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河的串场词
书名:一场风花雪月的盐城作者名:曾丹本章字数:1756更新时间:2024-05-25 17:08:19
直到离开盐城,我都没能再去把串场河的游船秀节目全程游完,所以,我找来了关于串场河的解说词,放在这里,也算一次总结。希望下次再去盐城的时候,能认认真真把盐城人民心中的这条母亲河,好好游一次。
因盐而起的河流:
串场河是里下河腹部与垦区之间南北向航运、调水骨干人工河道。古时又称“官河”“串场河运盐河”“大盐河”。串场河南起海安与通扬运河相接,北至阜宁县城与射阳河相通,全长180公里。盐城市境内有168公里。途经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丁溪、草堰、白驹、刘庄、便仓、伍佑、新兴、上冈、草埝口、沟墩、庙湾等15个古盐场。串场河即因串通各盐场而得名。
追溯历史,秦末汉初,先民们便懂得“煮盐兴利、穿渠通运”,将盐变为商品,并开河道运盐。唐宋时期,两淮盐业持续稳定发展,“天下之赋,以东南盐利为最”。有“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说,仅淮南盐场,煮盐即达45万石。元明时期,淮盐年产量高达38万石。“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把大批的烧盐运往外地,短途肩挑车拉,长途运输的最好方式,就是船运了。
宋天圣(1023-1032)年间,时任西溪盐仓监官的范仲淹,为抵御海潮侵袭和适应盐场运输,在唐李承主修的“常丰堰”基础上,兴工修筑“捍海堰”。取土河道连接起来遂成运盐航道,即后人所称之“串场河”。其时仅断续可航,后来历经南宋、元朝、明朝、清朝,都曾对捍海堰进行不断加固南延,串场河也因之得到更好拓浚和完善。直至后来,从富安向北至庙湾的15个盐场得以全线贯通,各盐场的商品由串场河便利运出,向北经射阳河入京杭运河可达京城,向南可经泰州入长江运往全国各地。
造福百姓的河流:
新中国成立之后,串场河承担了新的历史任务,集通航、引水、排涝功能于一身。为航运需要,串场河多次疏浚裁弯。
据盐城市水利局的相关介绍,在2002年通榆河正式投入使用前,串场河一直是盐城水上运输的动脉和纽带。盐城市出口的粮食、棉花、食盐及农副产品等大宗物资,有将近一半是经串场河运出,年货运量近1000万吨。通榆河投入使用后,串场河的部分功能为通榆河所代替。
对于生活在串场河畔的居民而言,在通自来水前,串场河一直是他们生活饮用水的来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不再用从串场河取水。在经过多次城市改造后,串场河的流向和面貌也有了新的变化。
承载文化的河流:
串场河不仅仅养育了盐城人民,也留下了丰富的盐文化与水文化。在串场河沿线与盐文化水文化相关的古迹就有数十处之多。我们列举几处较为著名的。
丁溪三盐官与宋朝三宰相。北宋真宗、仁宗时代的三位著名宰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都先后出任东台西溪盐官,传为千古佳话。范公五言诗《至西溪感赋》曰:“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晏殊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亦作于西溪。故西溪又称为“晏溪”。
冯道立故居。冯道立(1782-1860),清代水利学家,东台时堰人。著有《淮扬治水论》《淮扬治水图论》《测海蠡言》《勘海日记》《攻沙八法》《七府水利全图》等水利专著40余部,并亲至长江、淮河、废黄河、白马湖、高宝湖、洪泽湖及广大海滨地区实地勘察,冯道立以水利知识渊博,以及在治水中的远见魄力被载入史册。百姓赞扬他有“大禹之风”。冯道立故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草堰古镇。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串场河沿线15个古盐场之一,境内产盐曾达两淮盐产量的22,为省级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至今依然保持“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古镇风貌。镇上有古迹15处,有古老的水利设施、古建筑、古碑廊、盐民起义领袖吴王张士诚墓、唐武则天题写寺名的古义阡禅寺、《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用于研墨的古井等。
白驹施耐庵纪念馆。《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参加过张士诚起义军,后隐居于串场河边白驹场的少宝寺,专门从事《水浒传》的小说创作,并和罗贯中一起撰写《三国演义》,纪念馆中有《水浒传》版本100多种,还有国家二级文物《施氏家谱》。
便仓枯枝牡丹。串场河畔便仓古镇,已有700年历史的枯枝牡丹,以其奇、特、怪、灵著称于世。奇在枝枯花艳,特在唯便仓牡丹园才能正常开花,怪在花瓣随历法增减,灵在能感应时势顺兴而开。
盐城十景。串场河穿城而过的盐城市区,素有“瓢城十景”著称于世:铁柱潮声、范堤烟雨、瓜井仙踪、龙祠胜概、石桥春涨、登瀛晚眺、杨楼翠霭、平湖秋月、龙港观海、盐岭积雪。每一景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都寓意着千年盐城的沧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