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快速定位手册(2)
书名:能成事的人,都能扛事儿作者名:小川叔本章字数:2126更新时间:2024-05-29 14:55:29
现在想想,我当初本来打算先学个皮毛,没承想,这却让我们之间的关系近了一步,算是歪打正着吧。
模仿这件事很容易让被模仿者有一种“我们价值观相似”的感觉,从而在心理上多了几分亲近,使模仿者更容易获得进一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有人总是吵着说要认识一些业界大咖。你加了大咖的微信,这不叫认识。你想让大咖认识你,可以先从模仿大咖开始。如果大咖一天更新一篇文章,你可以模仿大咖这么做,之后遇到问题时拿出这些成绩去问,总好过你啥都没做直接取经更容易让人信服,效果更好些。
成长之路2:读书成长
关于读书这件事,年轻的朋友一定要纠正一个错误:读书这件事不是毕业后就结束了,而是终身的。
我们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时远远不够。因此,毕业后我们要及时补充专业知识,这不是要求,是需求。我们今天说的读书成长,并不包括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技能的提升。
我们说的读书成长这件事,是指你毕业后在补充专业知识和提升技能的同时,还要做好本专业的延伸阅读,以及和这个专业相关的知识的了解。再进一步,自我测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现漏洞,及时补充和完善。
读书,一部分是为了学习,而更大一部分是为了搭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好比一个人的四肢要协调发展一样,一旦偏科严重就容易畸形。比如过分注意业务能力的补充,沟通能力跟不上,这不但会影响你与别人的合作,而且会影响日后升职带团队。
如果你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追求工资上,不增强抗压性,不做好成长路径的建设,就会导致财富满足后的无力感,承受不了重压而心理防线崩溃的结果。
以上这段总结看似简单,川叔却用了7年才明白。
当年我来到北京后,频繁地换工作。这不但让我没有时间去深挖和学习,而且让我一直都处于急急火火的状态,生怕被甩下。
那段日子,我身心俱疲。直到后来我还完外债,修正自己的交友模式,调整自己的知识储备时,我才发现我读得最多的,除了专业书,就是小说,品类单一得可怕。
于是我开始有计划地丰富自己读书的品类,从名人传记到团队带领,从早年不知道如何区分书的好坏,到逐渐有了自己的标准,读适合自己路子的书。这些都需要一一探索和修正。
读书会完善你的理论知识,而实践却是成长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环。你只要去做,就会面临接下来的成长路线。
成长之路3:犯错成长
有实践就一定会犯错,有时候一次印象深刻的错误,抵得上10次赞美。因为别人赞美你,只会使你看到自己的成绩,而犯错会使你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不足。
我曾经犯过一次较大的错误。当时我刚入职一家公司,还是新人,所以急于表现自己。在一场500人规模的培训活动中,我负责准备工作。在那之前我已经做了好几次类似的活动,算是轻车熟路。但是因为人手有限,再加上大家都略显疲惫,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亲力亲为。忙中出乱,由于我的一时疏忽,遗漏了一个最重要的道具。
当时董事长在现场,活动还有5分钟就要开始了,我吓蒙了,不知道怎么补救。当董事长追究责任问起来的时候,周围几个高管都望向我。我知道逃避是不可能的,我的上司这时候不可能替我背锅,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于是我哆嗦着站起来说:“这是我的责任。”
老板看了看我没说话,用了一分钟想出一个替代的办法,这件事算平稳过去了。
为此,我做了深刻的自我检讨。从那以后,由我负责的所有活动,不但有流程表,还有物料清单及人物联络单。
我很庆幸,那次我遇到的是一个解决当下问题的领导。如果当时遇到的是一个脾气暴躁或者不依不饶的领导,我会怎么办呢?我不知道。大概不论对方骂我什么,我都只能忍着吧。
新人犯错是正常的事,被骂被教训也是正常的。没有接受过震撼教育,你的印象就不会深刻。关键是,挨骂后你要去总结,下一次规避错误,这样你才没白挨骂。
员工犯了任何错误,最终买单的都是企业和组织。从这个角度去想,被骂后你就没那么伤心了。
成长之路4:等待成长
这是川叔总结的成长之路的最后一点。
当你在职场上经历了以上种种历练后,你逐渐觉得工作游刃有余了,但焦虑随之而来。你可能会觉得,你每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你的工作热情开始下降,你甚至怀疑自己到了职业瓶颈期。
千万不要自己吓自己,任何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游戏人物需要不断打怪才能升级,我们也一样。
从未知到已知很容易,从已知到熟练、从熟练到优秀很难。怎么把你觉得重复的工作做出点儿意思,这不是工作或者方法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
川叔一年做了50场演讲,走了6座城市,你说这些演讲里有没有重复的主题?肯定有。怎样才能让重复变得没那么单调和无聊?你需要自己设定主题,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好玩的要求。
起初做演讲的时候,我完全没有经验,全靠一身蛮力在拼;做了3次之后就会总结经验,提升技巧;15次之后就容易陷入麻木的状态。这时候我需要更改开场方法,增设和删减环节。比如,演讲开始的时候做一个小调查,观察一下大一大二学生关注的侧重点,和大三大四学生关注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如果今天针对大三大四学生讲一个小时,我要重点突出什么内容,他们会更感兴趣,互动性更强?我还有没有其他可以提升自己的方法?下一次我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况,如何在现场调整演讲节奏和主题?
你看,我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调整一下,就不会有重复的单调感了,反而觉得每一次演讲都是全新的挑战。能在乏味的重复里找到属于你的成长乐趣,才是你的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