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生活迷茫:我是谁,我该去向哪里(1)

生活迷茫:我是谁,我该去向哪里(1)

书名:人生没有技巧,就是笃定地熬作者名:宋晓东本章字数:2974更新时间:2024-05-25 17:20:46

如何走出“穷忙族”的迷局

01.

我的好朋友志刚,今年32岁,在参加完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之后,感觉心里不是滋味。因为他感觉自己虽然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很努力,但是和很多事业有成的同学相比,好像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后头。

早在读大学的时候,志刚就是同学们眼中的风云人物。他是学生会的副主席,会弹吉他,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还经常能拿到奖学金。大学毕业之后,志刚选择到上海继续攻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幸运地得到了留校机会,并且轻松拿到了事业编制和上海市户口。

志刚在大学做的是行政工作。他特别能吃苦,工作起来任劳任怨。在工作七年之后,他被提拔为学生宿舍管理科的科长,月薪也终于过万了。不过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过万元的月薪顶多算温饱水平。尤其在结婚之后,志刚每个月除去5000多元的房贷和日常开销,手里的钱所剩无几。

而反观那几位干得很好的同学,志刚心理上很不平衡。当时读大学的时候,这几个人并没有自己优秀,而现在这几个人个个做得风生水起。例如,小青已经成为一所大学的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大华已经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中层领导,万强已经在政府机关做到了副处长一级,阿豪已经成为年薪过50万元的金融界精英。

在一次聊天的时候,志刚把他参加同学聚会的经历讲给我听,并且有些愤愤不平地向我抱怨道:“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我感觉自己毕业这些年一直都挺努力的,怎么就没取得太大的成就呢?你看看,到现在我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真的感觉自己快要沦为‘穷忙族’了。”

“你帮我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这么努力,最终却变成‘穷忙族’了呢?”志刚有点泄气地说道。

02.

我特意在网上查了一下,“穷忙族”这一说法来自英文单词“working poor”,原意是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劳碌,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概括来说,“穷忙族”有以下三个心理特点:

1.对个人未来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

在和志刚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身上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未来缺乏一个长远的规划。因为对未来缺乏一个长远的规划,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随波逐流地做事——领导安排什么工作,他就做什么工作。虽然他在工作时表现得很努力,但是内心却经常感到很无力。

俗话说:“穷人思眼前,富人思来年。”“穷忙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他们把太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眼前,却很少拿出时间为未来考虑。对于“穷忙族”来说,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这个月是否会多发几百元钱的工资,而不是在几年之后自己通过有计划地提升自己晋升到理想的职位,或去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2.用低品质的勤奋来感动自己

志刚曾不止一次地向我说:“在大学做行政工作很累,但是工资却很低。”根据志刚的描述,他的工作无非是收发通知、帮助学生办理一些常规性的事务、完成上级交办的一些其他事务等。因为这些事情基本上属于比较琐碎的事情,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所以志刚经常会有一种大材被小用的感觉。志刚曾跟我说:“我觉得目前我所做的工作,换一个专科生来做就足够了,招一个研究生来做,完全属于人才浪费。况且,我们单位的工资还很低。”

“说实话,根据你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我觉得目前你所拿的工资都有点多了。”我非常冷静地说。

虽然工作无贵贱之分,但是工资却有高低之分。一个人工资的高低,本质上是由他所做事情的重要性程度或者可替代性程度决定的。如果一份工作的可替代性很强,就说明这份工作的门槛很低,很多人都可以轻松胜任,工资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

反之,如果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那么他的工资收入一定非常可观。比如,我身边的朋友当中,有的人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他经过数十年的学习、成长和咨询经验的积累,现在每小时收费最低1000元,而且需要提前半年才能预约到他的咨询。

如果我们不去花时间提升自己的价值,一直着力去做那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劳动,那么不管我们多努力,这种努力都会被归为“低品质的勤奋”,难以帮助我们甩掉“穷忙族”的标签。

3.把走出舒适区看作一件特别危险的事情

志刚告诉我,曾经有一家民企的老板看重他的社交能力,想要挖他去做大客户经理。得知这个机会后,志刚兴奋了一夜没睡,但是很快他的脑海中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虑。他开始担心,在这家民营企业工作不如在事业单位稳定,又担心这家民营企业有倒闭的风险等。

对于害怕走出舒适区的人来说,他们在潜意识当中经常会认可这样一个观念:熟悉的东西未必是舒服的,却比冒险探索未知安全得多。

与此同时,害怕走出舒适区的人嘴边经常挂着的一句话就是:“万一……该怎么办?”例如,“万一我换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而开始的时候工资比现在低,该怎么办?”“万一我踏入一个新的领域,各方面都混得不如意,身边的人都嘲笑我,该怎么办?”

这些“万一”会将害怕冒风险的人紧紧地圈在舒适区,让其沦为安全感的奴隶,最终使他们将“穷忙”进行到底。

03.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做才能走出“穷忙族”的迷局呢?以下三点特别重要:

1.给自己设置一个五年以上的目标

我们的国家会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从而为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规定目标和方向。作为个人来说,我们也应给自己制订较为长远的计划,从而站在更高的位置去俯瞰人生。

虽然很多年轻人每天很努力,整日忙忙碌碌,但是他们缺少对自己较为长远的规划,最终很容易变得碌碌无为。比如,有的人今天还在准备考某个英语证书,明天又急急忙忙参加一个会计师的培训班,后天又心血来潮开始报名心理学专业的自学考试。这种整日忙碌的状态会让自己很疲惫,但是这些忙碌却很难形成合力,时间和精力都被白白消耗了。

请问,你的下一个五年目标,将会是什么呢?

2.再忙也要挤出时间用于个人提升

长久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越是在自己特别忙碌的时候,越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务必要挤出时间来看书和学习,从而使自己的价值不断得到提升。因为我深信: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走出“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恶性循环。

我们每天都有三个八小时可以利用。第一个八小时工作,第二个八小时睡觉,怎样利用第三个八小时往往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穷忙族”往往会把睡觉之外的时间全部用于具体事务的忙碌,而忘记给自己的学习与提升留出时间。

能够走出“穷忙”迷局的人,非常善于运用睡觉和工作之外的八小时去做一些能够提升自己价值的事情。例如读书、参加培训班、学习一项新技能、扩大社交圈等,都是对自己的长线投资,是摆脱“穷忙”的必经之路。

3.用“不断去成长”的思维模式来面对失败

我们可以根据人们面对失败的不同态度,将其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思维模式是“一局定胜负”模式,另一种思维模式是“不断成长”模式。

采用“一局定胜负”思维模式的人,他们之所以害怕走出舒适区,是因为其内心深处害怕失败。他们将失败看成是永久的,并且认为失败是对自己能力的彻底否定。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停留在舒适区,避免失败的发生。

而采用“不断成长”思维模式的人,他们乐于去冒险,即使遭遇失败也不会悲观泄气,因为他们相信失败是暂时的,同时他们可以从失败中学到很多东西。对于拥有“不断成长”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失败只不过是对他们采取行动的一种反馈——如果一种方式行不通,那就换另一种方式去试试,直到成功为止。

总之,要想撕下“穷忙族”的标签,我们就应当用“不断成长”的思维模式来武装自己,尝试新的可能性,然后在不断地试探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从而使自己越变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