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乡村未成年人学业与行为问题评估
书名:乡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作者名: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本章字数:1838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36
一、关于学习
学习是乡村未成年人的主要活动,这里的学习是狭义上的,指的是系统的学校学习。广义上的学习是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创造。学习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行为,但是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学习呢?学习本身是一种重视“做”的活动,嘴上说千百句,不如动手动脑学习一分钟。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可以遵循,下面就来了解一些成熟的学习理论,在科学的基础上来认识学习。
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由反复的经验造就的行为或潜能的持久性的改变。要注意的是,学习是后天习得的。刚出生的小鸭子,看到第一个移动的活物,就会跟着走,以为是“妈妈”;刚出生的婴儿在出生的半小时后,就能产生吮吸反射,开始吸奶。这些是学习吗?不是,这些都是本能行为,天生就会的。而一岁的孩子开始学习发音,马戏团的猴子学会骑车子,小老鼠学会走出迷宫。这些是学习吗?是的,这些变化都是行为的后天习得。药物、疲劳和疾病会引起我们的行为变化,但是这一类行为变化并不持久。能使我们的行为潜能持久变化的,只有学习。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或者学习某种技能,一旦学会,一般就不会遗忘。没有变化就不是学习,学习一定会带给人外在或内在的变化。
【心理驿站】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牛顿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却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这听起来是自谦的话,但也是事实。牛顿学习了很多前人的知识,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才能够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做出奠基性的贡献,成为一代科学巨匠。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优良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中国有句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的成功是我们登上更高“山峰”的台阶。我们有限的生命不可能体验所有的事物,直接经验非常宝贵,但是少而难得,我们只有借助别人的间接经验,获得更大的智慧。
二、提高乡村未成年人的学业表现
乡村未成年人的学习成绩除了受到当地教育水平的影响,还跟未成年人本身的成就动机有关系。由于环境、条件所限,与城市未成年人相比,乡村未成年人在遇到学业困难的时候可能无法得到家长、学校及时有效的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改善乡村未成年人心理状况的第一步。
俄国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说过,教育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发展和知识储备,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乡村未成年人提出的学习目标不能不切实际的高,也不能毫无成长可言的低。要根据乡村未成年人自身的条件,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学习目标,保证他们在努力的情况下能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乡村未成年人科学成长,过高的目标和期望形成的无尽的压力、过低的目标和要求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一)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的兴趣可以提升学习的效率,因为兴趣不会让乡村未成年人觉得学习是负担,而是享受。兴趣是人对外部事物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它可以有效地引发人的行为,并使行为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持久性。学习兴趣是乡村未成年人对学习活动或者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的动力。当乡村未成年人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时,他们的大脑会自主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关注,越是感兴趣的内容越能进入他们的长时记忆,内化成大脑知识储备的一个部分。
兴趣的前提是动机。动机能够引发人的行为,并且保证行为的目的性和持续性。学习动机可以积极地促进学习兴趣的形成。作为老师,要引导乡村未成年人学习动机的形成,要让他们了解到对于他们来说,改变命运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努力学习知识;还要让他们多开眼界,让他们真正了解到精彩世界的无限种可能性。大部分留守儿童产生学习问题的原因来自以下三个层面:家庭、学校与社会。家庭层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产生的孤独感和焦虑感都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行为。学校层面: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不良,受欺负、被霸凌,与老师的关系紧张等,会让他们逃避校园环境。社会层面:留守儿童易受社会上行为不良人员的影响,而网吧或者娱乐场所也对留守儿童具有吸引力。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成自然。很多伟人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自律的性格倾向。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勤于思考等等,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但是对乡村未成年人来说,经常遇到父母不在身边、隔代养育,因而缺乏监督的情况。所以作为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去引导他们。
(三)掌握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有意识地积极控制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在学习中,要指导乡村未成年人掌握三种基本的学习策略:编码策略、提取策略和问题解决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