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雄主汉武帝
书名:司马相如传作者名:许结本章字数:3042更新时间:2024-05-25 17:42:34
司马相如人生情感的幸运,是遇上了卓文君,不仅演绎了“琴挑”的故事,还为后世留下“凤求凰”的传奇;他人生事业的幸运,又在于遇上了汉武帝,不仅以其赋作三次惊动对方,而且缔结了一段不可复制的君臣文缘。正因如此,陈子良才有“弹琴而感文君,诵赋而惊汉主”的赞叹。这样能遇上人生与事业两“知音”的幸运,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而相反的例证倒不少,比如前面我们说过的,南宋大诗人陆游,少年时幸遇唐婉,却因母亲的反对又被逼分手,留下了《钗头凤》那般的“错、错、错”的悔恨,以及晚年还作诗怀念对方的迷惘;他一生的报国之志,又因不遇明主,只留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梦幻。相如得遇武帝且得到赏识,并非一时之幸,而是长时间的文缘。他的《子虚赋》写“楚王出猎”,《上林赋》写“天子狩猎”,皆为游猎题材,这或许与汉武帝的秉性相关,所以要认识相如上“游猎赋”的动机与意义,首先要了解赏识他的雄主——正处青年时期的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属于一个时代。他出生于公元前156年,小司马相如十多岁,初名刘彘,后改名“彻”。据《汉武帝内传》记述:武帝出生时,父亲汉景帝刘启梦见一头红色的猪从云中窜下,直奔皇宫内的崇芳阁。景帝醒来,果然看见有赤龙如红霞盘绕在梁栋之间。又一天,景帝梦见有神女捧着一轮太阳交给武帝的母亲王夫人,王夫人接过后把太阳吞下了肚,于是就怀孕了,生下后的孩子就是后来的武帝。这些神奇的故事,无非是衬托武帝发迹之路的不平凡。刘彻初为胶东王,景帝所立太子是栗姬之子刘荣,史称“栗太子”,后因刘彻母亲王娡与景帝姐姐刘嫖联手陷害栗姬,结果废刘荣为临江王,改立刘彻为太子。唐代杜甫曾以诗的语言歌咏刘彻的功绩——“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诗人站在历史的废墟上,遥想当年飘扬的旌旗,仿佛看到了汉武帝的一代奇功与大汉强盛时的气象。后人以“武”字作为刘彻的谥号,取的就是“威强睿德曰武”的意思,因为他在那个时代,既擎起了武功的大旗,也树起了文治的大旗,以强大的军事、集权的政治,建设着一个空前的大一统的帝国。
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当时他还不满十六岁,第二年改元,立年号叫“建元”。可是在他登基后的前几年,因其祖母窦太后还健在,加上景帝王皇后同母弟田蚡为相,于是受制于窦氏、田氏两大外戚势力,他没能有效地行使权力,在行政的困惑中低沉了多年。直到建元六年窦太后逝后,他才逐渐开始了“改制”的行政作为。这些改制举措除了董仲舒在对“天人三策”中提出的“合天人”“明更化”“兴太学”“举贤良”“尊儒术”“制礼乐”并建立当朝新宗教等一系列政务,重头戏是着力建立“大一统”帝国的两大事务,就是“削藩国”与“抗匈奴”。
所谓“削藩”,指的是削减诸侯王的封国,关键在削弱掣肘中央集权的地方势力。在汉代建国之初,刘邦以平民登上帝位,为了笼络人心,他对同姓宗族及异姓功臣,大加分封,赐予土地,这就形成了具有割据势力的藩国政权与政治,也出现了诸侯王长期与中央政府争权夺利的情况。刘邦之后,王室经“吕氏之乱”,朝廷依据当年高祖的约言,实行“非刘姓不封”的政略,但同姓诸侯势力的不断增长,同样威胁着王朝的安全,于是有了文、景两代施行的“削藩”举措。汉文帝惩处过淮南王刘长,结果诸侯王势力有增无减,到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呈《削藩策》,他告诫皇帝,这些诸侯王在私自造钱,造兵器,随时都会反叛朝廷。诸侯王早晚必反,所以迟削藩不如早削藩。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议,相继下令削除楚国、赵国、胶西国与吴国的部分郡县,这下触动了诸侯王的利益,结果是吴王刘濞派人联络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联合起来举兵造反,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采用了缓兵之计,接受诸侯们的条件,先违心地杀了晁错,向诸侯王赔罪,然后暗中调兵遣将,经过一番艰难的运筹,最终在周亚夫率领的中央军强力反攻下,取得平叛战役的胜利。