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三十六、相如之“病”

三十六、相如之“病”

书名:司马相如传作者名:许结本章字数:2853更新时间:2024-05-25 17:42:49

将“美人”落实为卓文君,再把《美人赋》的主旨臆测为“自刺”,其缘由在相如患有“消渴疾”。有关相如“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五处记述,其一,“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其二,“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其三,“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其四,“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其五,“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可见“称病”“病免”乃至“病死”,“病”成了书写相如人生的常用词,而最后一则“家居茂陵”,指相如“拜为孝文园令”后的经历,因此相如病在后世也就习称“文园病”。如“我惭衰病似文园”、“我抱文园渴”、“一自文园移疾后,遂令玄草出人间”、“仆抱文园之疾”等,皆以“文园病”自拟与自嘲。最有意思的是徐珂《清稗类钞》所载洪钧贪恋美色而死的趣事,几乎是《西京杂记》所述的翻版:

有傅彩云者,久著艳名,一曰曹梦兰,苏州名妓也。年十三,依姊居沪。吴县洪文卿侍郎钧初得大魁,衔恤归,一见悦之,以重金置为室,待年于外。祥琴始调,金屋斯启,携至都下,宠以专房。文卿持节使英,万里鲸天,鸳鸯并载……俄而文园消渴,竟夭天年。

相如贪“文君”之色而“死”,洪钧贪“彩云”之色而“亡”,况且“祥琴始调”,也是摹写相如“琴挑文君”故事。所不同者在于相如留下了文案,就是《美人赋》。

由于“相如病”事件兼具真实性和传奇性,才使得接受者有了更多诠释和发挥的空间。从文学史上看,它被历代文人引用的次数之多与范围之广相当可观,并且在这个接受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耳熟能详又多义生动的典故。据刘泽对相关材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相如病”典故被征引之盛,可以与同样备受关注的相如文君故事相媲美,而其所涉及的体裁种类之多、参与的题材描述之富,远远胜于后者。“相如病”的触角已延伸到不同主题的作品中:

其一,在描述自己身体状态、卧病度日的时候,人们乐于借用相如的“病”。用作典故最接近于《史记》中“常有消渴疾”典源的意义,或确指消渴疾,或代指任意一种消磨人意志的疾病。如邓士亮《心月轩稿》卷十四写生病体会:“文园对卷,病魔时侵,睡卧多于行坐,苦矣。大要善病之人,亟宜修心。盖病有风寒雨暑之不调而致者,此外感者;也有作孽暴恶多端而受报者,此自心造者。”又如陈镒在《次韵友人见寄》中说“我惭衰病似文园”,借用相如病的典故表示自己病态。

其二,表达怀才不遇或者退隐志向时,相如病成为借用对象。如边贡的《答罗兖州》说:“我抱文园渴,君淹曲阜城。中年俱抱屈,异地各悬情。永夜孤蟾色,新秋旅雁声。况闻吴楚变,汉帝且南征。”落拓而又郁闷的心境,油然而生。又如刘炳在《丁卯立春日简蔡宗文昆季》中流露的是“文园多病归田早,鬓影东风看野梅”的闲适隐退心情。

其三,在酬酢赠答和吊挽碑铭一类作品中,品评名士、褒扬文才、惋惜孱弱甚至早夭陨殁,“文园病”也是一种表达手法。如宋褧《寄张仲容》说:“风流多病汉文园,玉树森森瘦可怜。梦里若逢徐福问,仙家何药得长年。”根据作者自注“仲容素苦吟清癯,别时又病作”,可知是述说他对朋友的身体健康的关切之情。再如徐中行的《哭梁公实》的“潇潇风色暗燕关,易水东流不复还。一自文园移疾后,遂令玄草出人间”,则是用在哀悼的场合。

其四,“相如病”常被引用到作品中表达对男女情爱的痴迷。如程正萃的《饮石林寓石林有琴挑之兴不成故谑之》“金银花老雨中孤,云暗城空听鹧鸪。病渴谁人怜狥盐,骕骦徒贳酒家胡”,就属于这一主题。

