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五节 未成年人小学阶段的心理及行为特点(2)

第五节 未成年人小学阶段的心理及行为特点(2)

书名:乡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作者名: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本章字数:2284更新时间:2024-05-25 17:17:44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一)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社会性的一个表现,在于自我意识。

在自我意识方面,小学生自我认识的内容会随年龄增长不断丰富,对自己的描述也更加多样,会从简单的外貌和姓名描述逐渐提升,自我评价能力也逐步提高。低年级的小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来源于父母、老师等,高年级的小学生逐步学会了独立的认识,学会了与他人的行为进行比较。

(二)小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

社会性的另一个表现,在于理解他人。

小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指的是能理解他人的想法,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塞尔曼用“两难故事法”进行试验,认为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会经历五个阶段。一般来说,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跟自己不同;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会认识到每个人都知道别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小学高年级的小学生会认识到事件相关或者无关者对某件事情的观点,并能思考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小学生的人际关系

1.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

亲子关系的建立是在家庭中完成的,是人最早建立起来也是对人影响最大的人际关系。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亲子关系是他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中,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童年的心理体验被认为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日益提高,小学生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可能会逐渐减少,逐渐被其他依恋所补充,但依恋贯穿整个人生。早期的安全依恋有助于培养未成年人对自己、对父母、对同伴、对世界的信任感、探索能力,为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

【心理驿站】

依恋的重要作用

婴儿大约在六个月时,与父母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亲子关系:依恋。依恋是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一种感情联系、纽带或持久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一旦依恋形成,儿童就会以各种方式对待依恋对象,如经常接触他们,一起玩乐、做游戏,更为重要的是,依恋对象能给儿童提供一种安全感。疲倦或紧张的儿童会靠近其依恋对象,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表现出愉悦和轻松。有研究发现,在孤儿院长大的儿童,更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障碍问题,包括不能和别人建立亲密持久的人际关系。这些儿童似乎是不爱别人,因为在早期生活中,他们失去了对一个母亲形象牢固的依恋关系的机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与亲近的人分离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情绪上的问题,早期生活中的母子分离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母子联结的破裂或未建立正常依恋关系的儿童,不仅在儿童期会引起种种情绪障碍,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而且将影响整个人生的顺利发展,尤其在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及社会生活适应上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发生着变化,由最初的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控制,到自己能在父母的引导和沟通下做出部分决定,再到最终自己做出绝大多数决定。子女在小学阶段与父母的关系处在过渡的阶段,人际关系与学龄前相比更加丰富,交往更多,对父母从完全依恋到偶尔产生怀疑。但此时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还是巨大的,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是其他人际关系无法比拟的。父母民主化的教养行为,例如商量的口吻、适时的鼓励和爱的表达,以及父母之间关系的良好维持,保持家庭氛围的和谐对子女都是榜样化的教育。这阶段依然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对子女的一般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学业的发展等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妥善处理好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不仅要求做父母的要理解和关心子女,而且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宽严有度。

【心理驿站】

哈洛的罗猴

美国动物心理学家哈洛设计了别具一格的罗猴研究。他将小猴与母猴隔离,并由两种假母猴代替真母猴。一个是由金属丝构成的圆筒,称“金属母猴”,另一个是在圆筒外面包上一层柔软的绒布,称“布母猴”。哈洛发现,尽管只有金属母猴会提供食物,但小猴通常会紧紧地搂着绒布做的“母亲”,除了去喝奶,很少会和金属丝做的“母亲”在一起。当遭遇惊吓时,小猴会搂住“布母猴”寻求安慰。哈洛发现,就算是小猴对“布母猴”建立起了依恋关系,但是“布母猴”依然不能替代母亲对小猴子的影响,由“布母猴”抚养的小猴子依然会产生异常的行为。这些猴子在青年和成年时期仍不适应“社交”。完全隔离的猴子在性成熟时缺乏交配能力,对自己生育的婴猴也不会给予照料。

2.小学生友谊的发展

小学生之间的友谊一般是与同龄人或者年龄差别不大的人建立起来的,一般是同班同学,或是一起上课,或是家庭住址比较近的人。与同伴的交往是未成年人小学阶段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不同于与家长、老师的关系。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在共同的活动和相互的协作中,小学生能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未成年人小学阶段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对儿童学习社会技能有特别的作用;能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良好的同伴关系也有利于他们社会价值的获得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甚至会对成年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只是根据一些表面的行为和关系来定义朋友,认为朋友就是住得较近、有好玩的玩具、喜欢与自己一起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的同伴。小学高年级学生则慢慢将更抽象的相互关心、互享情感、互相安慰作为友谊的标准。

3.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和社会经验的丰富,未成年人对教师的认识和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化。从对老师充满崇拜和敬畏,无条件的服从到开始对教师做出评价,有了喜欢与厌恶的区分。未成年人小学阶段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知识丰富、平和开朗、有耐心、公正、尊重学生、能为学生着想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