、色达叛乱。由于藏民团英勇善战,是一支能将叛匪“追垮、拖垮、打垮”的铁血队伍,让叛匪闻风丧胆,因而被称作“雪山雄鹰”。
藏民团既是常胜团,也是生产建设的模范团。它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参加地方生产建设。一边进行军事训练和军事斗争,一边参加地方建设和地方工作,特别是掀起大生产运动,向亘古荒原要粮要菜。
藏民团在乾宁惠远寺,道孚铜佛山,炉霍城区的鲜水河两岸和虾拉沱、扎加山、朱俄阿多坝子、色达河西乡共开垦耕地4600亩,并在石渠、甘孜、德格三县交界处办了两个牧场,养牛6000余头、羊7000余只;粮食年产达八九十万斤;种植蔬菜年产200多万斤。1954年间,还抽调两个连编制转业到地方,组建了丹巴云母矿厂和新都桥农场。在生产中,藏民团还担任了普及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任务,推广使用新式农具和农作物新品种,现场示范,并请群众参观,成为生产建设的好榜样。1962年以后,藏民团转入守点执勤并进行农副业生产,在甘孜、阿坝两州先后耕种了8000多亩土地,建立了牧场、军马场、园艺场各一个,除了饲养牲畜,还种粮食、蔬菜和水果,减轻了国家负担,支援了国家建设。
藏民团更是培养民族干部的“大学校”。一批批优秀分子成长为军事干部并被选送到军事学院深造,成为人民军队的指挥官,特别是为甘孜、阿坝两州人民武装部输送了大量骨干人才。藏民团官兵转业地方后,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成为各地各行业的骨干和精英,一部分还被提拔到州、县领导岗位。另外,藏民团还向州外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
藏民团更是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它以其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优良的思想作风,谱写了一曲忠于党和人民、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和军民鱼水情的“高原赞歌”,践行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团结、特别讲奉献”的“高原精神”。
尤为重要的是,藏民团的红色基因正在代际传递,他们的后代在扶贫路上扛起父辈的旗帜,继续为人民服务。
曾经给首任康定军分区司令员孔诚当过警卫员的小吉村,他的儿子肖东红,现在是乡城县扶贫开发局局长;藏民团干部泽仁多吉的儿子建康,现在是德格县分管扶贫开发工作的县委常委;原炉霍县委书记李二喜的儿子李强,现在是色达县政法委书记,协调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他们延续着父辈的初心与使命。
近半个世纪的薪火传递,两代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正是这些点滴汇聚成势不可当的磅礴之力,证明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回到1950年下半年,年仅21岁的藏族共产党员钦绕与苗逢澍结识。当时钦绕带领一批巴塘籍的藏族青年来康定向组织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