平定七国藩王叛乱后,国家大伤元气,削藩政策半途而废,这一问题也就成为留给武帝的一个历史包袱。直到元朔二年,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下达“推恩令”,即以行仁义之举达到削弱诸侯藩国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藩国政治,源自周代的封邦建国制度,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制度毁坏,社会处于诸侯纷争的分裂局面。秦朝统一后,废藩国而为郡县,汉代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有“仁义不施”一说,其中包括不施恩宗族的原因。于是汉朝在秦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诸侯分封,又产生了前述的中央与藩国的矛盾。武帝一方面要吸取秦亡教训,施恩宗族,一方面要接受景帝削藩教训,以恩威并施的方式解决问题。主父偃的建议是推恩及于诸侯子弟,人人为侯,明里施以恩惠,暗里瓜分藩国,藩国变小了,势力变弱了,自然也就便于控制。解决了藩国问题,武帝就能腾出手对付外来威胁了。而武帝削藩的政略和举措,正与相如“游猎赋”中黜“诸侯”而尊“天子”的构思及描绘是一致的。
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是武帝亲政后要处理的又一重大问题。武帝始终记着刘邦被匈奴王围困于平城的羞辱。这是汉高帝七年冬天,刘邦攻打韩王信,韩王败走,刘邦追击至平城时遭遇匈奴大军,汉军被围困七天,人饥马乏,刘邦几乎被捉,结果靠谋臣陈平叫画工绘汉美女图送匈奴王单于阏氏,以使“离间计”,才得以脱身。刘邦死后,匈奴王又写信给吕氏,极尽挑逗侮辱之词,这些既是汉朝王室的耻辱,也是汉代史家忌讳说的。尽管汉初朝廷也采取了“战”与“和”两种形式调协与匈奴王庭的关系,但匈奴的不断侵扰,仍是汉朝发展的一大障碍,这自然成为武帝登基后的一大心病。也因此,武帝在掌握朝政后的元光元年就开始积极备战。武帝在位期间与匈奴接战十余次,其中继“马邑之谋”失利后,又有五次规模较大的北伐匈奴战事,分别在元朔元年、元朔五年、元朔六年、元狩二年、元狩四年,五次战役,不仅造就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抗匈名将,也极大地摧毁了匈奴的锐气。尤其第五场战事,被史家称为“漠北之战”,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师漠北,直捣匈奴王庭,单于北逃,以致出现后人所描述的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的局面,也使汉匈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汉朝之所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且取得了汉匈战事的胜绩,与武帝的善武思想、冒险精神,以及雄才大略密不可分。而这种武功,在汉赋作家笔下不乏呈现。例如西汉末年扬雄在《长杨赋》中追忆武帝抗击匈奴的“功德”,有一段浓墨重彩的描绘:
其后熏鬻作虐,东夷横畔,羌戎睚眦,闽越相乱,遐氓为之不安,中国蒙被其难。于是圣武勃怒,爰整其旅,乃命票卫,汾沄沸渭,云合电发,猋腾波流,机骇蜂轶,疾如奔星,击如震霆,砰轒辒,破穹庐,脑沙幕,余吾。遂猎乎王庭。驱橐它,烧蠡,分梨单于,磔裂属国。夷坑谷,拔卤莽,刊山石,蹂尸舆厮,系累老弱,兗鋋,金镞淫夷者数十万人,皆稽颡树颔,扶服蛾伏,二十余年矣,尚不敢惕息。夫天兵四临,幽都先加,回戈邪指,南越相夷,靡节西征,羌僰东驰。是以遐方疏俗,殊邻绝党之域,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跷足抗首,请献厥珍,使海内澹然,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其中“中国蒙被其难”的现实,“圣武勃怒,爰整其旅”的备战,“疾如奔星,击如震霆”的战况,以及“砰轒辒,破穹庐,脑沙幕,余吾。遂猎乎王庭”的结果,是以历史的回顾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汉匈战争。如果回到武帝筹划抗匈战事的当下,司马相如有关“天子游猎”的描写,乃为现实情形的展现,其中内涵了赞述“武功”的力量。
当然,武帝对相如的赏识,首先是赋作,是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