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心理痛苦,皆源于注意力的转移(4)
书名:如何应对心里的难作者名:于德志本章字数:2587更新时间:2024-05-27 17:27:01
第一个研究,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马特·克林斯沃斯主导的。他开发了一个软件,通过手机实时监测15000多名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从18岁-80岁,从事86种不同职业的志愿者。其工作原理,就是让研究人员可以在每天随机联系这些志愿者,询问他们三个不同的问题:一是当时正在做什么,研究人员罗列了22种不同活动,包括吃饭、看电视、工作;二是当时大脑正在想什么,是聚焦于正在做的事情,还是在想些与当时活动无关的事情;三是即时感受是什么,衡量标准从非常差到非常好。
通过该软件,他们共搜集了超过65万条即时信息。从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他们得出了两条明确的研究结论:
其一,人类有一个独特的能力,走神—就是当我们正在做一件事时,大脑里却在想着另一件事。比如一个人正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工作,但大脑里正在想的可能是一会儿和谁到哪里吃些什么,或者想着昨天晚上和媳妇大吵了一架后今天该如何赔礼,或者想着下个月五一放假时带着妻女去哪里旅游……研究表明,平均有47的时间,人们大脑里想的和正在做的完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在工作中,有50的时间人们都在走神。
其二,当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正在做的事情时,其报告的幸福指数,远超过他们走神时候的幸福指数。换句话说,当我们丧失注意力灵活性,从现实世界进入思维世界时,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就会下降。有些人可能认为,当面对不愉快的事情时,转移注意力会有助于提升幸福感。但研究数据给出了相反的结论:即使在做一些无聊、单调的事情时,走神也会让幸福感降低,而不是让人感到更快乐。
第二个研究,是津巴多教授几十年中关于心理干预的时间模式理论研究,以及近年来在创伤后遗障碍、抑郁、焦虑等领域的实证研究。
津巴多教授发现,来访者的时间模式,包含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状态,每一个状态中,又包含积极与消极两种类型。在几十年的研究中,他发现那些生活幸福、快乐的人,其时间模式基本表现为更多关注积极的过去、适度享乐的现在,以及积极而充满希望的未来;而那些遭遇心理痛苦的人,其时间模式更多表现为消极的过去、宿命的现在,以及焦虑绝望的未来。
在此基础上,他发展出一套针对心理困扰的时间观干预技术:指导来访者重建注意力灵活性,更多关注积极的过去和适度享乐的现在。这套注意力干预方案,率先在美国退伍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中得到了有效验证。一项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三年半的干预研究显示,那些几十年无法摆脱困扰的患者,在接受了新的时间观疗法后,87的患者报告症状减少,100的患者降低了自己的抑郁等级。此后,时间观疗法在焦虑、抑郁等咨询实践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验证。
第三个研究,是德韦克教授推动的发展心态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韦克教授一直在研究一个现象:在困难面前,为什么有些人会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而另一些人却知难而退,放弃挑战?正如我在心理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很多被抑郁困扰的青少年,他们习惯于悲伤地表达:“没用的,我改变不了目前的这种状况,我已经绝望了,看不到希望。”在表达之外,他们的行动呈现出的特征也是放弃努力、安于痛苦的现状。
对此,德韦克教授在大量跟踪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具有世界级影响的观点:心态差别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以及如何行动。她认为,在思维模式中,有两种主导心态:成长心态和固定心态。所谓成长心态,指人们将自己的表现、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看作是可以动态发展、不断提高的;而固定心态,与成长心态恰好相反,认为自己无力改变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因此无法改善自己的表现。
研究发现,不同的心态模式,会直接导致孩子在学业成绩、社会交往、工作表现等领域的差距。
成长心态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卡罗尔·德韦克、丽萨·布莱克威尔、卡利·特泽斯尼夫斯基对373名刚升入七年级的孩子做了两年追踪,研究不同心态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实验中,他们首先测试了这些孩子的心态。拥有成长心态的孩子,认为学习本身比分数更重要,他们关注努力,相信自己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得越多,就会做得越好。如果一次测试成绩很糟,他们会认为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或者应该尝试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而拥有固定心态的孩子,则正好相反,他们认为“看起来聪明”比学习更重要,认为努力学习是笨孩子的事,而聪明的孩子不用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如果一门课的成绩糟糕,他们会认为这是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他们所采用的方案不是努力学习,而是不再上这门课或者考试中作弊。
在研究中,心态的差异带来了戏剧性的表现差异:刚上七年级的孩子的数学成绩测试显示,不同心态的孩子成绩基本相同。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拥有成长心态的孩子展示出了更强的学习毅力。到第一学期结束时,他们的平均成绩表现远远超过了拥有固定心态的孩子。这种差距,在随后两年的跟踪研究中还在持续扩大。
德韦克教授所说的心态,就是我们探讨的注意模式:当注意力更多关注于个人可发展性时,就是发展心态;更多关注于不可改变性时,就是固定心态。所以,其核心依然是注意力的灵活性。
在学习成绩之外,这种注意力投放模式,也决定着个人人际关系的发展。比如在成长心态下,人们相信个人是可成长、可改变的,因此,会更自信地面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而在固定心态下,被试更少谈及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少去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有了个人体验的指引,有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撑,我们可以确认一个新的清晰的事实:注意力灵活性,会直接决定个人的生活状态。因此,在终结内在不安的道路上,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方向:重建注意力灵活性。
注意力灵活性是种能力。关于如何重建,我们会在第三部分进行探讨。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非常幸运,注意力灵活性是终生可练习的。
阿米什·基赫是一位专注于注意力脑机制研究的神经学家,她发现,在压力环境下,被试的注意力支配能力通常会逐渐降低,但如果这些被试得到了有效的指导和练习,那么,他们在压力环境下的注意能力至少可以维持不变。如果来访者用了更多的时间做相应的注意力提升练习,那么其注意能力甚至会在压力下表现得更高。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清晰地呈现了生命的四种核心真相。我们没有行动的自由,只是在依据本能或习惯做出自动化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在心理世界很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无序与混乱。这一切混乱的根源,是注意力从现实世界向思维世界的转移。
那么,注意力转入思维世界后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切心理痛苦的根源呢?下面,我们将进一步了解思维究竟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