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六节 未成年人中学阶段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第六节 未成年人中学阶段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书名:乡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作者名: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本章字数:2217更新时间:2024-05-25 17:17:44

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人的生理、心理发展都日渐成熟。其中生理上最明显的特点是性的发育和成熟;在心理方面,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高峰期。生理的发展给心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生理上未成年人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心理发展的滞后性导致了中学生心理的矛盾性:他们既独立自主又依赖成人,既理智又冲动,既开放又封闭。生理的变化让中学生不知所措,这就是“青春期”。

一、未成年人中学阶段认知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思维

未成年人中学阶段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以至整个中学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高中学生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较初中生明显提高,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得到更多的发展。

(二)自觉性

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自觉性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有意识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且在感知、识记、想象中日益占优势地位。一般高二时期已进入智力成熟期,智力的各种成分基本趋于稳定状态,思维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转化。个性智力差异也基本定型。个体智力层次、智力品质基本稳定。因而与小学阶段相比,中学生的培养难度会加大。

二、未成年人中学阶段的情感发展

【心理案例】

青春期的朵朵

电视剧《小别离》描写了三个好朋友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方朵朵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她活泼开朗,对朋友好,在家里乖,兴趣广泛,喜欢写作,也喜欢音乐,还喜欢小动物。方朵朵看起来是个乖乖女,但是,进入青春期的方朵朵会因为学习、课余爱好与父母发生冲突。为了避免冲突,方朵朵采用了欺骗、逃课的手段,结果跟爸爸妈妈发生了更大的冲突。朵朵为了帮助朋友可以翘课,不睡觉熬夜写网络小说,成绩搞砸了偷偷改分数,甚至在感到难堪的时候不知所踪,让爸爸妈妈以为她离家出走。她的青春期让“女强人”妈妈和“好男人”爸爸有点不知所措,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当然,“分数至上”的确不是一个令人快乐的教育理念,朵朵的爸妈需要反思,应试教育需要反思。但是,朵朵的青春期也是矛盾的来源。

(—)情绪的矛盾性

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体验到从未经历过的寂寞孤独、忧虑不安、多愁善感。虽然此时的未成年人已有了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情绪的波动性却很大,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是经常发生的。他们容易狂喜、暴怒,也容易极度悲伤和恐惧,情绪来得骤然,去得迅速;顺利时得意忘形,受挫时垂头丧气;意外的打击会使他们丧失信心,甚至会走上轻生的绝路。

(二)情绪易受影响

未成年人中,11岁到13岁的女孩和13岁到15岁的男孩的情绪,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且反应强烈。

(三)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中学阶段的未成年人已经能比较理智地看问题,他们不像小学阶段那样易冲动。他们开始注重自己的仪表,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会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外在表现既得体又合时宜;同时他们已经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加以控制。比如,某人对某件事感到厌烦,但出于某种原因,也可以表现得不在意,甚至表现为十分热心。

情绪时时伴随着中学生,对于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了解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三、未成年人中学阶段的人际关系

(一)同伴关系

1.交往中产生非正式团体

在校内、班内尽管有同学互相交往的正式组织形式,如班集体学习小组、共青团小组、课外活动小组等,但中学生仍常常因兴趣、爱好和性格而在校内外结成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群体。这种小团体一般是在心理、动机、倾向一致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小团体一般是形式松散而行动往往很协调的群体。这类非正式团体的存在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

2.交往中以友谊为基础

需求的互补性是人们互相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因互相帮助而产生交往,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但中学生交往中的需求和互补因素都比较少。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往往会以友谊作为交往的基础,这是在中学生中出现“哥们儿义气”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往往选择兴趣爱好相投、性格相同的同学做朋友。大多数同学愿意和有一定威信的同学和老师交往。他们好交往、重友情,感到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这就使中学生的交往变得十分单纯,感情也十分真挚。

3.交往中的社会化趋势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中学生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扩大交往范围,获得更多的社会信息。

(二)异性交往

未成年人中学阶段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少年男女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显现出鲜明的性别特征。在这一时期,人的性器官明显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性意识迅猛觉醒,从而进入性的活跃期。

此时,未成年人出现了懵懂的对异性的情感。这种情感有一个发展过程。首先是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这一阶段大约出现在小学高年级及中学低年级。青春初期,由于对性别、性角色的心理认同的增强,以及对第二性征发育的不安和烦恼,一些学生对异性有意疏远。此时的学生可能会不愿意与异性同桌,躲避与异性接触,嘲讽关系比较好的男女同学等。一般到了初中二三年级,学生开始关注与接近异性,有了“臭美”意识。此时的少男少女也许会产生懵懂的喜欢,但这种感情通常是比较浅表、盲目的。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对异性关注的增多和接触的频繁,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异性的吸引、情感的撞击和性欲的冲动。当这种心理较为专一地指向某一异性时,便有了纯洁而幼稚的初恋,甚至产生相应的追求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