其五,在赞誉饮食的创作中,“相如病”是讨巧的利途:司马相如吃了某种蔬果、酒、茶、泉等甘润的吃食后,足以解渴甚至医愈顽疾。这在陈景沂《全芳备祖》中有大量的出现,如龙眼、石榴、葡萄、芜菁、茶。

其六,常言“秀色可餐”,部分描绘山水花草的作品利用“文园之渴”来表达对青翠欲滴、沁人心脾景色的称扬。如许有壬赞美塘上春草和青山,都会请长卿助阵:“绕树笑文园,何由更言渴”,“胜游三日约,陈迹五年余。不待秋风起,文园病已苏”。再如赵蕃在《对梅有作》中引用典故咏梅:“酒恶思茶更炷香,不如梅蕊嚼冰霜。文园病渴知如此,未遽骑鲸返帝乡。”

其七,消暑的器物描写也善于借司马相如这位消渴疾患者制造声势,比如棕扇、翠屏之类。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竹夫人,林㙱创作《咏竹夫人》便以文园之病突出它的功效:“湘水为神玉作肌,文园病客镇相随。”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相如病”蕴含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本义。“相如病”有时是文人学士卧病的雅称,有时是怀才不遇甚至是遁世隐逸的暗示,有时是对才富命薄的叹惋,有时又被用作痴迷情爱的隐喻。同时,相如之“病”在后世的传播过程中,又形成了极大的张力,例如:相如原型的魅力,造就了趣味与名气;相如与文君故事的典型特性,有着某种含蓄中的造势。此外,士人的信仰,蕴含了宗汉与崇圣的审美观,人们的偷窥心理带来的对隐私探寻的好奇,以及文人气质惯有的风流与忧郁,都是“相如病”为人耳熟能详且津津乐道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文人的忧郁又分为两种,一是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不会忘怀的忧国忧时,一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忧身自怜,这二者往往同时出现。比如司马相如是有心为君王排忧解难的臣子,出使西南夷,且创作了《难蜀父老》《喻巴蜀檄》《封禅书》等作品,均可见其忧时忧民的忠心。可是汉武帝从未委以“公卿国家之事”,相如一番苦心得不到认可,其称病中显然潜藏着才能不得伸展的忧虑和自怜。与之相类似,明代宰相张居正在《与吴川楼给谏》中叙述自己和朋友经历时说:“仆忝在桑梓,与门下投分不浅。后仆抱文园之疾,公亦被曾参之疑,羽翼既乖,遂成疏逖。去春都门一会,会便成别离合,一移感慨随之矣。”他曾以《论时政疏》奉上了他对当朝的政治改革主张,却未能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于是在嘉靖二十九年请辞离开京师回到故乡。他在宣泄怀才不遇的忧郁与愤懑时,“相如病”便自然成为既典雅有趣又隐晦便捷的表达心情与境遇的选择。

回到《美人赋》与相如“病”,从其赋的开头“司马相如,美丽闲都”到“臣弃而不许”,主要是相如对梁王辩解自己“不好色”,并以东邻之女“望臣三年”“臣弃而不许”事情加以说明;后面一段从“命驾东来,途出郑、卫”到赋末,是通过主人公在“上宫闲馆”经历“美人”挑逗而坚拒的叙述,得出“不好色”的结论。仅此,就有两点与《西京杂记》所述其患“消渴疾”及作赋“自刺”不符:一是该赋书写“客游梁”之事,故有答“梁王问”,而相如“琴挑文君”史事在“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之后。二是全赋写“不好色”,与好色“自刺”内涵不符。当然,赋家可以假托为词,交错时空,以致有戴仲纶之惊呼“长卿长卿,据尔所言,鲁男子不啻也。其在卓氏前邪,后邪?由前则行不掩言,由后则言不顾行”,如果我们勘进于赋旨,则当有另一番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