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1)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1)

书名:乡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作者名: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本章字数:2698更新时间:2024-05-25 17:17:40

一、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轴心时代”的“希腊三贤”以及我国的“孔孟”对人性提出的思考和观点。早期的心理学依附于哲学,采取思辨的方法探寻“人”的问题。直到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才建立起来。心理学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式,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观察人的身体变化和外部行为,对人的心理有了更准确的研究。心理学流派众多,有经典的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等。在这些学派的基础上后期又发展出众多流派,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每个学派有不同的理念。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健康教育

1.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当中发展了精神分析学说,他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意识是个体可以觉知到的心理活动,前意识是个体能够回忆起来的心理活动,潜意识是个体无法意识到的被压抑的各种心理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各种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都是潜意识当中的心理冲突在某种外在刺激下病态地表达出来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是源于人的本能,他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是指人具有延续自己生命和遗传因子的本能,而死的本能指的是破坏、毁灭或者侵犯的本能。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当三个层面平衡和谐的时候,我们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当三者之间发生冲突就会导致心理的不健康甚至失常。

在心理发展领域提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埃里克森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他认为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不同于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冲动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埃里克森等新精神分析学家开始注重社会环境及文化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2.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健康教育

精神分析学派主张以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等途径,挖掘人的潜意识当中的内心冲突,解决这些内心冲突以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精神分析学派非常重视人的早年经历对心理疾病的影响。在儿童时期遭受虐待的人在成年之后很可能会产生暴力倾向。另外,一些有暴力行为的儿童一般是选择攻击他人来释放自己的死的本能。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般会鼓励学生通过一些非暴力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愤怒情绪。

(二)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健康教育

1.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派反对将“看不见”的心理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只有通过外在的可见的行为才能够了解人的心理。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是可控制的。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强调条件化刺激和反应的联系及其后继反应规律,解释行为的建立、改变和消退。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阐明奖励性或惩罚性操作条件对行为的塑造。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强调社会性学习对行为的影响,而华生认为任何行为都是可以习得或弃掉的。

【心理驿站】

巴甫洛夫的狗

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他在给狗吃食物的时候,旁边同时发出铃声。狗看到食物会分泌唾液,这是本能反应。但是当铃声和食物一起出现了几次之后,他发现不出现食物只出现铃声,也能够引起狗的唾液分泌。也就是说,狗“知道”发出铃声就是要吃饭了,狗建立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可以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

2.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健康教育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的不好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同样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习得好的行为,消除不好的行为。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行为主义也普遍被应用。例如,学习习惯的建立普遍被认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生一旦出现好的学习行为或者利他行为,老师会表扬这些学生。这些学生的好的行为会被强化,渐渐建立起好的行为与被表扬之间的联结。强化越多,这种行为越稳固。另外,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他的问题行为一般是从生活中的“榜样”得来的。可能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也可能是从大众媒体当中学到的。问题行为一出现,如果没有得到父母、老师的关注,或者由于问题行为出现时因学生年龄较小而没有被制止,都会强化问题行为。例如,学说话阶段的儿童学大人骂脏话,有些家长不但不会批评,反而觉得是一种笑料。家长的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认为骂脏话是正确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派一般会通过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脱敏法常常用于帮助学生消除考试焦虑等。通过系统化阶段化地给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焦虑情景,引导学生一一克服,打破各种引起焦虑的情景与焦虑情绪之间的联结,以缓解考试焦虑情绪。厌恶疗法与系统脱敏法相反,厌恶疗法是要建立不良行为与不良情绪或者惩罚之间的联结,以达到消除不良行为的目的。例如,对于有“手机瘾”的学生,老师可以建议他在胳膊上套个松松的皮筋。当他在学习或者上课的时候,产生看手机的想法,就拉手上的皮筋弹一下自己,产生疼痛感。几次过后,这种疼痛感以及相应的烦躁或者焦虑情绪会与看手机的想法产生联结。逐渐地,会降低学生看手机的想法及行为。行为塑造法是通过一系列的系统训练,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如利他、沟通、好的学习习惯等与良好的结果之间的联结。这个良好的结果可以是老师、家长的表扬,同学的认同以及好的学习效果。

(三)认知主义学派的心理健康教育

1.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学派,又称认知学派,与行为主义学派不同,他们认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行为不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人的有些行为可以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但是如何解释面对不同的刺激,人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呢?例如,同样是留守儿童,有的因为不良情绪的出现导致逃学、上网成瘾、有攻击行为等,但有的却表现出了自立自强、努力学习、帮助他人等良好的行为。认知主义学派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简单的对外周环境各种刺激的简单反应,而是通过大脑的信息加工之后对外部环境产生的反应,并且人会不断地改变自己内心的认知结构。大脑信息的加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

2.认知主义学派的心理健康教育

认知主义学派比较关注的是儿童在遇到不良情况时的认知加工过程。外界信息如何输入?大脑如何解释这些信息?例如,人际关系不良的留守儿童常常会有这样的自述:“他们在路上看到我都不主动跟我打招呼”,“他不愿理我,我还不愿意理他呢”。人际关系不良的人倾向于将别人的无意义的行为认知成针对自己的,是对自己不友好的表现。心理咨询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就是一种认知疗法。虽然合理情绪疗法也有行为主义的治疗方法,比如放松训练,但是,总体来讲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发现并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进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获得合理的情绪,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多种心理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