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心理痛苦,皆源于注意力的转移(1)
书名:如何应对心里的难作者名:于德志本章字数:2510更新时间:2024-05-27 17:26:58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生命中的三个核心事实,面对生命内在的不安,我们急切地想要做出反应,想要有所作为,但是:
第一,我们没有行动的自由—所谓的自由行动,不过是种幻觉。我们一直在自动化的感受与思维驱使下,延续着固定的反应模式。
第二,在心理世界,这些自动化的反应并非有效的行动,它们带来的只是更大的无序与更持久的混乱。因此,在心理困境中,我们业已习惯的行为与“专业”教导,如依感受行动,或者“想明白”就能走出困境等,不过是暂时有效却长远有害的谎言。
第三,这些无序与混乱的背后,是生命不同需要间的失衡与对立。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多种不同的需要,任何需要间的冲突,都有可能进一步强化而非解决原有的不安,进而造成更强烈的心理冲突。因此,要想终结心理痛苦,我们就需要有能力采用全新的行动,从而终结生命内在的不安。
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安”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已经了解到,自我的形成中伴随着“观察者I”和“被观察者Me”的自然分裂。因此,生命内在的不安,包含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一是以“被观察者Me”的体验为核心的生理层面的不安;二是以“观察者I”的评判为核心的心理层面的不安。前者是以激素、神经递质等为基础的生理释放与体验过程,后者则是以对生理变化进行分析、评判为基础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对不安的处理,势必要涉及这两个不同的过程。现在,我们将探究这两个过程,看看心理痛苦究竟源于什么。但在探究心理痛苦的本源之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
现实世界与思维世界
我们的生活,包含了两个截然不同却又时刻可以彼此转化的世界:一个是建基于鲜活的、变动不居的体验之上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建基于过往经验、分析思考之上的思维世界。要想了解痛苦的根源,我们就要有能力认识并识别它们。
我们先看看现实世界。
在今天的文化氛围下,“活在当下”“接纳”“此时此刻”等概念已成为流行语。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很少有人真的了解什么是当下、什么是接纳、什么是此时此刻。
在心理服务中,几乎每个来访者都会讲述自己理解的当下:
“我知道什么是当下。比如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很糟,我的工作能力很差,被抑郁、焦虑等问题困扰了多年,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这就是我的当下。”
“我练过正念啊。你看,假设我拿着一颗葡萄干,我能看到它,能感觉到它,能尝到它……这些不就是当下吗?”
“我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只是简单地观察一呼一吸,观察自己气息的变化,以及气息变化时身体的变化,这就是当下。”
这些真的是“当下”吗?在这里,我暂时不给结论,我们先一起了解什么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简单来说,就是正在发生的、鲜活的、变动不居的外部自然与内部生命的运动。它的核心特征是,既不受“观察者I”意志的掌控,也不受“被观察者Me”觉知能力不足的限制。
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觉知或不能觉知,它们都在如实运动着。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我将它归纳为三类运动。
第一类运动,相对容易理解,就是外部世界客观存在并正在发生着的一切。
比如在北京,冬日清晨6点,天还有些暗,站在家门口的公园里或城外的山野中,我仰头就能清晰地看到高悬夜空的北斗七星;慢慢地,天色开始变亮,北斗七星隐去,接着我能看到空中绚丽的彩霞,也能看到一点点浮出天际的朝阳;然后,我们能注意到开始浸润阳光的大树,在风中摇曳的树枝,在枝头欢呼雀跃的小鸟,以及粗糙的树皮、盘根错节的树根……你又留意到站立于朝阳下正在观察一切的自己,留意到身边行色匆匆的路人……这一切,都如实存在并不断运动变化着。
这是最容易理解的现实世界。
第二类运动,很多人都会忽略,那就是身体正在发生并持续变化着的体验。
比如太阳出来前,风吹在脸上,我们会感觉有些冷;慢慢地,当太阳升起后,阳光照在裸露在外的脸上和手上,我们迅速体验到温暖;这时,我们对着太阳扬起手臂,做出拥抱太阳的姿势,很快,肩膀、胳膊等处的肌肉就会感觉疲劳;因为没吃早饭,我们的肚子此时可能会咕噜噜地叫;有意识地观察呼吸,我们会感觉到冰凉的气息通过鼻孔进入胸腔,然后在呼出时会变得温暖,并呈现出一道长长的白气;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很快我们就会感受到自己胸腹间的不适,感受到心跳速度的加快……这一切正在发生的身体内外体验,也都是如实存在的,无论我们是否清晰地觉察到,或者想要不想要。
这就是身体体验层面的现实。
生活中,有一种身体体验的现实很容易被忽略,就是我们正在遭遇的不愉快的身体体验,如牙疼、头疼、肌肉酸痛、肠胃不适、呼吸困难、心跳剧烈、濒死感出现等。当如实地觉察这些痛苦时,我们同样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但很多人会将它们误认为是心理痛苦。后面我会进一步介绍两者的区别。
第三类运动,如果不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很多人根本关注不到,那就是脑海中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快速变动的思维,以及由思维活动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与心理世界客观的运作规律—也就是本书第二部分一直在探讨的心理痛苦的真相—心理运作之“道”。
前者,比如在之前的场景中我们体验到冬日清晨的寒冷时,会自动浮现出一个念头“真冷啊,多穿件衣服就好了”,或者“真是冻死了,我得赶紧回家”;看到朝霞、日出、光影下的树木、楼房等景物时,我们脑海里可能会突然蹦出一个念头“好美啊”,或者另一个念头“太阳都出来了,我得赶紧回家收拾下,然后去上班”……这些念头的出现和变化,也都是如实存在的。
后者,包括我们前面已经呈现的多种心理世界的真相,比如我们是感受人而非理智人,我们时刻生活于思维故事中并被其持续影响,我们受到离苦得乐反应模式的驱动,我们没有行动的自由,无序的反应会造成更大的生命冲突,等等。所有我们已经呈现或者尚未呈现的生命真相,无论思维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它们都是如实存在的。因此,当我们觉察到它们时,我们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
由此,变动不居的外在自然运动、内在体验运动,以及此时此刻的思维活动,三者共同构成了现实世界。任何时候,只要我们将注意力投射其中,我们就是生活于现实世界,也就是所谓的“当下”。
以此为标准,你能辨别前面来访者讲述的“当下”究竟是否是“当下”了吗?
在我给出答案前,我们先继续了解与现实世界对应的另一个世界—思维世界。