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相如赋成“圣”之路(1)
书名:司马相如传作者名:许结本章字数:1852更新时间:2024-05-25 17:43:10
司马相如因为赋惊汉主,在他去世约两百年后的东汉,被人称为“辞宗”,在千年后的宋代又被尊为“赋圣”,这与他的辞赋创作与赋史地位相关。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附归于“屈原赋”之后,而在其《后序》中论及相如赋,也是由屈原赋论列其统绪。如谓:“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竟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该序文引扬雄的话,有贬抑,有褒扬。今观相如赋,保存下来的仅六篇,另外有《梨赋》仅存一句“唰嗽其浆”,还有《鱼葅赋》《梓桐山赋》存目而已。为什么保留下来不多的作品,却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还是先来看看相如因“赋”而成“圣”的道路。
在历史文献中,有关相如在赋域的名号很多,如“赋祖”“赋宗”“赋雄”“赋杰”“赋首”等等,其中“赋圣”说虽材料不多,但是最为显眼,这是加冕的赋坛桂冠,或者说是人们赠予的赋学最高荣誉。 人们追封相如为“赋圣”,是源于论“圣”以衡“文”的历史传统。如刘勰《文心雕龙·征圣》中说:“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这种论“文”征于“圣”,窥“圣”宗于“经”的“圣”与“明”,又源自《礼记·乐记》中所说的“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这里说的“夫子文章”,指的是制礼作乐,其中含有某种开创性的意义。我们考察《说文解字》,说“圣,通也”。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引《诗经·邶风·凯风》“母氏圣善”,《诗传》说“圣,睿也”,这与《书·洪范》“睿作圣”相契合;他又引《周礼·春官·大师》注“六德”中的“智、仁、圣、义、忠、和”说:“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这在“圣”义的制作、睿智外又延伸出“一事精通”可谓“圣”的取向,这一说法又与《孟子·万章下》中的“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相通,比如我们谈到机械,因为张衡、马钧擅长制作器物,而有“木圣”之荣誉。把“圣”
字聚焦到文艺领域,也就有了多种取向,比如“书圣”“画圣”“诗圣”“词圣”“赋圣”等,王羲之是“书圣”,顾恺之是“画圣”,杜甫是“诗圣”等。其间也可作一比较,比如明人陈明卿云:“赋之推汉,犹法书之推晋也;相如之在汉,犹右军之在晋也。”对称司马相如和王羲之,其中暗含了“赋圣”之于汉代,“书圣”之于晋代的比较,以赞美汉、晋的赋与书的双圣地位。
那么是谁最先称相如为“赋圣”的呢?我们首先见到的文献是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论文上》引宋人林光朝的说法:
林艾轩云:“司马相如,赋之圣者。扬子云、班孟坚只填得他腔子,如何得似他自在流出!左太冲、张平子竭尽气力又更不及。”
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十一《相如能赋》也有类似的引述。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卷八在引述时又增加了一些内容:
朱文公曰:“相如之文,能侈而不能约,能谄而不能谅。其《上林》《子虚》之作,既以夸丽而不得入于《楚辞》,《大人》之于《远游》,其渔猎又泰甚,然亦终归于谀也。特《长门》《哀二世》赋二篇,为有讽谏之意。”艾轩林氏曰:“相如,赋之圣者。”
继后,元人祝尧,明人王世贞、单思恭、瞿式耜以及清人王之绩等,都有引说,而且褒贬不一。提出“赋圣”说的林光朝,字谦之,福建莆田人,南宋初理学家,因著《艾轩集》人称“艾轩先生”。据《宋元学案》记述,其“少闻吴中陆子正学于尹和靖,因往从之,由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说者谓南渡后倡伊洛之学于东南者,自先生始”。林光朝的论文材料明显以尊儒行教、立言古雅为准,所以他对相如赋的评价也是如此。我们不妨读一则《艾轩集》卷四“策问一十八首”中的论文策语:
道之污隆,存乎其人;文章之高下,存乎其时。唐虞三代至周而治极矣,故其文为独盛也。战国之诡激,魏晋之浮夸,南北五季之颓败凋弱,其间号为继周者,易秦而汉,易隋而唐。汉至武、宣之世,始议文章;唐自元和以后,渐复古雅。虽贾谊、陈子昂之徒,一时特起,初若有意于发挥古文,润色当代,而其风流酝藉亦无传焉者,以其独立而未盛故也。班固赋《西都》,具述公卿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刘向、董仲舒、萧望之之徒,皆以文章称之,至其叙武帝以来,则又列仲舒于儒雅,而以司马相如为文章。……文章、儒雅,若同然而实异者。……唐自元和之后,作者可数,屈、马希世之文也,学而似之者谁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