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三十三、过秦与哀秦(2)

三十三、过秦与哀秦(2)

书名:司马相如传作者名:许结本章字数:2779更新时间:2024-05-25 17:42:46

首先,在政治上提倡“美政”,是“南山”的重要意象。“南山”作为方位词在各地均有出现,以《诗经》为例,《齐风》中“南山崔崔”、《曹风》中“南山朝 ”等,都是指当地的“南山”。但在关中地区,大多则与终南山有关。《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亡!”这是歌颂君主的诗,并祝福其长寿。《小雅》中涉及“南山”较多,如:《天保》中“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诗序》云“下报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南山有台》中“南山有台……万寿无期”,《诗序》云“乐得贤也。得贤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斯干》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诗序》云“宣王考室也”;《节南山》中“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序》云“家父刺幽王也”;《蓼莪》中“南山烈烈,飘风发发”,《诗序》云“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信南山》中“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诗序》云“刺幽王也。不能修成王之业,疆理天下,以奉禹功,故君子思古焉”。《天保》《南山有台》借“南山”表达长寿的愿望,又反映出君臣、上下协和的关系;《斯干》描绘山水之间有深竹、茂林,歌咏家庭关系的和谐;《节南山》仿佛是说,高耸峻拔的南山,应该成为师尹之类重臣的人格榜样;《蓼莪》两次提到“南山”,实则将之当作了呼救、倾诉的对象;《信南山》追溯历史,将南山之田与大禹联系起来。借“南山”领起美好的政治意象,无疑指向政治清明的“美政”。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诗》谓之终南,亦谓之南山”,小注:“《秦风》‘终南何有’、《小雅》‘南山有台’及‘节彼南山’之类,皆指终南也。”古人对秦岭、终南山的认识有广义、狭义之分,随着历史的变迁,也有相应的变化,但在秦汉时期,处于长安南面、今秦岭一线可泛称“南山”,是长安以南的重要屏障,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

其次,“南山”在精神上的意涵,有追求雄壮崇高之义。相如赋对“望南山”所见之景描绘得极为细致:“岩岩深山之谾谾兮,通谷兮谽 ”,“谾谾”是深通的样子,“谽”是大开的样子,从以“谷”字旁居多的联边字的使用来看,南山的山谷给作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南山自古以山谷多而著名,清代毛凤枝撰《南山谷口考》称“南山谷口北向者,起潼关,抵宝鸡,凡得一百五十所”,南山北向即朝着长安城那一面,东起潼关,西至宝鸡,有150 多个谷口。位于长安正南方者称子午谷,直通汉中的重要通道从这里通过子午道。当代考古研究表明,汉代长安城曾有一条南北向建筑基线,赋作对山谷的关注,是有的放矢。“岩岩”是高峻的样子,“谾谾”是空而深的样子,“通谷豁兮谽 ”表明山谷空旷而无阻挡,给人以雄壮的境界;后文“汩淢”是水急流的样子,终南山是长安诸多水系的源头,水自山谷中流出,注入关中平原,因此“汩淢噏习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广衍”也符合实际的情况,给人以开阔的意象。作者的视角是由远及近,此时逐渐收回视线:“观众树之塕薆兮,览竹林之榛榛。”周遭繁盛的树木与竹林透出勃勃生意,也激发了作者的游兴。自“望南山”之后的六句,都是静态的观望,蕴含着昂扬之气。之后才有“东驰土山兮,北揭石濑”,从静态转入动态,这里的“东”与“北”可能也是泛指,显现出纵横驰骋、出左入右的恣肆意态。但“弭节容与兮,历吊二世”可谓戛然而止,并正色以对。全文是一个从雄壮而进入崇高的过程,在高山、大川的映衬下,人的壮美、崇高之情油然而生,产生肃穆之情,然后在历史的旧迹上发怀古之幽思,复增一层厚重。

再者,在文学史上,围绕“南山”的描写,使这篇赋成为写实性纪行的开端。汉以前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作品,特别擅长写路途、行程,以抒发心情。在汉代,骚体作品的“行旅”多数是以主人公具备“神格”为前提的,如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冯衍的《显志赋》、张衡的《思玄赋》等都是如此。即使如扬雄创作《甘泉赋》《河东赋》涉及现实中帝王祭祀天地的行程,也不注重实际的路线,基本按照楚辞模式描写,是给人间帝王赋予了神性。两汉之际刘歆的《遂初赋》、班彪的《北征赋》较为特别。《遂初赋》是作者由河内贬往五原时所写,贯穿整个山西,因此颇多晋国史事,一般将之作为第一篇纪实性的作品。但相较于《北征赋》,《遂初赋》的行程虽然真实、连贯,却仍有“神游”的影子,如开头部分“跖三台而上征兮,入北辰之紫宫。备列宿于钩陈兮,拥太常之枢极”,没有完全摆脱楚辞的影响。稍后出现的《北征赋》则一改前人旧辙,叙写从长安出逃凉州的过程,不仅路线真实、有序,而且在修辞上也平实无华,摈弃了“神游”模式,追溯其源头,相如的《哀二世赋》自起首直至整个行程结束,作为骚体赋创作,开启了实写行旅的先河。

由相如的《哀二世赋》开辟了以赋文“哀秦”的题材,后继者纷纷。可以说,汉代赋家的“建德”观,以及“大汉继周”的德教传统,多与秦亡教训相关。略举两则赋例:

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乎筑怨。舍高亥之切忧兮,事蛮狄之辽患。不耀德以绥远,顾厚固而缮藩。身首分而不寤兮,犹数功而辞諐。

秦政利觜长距,终得擅场,思专其侈,以莫己若。乃构阿房,起甘泉,结云阁,冠南山。征税尽,人力殚。……驱以就役,唯力是视。百姓弗能忍,是以息肩于大汉而欣戴高祖。

一是征行赋,行路有感而发;一是京都赋,构建帝国所思:二者皆是以“过秦”之暴,“哀秦”之亡,来赞述汉统、汉势与汉德的。

继汉人之后,这类哀秦赋作绵延未绝,其中描写最出色的是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杜赋开篇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形容,赋中对“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惩戒,与汉赋之戟指“强秦”并以“阿房”为例,是一脉相承,所不同者是汉赋借以倡汉德以讽颂,杜赋戒唐侈以尊俭德。我们再读杜赋中的描写,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段,虽然内容、立意、句式及风格,皆毕肖贾山《至言》中的写法,但是,这种以“赋”写“秦”事,且以“哀”字表其抒写之情感,显然是与相如赋一脉相承。

相如“失官”后复职为郎,所见事迹不多,仅有此一疏一赋可能作于这一时段,由中观觇他的人生与思想的转向,是值得关注的。他除了改变此前以宏衍博丽之文铺写帝国壮丽,而为讽世谏行的短章,还有就是他的“称病闲居,不慕官爵”的行为与心态,都与他出使西南时的抱负与做派大相径庭。

他的另一篇《美人赋》的写作,又从另一个侧面透露了其人生轨迹和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