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二十二、君臣文缘

二十二、君臣文缘

书名:司马相如传作者名:许结本章字数:2583更新时间:2024-05-25 17:42:35

汉武帝与文、景之世“无为而治”的做派不同,他以有为之心建奇功,立大业,既是尚武之王,又是“守文之君”。他要求下属臣子也要无才不备,这也是《元光元年策贤良制》中所强调的“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宜“修先圣之术,明君臣之义,讲论洽闻,有声乎当世”。所以在武帝一朝,武功强劲,文治斐然。朝堂之上,既有文章滑稽之士,又有抗颜耿直之臣;既有为国操劳的循吏,也有严刑苛法的酷吏。这班朝堂之士,有圆滑世故的公孙弘,有严酷厉刑的张汤,有尊崇儒术的董仲舒,有以戆直闻名的汲黯,有以滑稽著称的东方朔等,更有“大汉文章两司马”的同朝演出,即前有司马相如的赋文,后有司马迁的史笔。

相如与武帝的结识,与一些治国之臣不同,开始于文缘,就是武帝对《子虚赋》的赏识。武帝欣赏相如的赋,并立即给他官做,恐怕也没有仔细探究赋中的丰富内涵与深刻义理,更没有后人从中总结出来的那么多高深的理论,尽管赋中黜藩国而尊天子的思想,与其政略相合,但他对赋的最初的直接感受究竟是怎样的呢?我想就是一个“美”字。闻一多认为“《上林赋》是司马相如所独创,它的境界极大。……凡大必美……后来的《两京》《三都》诸赋,无非仿自《上林》《子虚》”,他以“大”字标举相如赋审美境界的独特地位。落实到相如赋的美,又主要体现在修辞美、夸饰美与结构美,当然还有一个重要之处,就是赋中的描绘与情节很投合武帝的味口。在相如呈给皇帝的这篇赋中,相如假托的三位人物,一位是“子虚”,代表楚国的使臣,大夸楚国的云梦之泽;一位是“乌有先生”,代表齐国的使臣,大夸齐国的东海之滨;一位是“无是公”,代表天子使者,大夸天子“上林苑”的气派。结果是“楚则失矣,齐亦未为得”,描写了诸侯应该如何臣服天子,以及大一统帝国的气象。这与当时文化大一统的形势、汉武帝本人的政治心胸,都完全适应。虽然相如作为赋家,最终还是想“曲终奏雅”,讽谏君王要勤政恤民,但作为鉴赏者的汉武帝,却往往忽略最后的讽意,而是更多地沉醉在伟大帝国的盛况描写之中,扬扬得意。

相如受到武帝的赏识,正式成为了朝廷的御用文人。在往后的日子里,这君臣关系究竟怎样呢?从历史的记载来看,他们至少在文学的交往方面是比较融洽的。不过赋这种文体,诚如班固《两都赋序》中所说的,“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相如以“赋”与武帝结缘,也应该从“讽”与“颂”两方面来看待,前者可看出相如赋品的独立性,后者更多体现其赋文的附庸性。相如赋常于颂赞中暗含讽喻,在讴歌大汉盛世的同时,也对汉武帝的行为进行了多方面的规劝,武帝有时也能接受意见,但更多的是陶醉在相如赋壮丽而华美的描绘之中,而忽略了赋中“讽”的意味。

在“天子游猎”赋作中,相如同样寄寓了讽喻的成分,而且针对武帝可谓有的放矢。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少年的武帝特好玩,爱冒险,有一天夜里,他抛开随行人员,微服夜猎,骑着快马在庄稼地里狂奔,结果遭到很多农民的围攻谩骂,谴责他的马踩坏了农作物,直到他拿出身份的证明,才被放走。还有一次,也是微服夜游,到了一个叫柏谷的地方,他又困又饿,于是到一家旅店求宿,并向旅店主人讨点米酒喝,主人厉声回答“没有酒,有尿”,而且怀疑他是盗贼,于是喊来很多年轻人要揍他。试想,年轻人荒唐些还情有可原,身居帝位的武帝倘一味荒唐或冒险,既可能建奇功,也可能败其政。所以在游猎赋中,就暗含了对武帝好游过度的劝诫。在相如献赋之前,太常孔臧就上有《谏格虎赋》,其中假托“亡诸大夫”批评“下国之君”的话语,如“顺君之心乐矣,然非乐之至也。乐至者,与百姓同之之谓也。夫兕虎之生,与天地偕。山林泽薮,又其宅也。被有德之君,则不为害。今君荒于游猎,莫恤国政,驱民入山林,格虎于其廷。妨害农业,残夭民命。国政其必乱,民命其必散”,谏猎之志非常明显。针对武帝的荒嬉于“猎”,相如写了篇《谏猎疏》,那可是更直接的批评了。在这篇疏文中,相如陈言淫于“猎”的害处以及以帝王之尊轻举出猎的危险后,留下了一段喻教训的意味深长的话: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之留意幸察。

这篇疏文虽然时间要晚于相如所上的“天子游猎赋”,但也可对应赋作,说明相如文章之“讽”,既有关照帝王安危的意思,又有关乎国家兴亡的意思,更有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民本思想。他后来写过一篇《哀秦二世赋》,以秦朝“二世而亡”为题材,讽劝当世帝王要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不要过度奢侈,要行仁政,要爱护百姓,要做好皇帝。这一“哀秦”观及其思想也成为汉代赋家赞述汉统、提倡汉德的书写模式。比如张衡《东京赋》中批判秦政是“利觜长距,终得擅场,思专其侈,以莫己若。乃构阿房,起甘泉,结云阁,冠南山。征税尽,人力殚。……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于大汉”,这也是相如以赋谴秦政的续写。对此,我们在分析《哀秦二世赋》中当有详细的说明。

相如与武帝的文缘更惊人的是后来写的《大人赋》,这是被称为“凌云”之笔的佳话,其将在我们记述相如以后的经历中见到。但是作为“讽”与“颂”的关联,以及以此显示其中文缘及相如献赋的功用,还是有必要先说明一下。据《西京杂记》记载,相如任孝文园令时想献赋,不知写什么好,忽然夜里梦见一位穿黄衣的老人说“可为《大人赋》”,于是写起来犹如神助,他也因此获得了四匹锦锻的赏赐。然正史所载,该赋的写作,主要是针对汉武帝好神仙,求长生不老,多次派遣方士去东海求仙,寻不死之药,方士巧舌骗财,武帝多次上当,虽然他气得杀了方士少翁、栾大,但求仙之心不死,结果把整个东海之滨搞得巫风流行,乌烟瘴气。相如在《大人赋》中却把神境写得空虚、寂寞、孤独、无聊,把天上的大仙姑“西王母”也写成一头白发的老太婆,意思是想告诉武帝仙境并不美好,而应该把精力放在国计民生方面。结果是汉武帝不仅不领会相如的良苦用心,反而对赋中的天际神游和华丽辞藻大加欣赏,情不自禁,感到“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这是赋家的悲剧,扬雄自己身为赋家,却批评相如“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所以他自己后来发恨不作赋,并留下“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名言。

回到相如以赋文结缘武帝的情境,他献赋中的“讽”或许常被皇帝忽略,但其中的“颂”,确实也有把脉当时的精神所寄,“天子狩猎”是一个时代的影像,其中还折射出赋家的创作心志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