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女儿的婚姻所领悟到的事
书名:好的关系,需要刚刚好的距离作者名:金惠男本章字数:1776更新时间:2024-06-04 11:34:41
我女儿3岁时罹患了心脏病。做大手术前的某一天,女儿对我说:“老天爷真坏。如果让一个人出生的话,就应该让他幸福快乐地活下去才对,为什么要让人生病呢?”听了这段话,我的心都碎了。为什么身为母亲的我健康无事,我的女儿却生病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事,老天要让我承受如此严峻的考验?我真的很怨恨上帝。更令人沮丧的是,除了上帝之外,我没有其他可以依靠之处。当时我祈求上帝,要我做什么都可以,只要让我女儿活下去。幸运的是,手术非常成功,女儿恢复了健康。从此之后,我放弃了对女儿的所有期盼,只希望她能够健康长大。转眼间,女儿27岁了,还带了一个想要共度一生的男人回家。
“任何人都必须尝试摆脱父母或老师的羽翼,迈步向前才行。”
这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一书中出现的一句话。34年前,我结了婚,离开父母的怀抱,当我怀着即将开创自己人生的悸动心情独立时,完全无暇顾及父母的心情如何。然而,3年前当我女儿说要结婚的瞬间,我并不是很开心。我希望女儿能留在自己身边久一点,面对兴奋地准备结婚的女儿,有时我心里会感到难过。女儿看起来年纪还很小,我却不得不把她送到另一个家庭。那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进入为人父母的第二道关卡,就是不再扮演把孩子拥在怀中,保护及照顾他们的角色,而是成为送走长大成人的子女,守护着子女成家立业的角色。回顾那个在女儿独立前心慌意乱的自己,我想,对子女的独立真正感到害怕的人,或许不是离巢的子女,而是必须送走子女的父母。
父母想看到孩子很潇洒地独立,生气蓬勃地去开拓自己的人生,却又无法接受子女真正地独立门户。他们隐隐约约地告诉孩子“你不太了解这个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而让孩子心生胆怯。因为唯有如此,子女才会因害怕而不敢离开自己。父母往往期盼子女能够一如往常地依赖自己,始终维持着紧密的关系。然而,父母越是想要阻止孩子独立,孩子就越会跟父母唱反调。于是,从阻止自己独立的父母身边逃离,变成孩子的一个目标,但是真正独立时,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得在人生道路上徘徊。因此,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上堂堂正正的一分子,并且能好好地生活下去,父母应该适时消除将子女绑在身边的欲望。
独立虽然很好,但也是件让彼此关系变得疏远,令人感到悲伤的事。但是,实际上,子女的独立并不会让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疏远,而是使关系进一步升华,让彼此改变角色的一个过程。当子女必须独立并组建自己的家庭时,父母所能做的就是脱离原本绝对保护者的角色,成为一个提供稳固后援的大本营。在攀登诸如喜马拉雅山这种高山时,探险队通常会先建立一个大本营。它是一个探险队休息及进行万全准备的前哨站,也是避风港。探险队试图攻顶却不顺利时,会先返回大本营休息及补充元气。成年的子女所需的正是这种“大本营”。在失败或遭遇挫折时,能够暂时先回来,放松地休息并获得抚慰,这个能够确认自己并非孤军奋战,可以获得再次挑战的能量的地方,就是称为“家庭”的大本营。
对疲惫且辛苦的子女而言,相信其可能性的家人将成为其依靠的力量。为了攻顶而努力去挑战是孩子的本分。我们或许会对独立的子女感到不安、不信任及担心,但是我们不能对子女的人生指手画脚,更不应该试图掌控及撼动子女的人生,那只会给子女造成精神负担,在其内心留下伤痕。父母能够为离巢拓展自己人生的子女做的事,就是祝福与鼓励他们,激励其士气。如此一来,独立的子女才不会觉得是迫于义务,而会发自内心地经常与父母联络,这样家庭才能真正承担起“大本营”的角色。
“母亲不是让子女依赖的人,而是让子女不再依赖的人。”这是美国作家多萝西·坎菲尔德·费希尔在小说《媳妇》中,总结母亲的角色时,所写下的一句话。我在看到女儿婚姻生活的模样后,重新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至今我仍将女儿视为一个需要受到保护的孩子,但是我发现她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了。偶尔跟女儿通话时,我会觉得很多事情女儿做得比我还好。那时,即使我什么都没做,心里也会感到十分欣慰。所以我认为,父母与成年的子女能给对方最大的礼物,是让对方看到自己正过着幸福的人生吧!有时因为彼此太过忙碌而疏于联系,可能真的不知道对方过得如何。但是无论如何,彼此之间的关系绝不会疏远。3年前,女儿怀了她期待已久的孩子,不久后却又流产时,我静静地拥抱着女儿,并且对她说:“这不是你的错,知道吧?”这样就够了,不是吗?还需要多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