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二十、相如赋的帝国气象(2)

二十、相如赋的帝国气象(2)

书名:司马相如传作者名:许结本章字数:1935更新时间:2024-05-25 17:42:34

第一方面,相如写《子虚赋》是在诸侯国梁孝王菟园所写,而他之前也曾任职朝廷,担任“武骑常侍”,但因为汉景帝不好辞赋,所以他才辞去宫廷的职务到了梁国。而他现在又被召入宫廷,是因为汉武帝建立了一种宫廷制度,也就是建立起宫廷言语侍从队伍。或者说,汉大赋形成期的赋家都处在内宫,或称“中宫”,即天子宾客,以献赋食禄,这才是汉赋作者由区域进入中央的实际意义和制度保障。

第二方面,司马相如创作的“游猎赋”,首次虚构了三个人物,分别是“子虚”“乌有先生”与“无是公”。这里仿效先秦诸子尤其是庄子寓言虚构人物的方法,所谓“子虚”指虚无,“乌有”指没有,“无是公”指无其人。后世只要说虚无的人与事,都习惯地称“子虚”“乌有”。而在赋中,“子虚”代表楚国的使臣,夸耀的是楚国的云梦之泽;“乌有”代表齐国的使臣,夸耀的是齐国所处的东海之滨;两者皆是藩国的代表。而“无是公”却代表天子的使者,夸耀的是天子“上林苑”的气派,赋中写的上林之水是“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其他写山石,写草木,写鸟兽,写人物,写宫室,写游猎,写歌舞,写宴会,写制度,可谓无所不包,这些却都是真实的存在。宋朝人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说相如赋中的“上林”是“该四海而言之”,说明赋中通过虚构人物展现的实际存在,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君临四海的帝国气象。这也恰是相如赋由区域进入宫廷的标志。

汉赋展示国家形象,写大题材,所以“以大为美”,但容易大而无当,易假,易空,易虚,所以到晋人反思汉大赋创作,批评意见接踵而至,比如挚虞《文章流别论》就批评汉赋“假象过大”“逸辞过壮”“辩言过理”“丽靡过美”。笔者曾说读唐诗要“小中见大”,读汉赋要“大中见小”。而汉大赋的“见小”,又多藏于大题材中。如写游猎,赋事之细,莫过于司马相如写“楚王行猎”与“天子校猎”两段文字。以楚王行猎为例,赋先述“云梦”之地,写“其山”“其土”“其石”“其南”“其高”“其埤”“其西”“其中”“其北”“其上”“其下”,先大后细,逐层见小。而赋文又由“其下则有白虎玄豹”引出楚王之猎,所谓“楚王乃驾驯驳之驷,乘雕玉之舆。靡鱼须之桡旃,曳明月之珠旗。建干将之雄戟,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阳子骖乘,纤阿为御,案节未舒,即陵狡兽”。此写行猎前的仪仗,寥寥数语,却用事细密。而在行猎过程中,如《文选》李善注“驯驳”,“张揖曰:驯,扰也;驳,如马,白身黑尾。一角锯牙,食虎豹”;注“鱼须”,“张揖曰:以鱼须为旃柄,驱驰逐兽也”;注“明月之珠”,“张揖曰:以明月珠缀饰旗也。《孝经援神契》曰蛟珠旗,宋均曰:蛟鱼之珠有光耀,可以饰旗”;注“干将”,“张揖曰:韩王剑师也”;注“乌号”,“张揖曰:黄帝乘龙上天,小臣不得上,挽持龙须,须拔,堕黄帝弓,臣下抱弓而号,名乌号也”;注“夏服”,“服虔曰:服,盛箭器也。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注“阳子”,“张揖曰:伯乐字也”;注“纤阿”,“郭璞曰:古之善御者。……《楚辞》曰:纤阿不御焉”。如此等等,赋事之密,已见赋物之细。而在行猎过程中,诸如“辚距虚”“轶野马”“掩翡翠”“射”“弋白鹄”“连鹅”等,也是赋事情与物态,共同由其文辞铺陈营构而成章法。同样表现“天子礼”的汉代京都大赋,除了赋中大量有关都城与宫室的描写体察入微,引人入胜,其中诸如“元会礼”“大傩仪”类礼节仪式的呈现,也是具体生动,精彩纷呈。

汉人游猎赋的描写,其细微之处还在分类意识,其中包括如“田猎”,其方法又多采用“围猎”,《上林赋》中“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一段最典型,其具体描写则有“流离轻禽,蹴履狡兽”的一节文字的绘声绘色的铺叙。又如“渔猎”,指在水中捕捉动物,其如《子虚赋》描绘楚王田猎之后,“怠而后发,游于清池”“罔玳瑁,钩紫贝”的书写,既有娱戏性质,也是具体描写。在其他题材如都城赋中,这类描写也很多,如扬雄《蜀都赋》“若其游怠渔弋”、班固《西都赋》“于是后宫乘輚辂,登龙舟”,都是观摹渔猎的形象记述。再如“夜猎”,《子虚赋》写道:“于是乃相与獠于蕙圃。”獠,夜猎。因是夜猎所以赋文才有“金鼓,吹鸣籁”“击灵鼓,起烽燧”的场景与动态。至于赋中“猎人”“走兽”“飞禽”诸多形象,也是忌抽象而具体,变单调为错综。如赋写“猎人”,或谓之“专诸”,托名先秦吴国刺杀王僚的勇士;或谓之“詹公”,托名古之善钓者詹何。而班固《西都赋》云“期门、佽飞”“许少施巧,秦成力折”,许少、秦成,一为古之敏捷之士,一为古之勇猛之士,代指猎人,而期门、佽飞,汉武时官名,以主猎官员代指行猎之人。这也是赋家的粗中寓细、大中见小。

可以说,汉大赋的精彩,既在宏大的书写,也在细微的刻画,这在相如赋描写天子畋猎的过程中,有更为突出的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