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四、升仙桥题辞(2)

四、升仙桥题辞(2)

书名:司马相如传作者名:许结本章字数:2457更新时间:2024-05-25 17:42:20

或偏于“立志”,或重在“知音”,或写“献赋”之盛况,或抒“题柱”之初心,皆推衍史家所载相如过升仙桥“题辞”本事。这也影响到域外的学者,比如朝鲜文士李荇在他的《容斋先生外集》中就收有其创作的《题柱赋》,赋的开篇就说“邈余生之濩落,骋遐怀于往事。列古人而尚论,畴有才而不试。想题柱于今日,伟司马之壮志”,由自己的科举不试而怀想相如题柱时的理想,鼓励自己。所以赋中接着描写的是“蹑金门而待诏”“从上林而奏赋”,在“后千载而兴慕,竞歆羡于功名”的思想驱使下,赞叹“惟驷马高车之是志”。由此可见,相如题桥故事影响之广泛而深远。为了追述“题柱”故事,后世有人又绘制出《题柱图》,将本事图像化,而围绕这类图像又有了歌咏的作品,如宋人郑思肖的《司马相如题柱图》诗云:“初上升仙何慷慨,重来衣锦颇从容。男儿意气当如此,透过禹门方是龙。”相如题柱时意气风发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宋代京镗有篇《驷马桥记》的文章,是为其建“驷马桥”的题记。文章通过《成都集记》考论其实,从历史角度进行地名与本事的辨析,又为我们呈现了另一视角。不过文中对相如早岁出蜀时意气风发的赞美,还是溢于字里行间。如文中写道:

余谓长卿负飘飘凌云游天地之意气,发轫趋长安时,欲与蜀山川泄其不平,其操笔大书,当于万目睽睽之地,绝不在三家市无疑也。况象应七星之义,必其屈曲连属,不应升仙,独与它桥相辽绝。陵谷有变移,册牍有缺逸,窃意近时之清远,即昔日之升仙。

文中考述相如所题字的桥名与方位,却从相如的少年“意气”着眼,聚焦“凌云”之笔,考证文不乏以想象评述才情,也是很有趣味的。再看文章里的另一则议论:

粤自六丁开蜀,参井岷峨之英灵,耻秦不文德,不忍度剑关者,百七十有余年。至汉文翁守蜀,始振发之。长卿实钟其英灵者,首入帝京,以雄丽温雅之文,动万乘,震一时。其后蜀士接轸以进者,皆长卿破其荒,议公当为文翁亚。文翁创兴之学,长卿经行之桥,事虽不侔,迹皆不当芜没。余来成都学官,欹倾欲压,已改筑栋宇,人谓自成均而下,无此壮观,似足以侈文翁化俗之万分。兹建桥以“驷马”名,自是长卿之遗踪,亦不泯矣。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作为当时蜀地的地方官,修学宫,建新桥,并以相如原话中的“驷马”为名,以媲美文翁与相如对当地文化的贡献。然而作者并不限于本事,而是推论上古六丁开蜀,反思秦政“不德”导致道路的不通,以此反衬汉政初兴,相如“首入帝京”的“破其荒”之举,夸赞他初次离蜀的开创意义。于是长卿越过的“桥”也成为一种象征,喻示着后世多少文士跨越龙门式的前行之路。

在相如与文君戏中,直接以“题桥”名之者就有宋元南戏《司马相如题桥记》、明杂剧《司马相如题桥记》、明传奇《题桥记》等。从剧情上看,这些作品都敷衍了相如文君的爱情故事,对“题桥”一事有着力的描摹。如明杂剧《司马相如题桥记》描写相如与文君相依相别于升仙桥边的情节:

今日是个好良辰,不可误了起程。娘子送我到升仙桥作别如何?

妾身愿随。……

娘子来到这升仙桥上,琴童将笔砚来。

笔砚在此。

娘子,烦你捧着砚,琴童取些江水,添上梅香磨墨,我向着桥柱上题两句诗为誓愿。……

这字是也欠明白,官人念一遍我听。

不乘驷马车,不复过桥此。……

官人再念一遍我听。……

……官人你知妾的意么,我只怕你忘却了故交,你多念几遍。

这段戏文中卓文君自言怕相如忘却故交,因此反复让他念所题之诗,其实已蕴含了后来《白头吟》的故事。在“相如文君”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明代孙柚所撰《琴心记》,其中第二十出为《誓志题桥》:

〔生〕青囊,我行得劳顿了,且在升仙桥坐一坐去。

〔坐介丑〕相公,无人在此,有一言奉禀。

〔生〕有话便说。

〔丑〕小人闻知,幽鸟不飞,难迁乔木;潜龙久蛰,终困盐池。鸳俦翠馆,何如鹭序朱门;宝凤青楼,不若玉堂金马。如今小姐厥疾不瘳,尚尔赖扶药石。可奈相公跣足视地,安图稳步云霄。自谓美玉待沽,还有连城日也;岂念遗珠自泣,终无合浦时乎?倘幸妆台病起,急须鞍马登程。欲图偕老西施,早决兴吴之计;保护虞姬,重盟霸楚之谋。休得恹恹风月,担误一天雷雨;凄凄花草,胡遮万里春光。失此不为之所,他年悔亦晚矣。不识相公之志,寒灰可复燃耶?

〔生惊起揖丑介〕青囊,你忠言相劝,我怎不从。一待小姐病痊,决向前程进取。若今生不乘驷马高车,誓不过此桥。我且题柱为盟,借取笔砚来。

〔丑借介生题介〕

这段戏文描写“相如题桥”故事,情节较前引《司马相如题桥记》不同,同行者由卓文君变成了仆人青囊。这是因为《华阳国志》并未记载相如题桥的详细情况,也就为后世剧作家驰骋想象和改编本事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虽然这类剧本多以后来相如在临邛“琴挑文君”故事为主,但也关涉到所述本事的内容,只不过更多情节是戏剧家的演绎而已。如在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中,撰者写题桥情节是:皇帝征贤,临邛县令王吉送来车马黄金,劝相如到京城求功名。于是相如与文君作别,过升仙桥时,题桥柱以明志。老朋友杨得意为狗监,将相如在梁国写的《子虚赋》献给皇帝,以此为推荐的原由。皇帝召见,相如上《上林赋》等,皇帝大为赏识,封相如为中郎将。正值唐蒙使略通西南,结果激起蜀民之变,相如受命抚蜀。路过升仙桥,文君来迎,夫妻同坐宝马七香车过升仙桥。此时王吉已为太守,前来迎接相如,负弩前导。卓王孙也赶来迎接,并解释了当初收回嫁妆之意,前嫌顿释,全家和睦如初。从这段情节的描述中,可见剧本是颠倒时空,杂糅相如事迹加以编排而成的。不过其中夸张地突出相如“三过”升仙桥,分别是题桥明志、抚蜀路过升仙桥、功成夫妻乘宝马香车再过,以复叠而又递进的情事,突出“升仙桥”的隐喻,也算是解读相如这一故事的创意。

那么是什么激发起相如的雄心壮志,而有了题桥柱的故事呢?是他初离蜀郡的喜悦,还是释褐为官的期待,或者只是后世误传的一则史料,是对历史名人的某种追慕,难以确证。但是他离蜀往秦进入朝廷做官,则是真实的史事,而他如何能够入朝为官?据《史记》本传记载是“以赀为郎”,这又隐示了相如早年家境的富裕。应该说,相如在当时也堪称富家子弟,否则也不能够以“赀”为“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